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访古探幽在望仙散文

访古探幽在望仙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98W 次

2012年4月21日,应上饶县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的邀请,与一群才子才女们相随,到上饶县望仙乡,围绕灵山的旅游开发访古探幽,留下了美丽的风景和许多珍贵的记忆。

访古探幽在望仙散文

日照观音白银黄金

在上饶县灵山山脉最北边,九牛大峡谷之上,挺立着一颗巨大的石头,形状恰似慈眉善目、普度众生的观音雕塑侧身像:慈祥的神态、饱满的天庭、垂肩的披纱、柔润的肩膀,正低眉含首俯瞰众生,线条流畅生动,表情栩栩如生,坐西朝东,端坐于灵山之上,当地人称“灵山观音”。

有一个与“灵山观音”相关连的藏宝之谜。这个千古之谜又与灵山的另外两个景点——九牛大峡谷绝壁之下的摩崖石刻、灵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圆顶峰有关。

望仙有两条水系,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西往东,两条河流从高山悬崖之上以瀑布的姿势冲泄而下,相汇于九牛,形成地势险峻的九牛大峡谷,峡谷三面绝壁,绝壁之下有三个深潭,人称“三口锅”,这三个深潭深不见底,民间有“三两花线打不到底”的传说。九牛之称则是因大峡谷下的河滩上,有九个形似水牛的巨石而得名。

相传当年刘伯韫曾来过此地,走到九牛大峡谷后再无路可进,就在九牛峭壁上,凿字悬崖。曾有采药人悬绳而下,在绝壁上采药时意外发现了一些刻在石壁上的古代文字,这就是当年刘伯韫留在九牛大峡谷上的摩崖石刻,经过日晒雨淋、山水冲蚀、岩石风化、岁月洗礼,经采药人再三辨认后,确定应该是八个字两句话——日照观音白银黄金。

采药人辨出了这八个字,却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回家后便把这作为故事在茶余饭后闲聊时说给别人听。这个神秘的摩崖石刻就这样在民间以故事的形式口口相传。

和灵山观音一河相隔的,是灵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圆顶峰。圆顶峰也是一个有自然风光有历史文化的山峰,峰顶有近千亩平坦肥沃的土地,历代都是办经学建寺庙的所在,现在寺前还留存有康熙亲笔手书“天心禅灵”的匾额。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有人发现圆顶峰上有一个从泥土里新挖掘开的洞穴痕迹,周边还凌乱地散落着一些黑木炭,这是古人藏宝时常用的东西。经过当地人再三观察仔细考证,发现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灵山观音的影子正好落在这个位置。联系到“日照观音白银黄金”的传说,人们才恍然大悟,这八个字应该是当年刘伯韫在这里藏宝后留下的谶语,暗含藏宝地点就在太阳照到观音时所投影到的地方。谜底揭晓,大家不得不佩服藏宝人和掘宝人的聪明和智慧,同时对找到并挖出了宝藏的人心生向往。所谓“大窖三十六,小窖油麻束”,是说一般大窖里有三十六两白银黄金,小窖则林林落落的数量不定,刘伯韫何等人才,他要藏宝肯定是个大窖,挖宝的人可发大财了。

前几年,有好事之人听见这个传说后,特意攀绳而下,发现摩崖石刻至今仍在,只是字迹已很模糊,难以辨认,位置就在九牛电站渡槽下面的深潭之上。

朱氏祠朱熹字

在望仙乡高南峰村,有一座木门紧闭的老房子。这就是曾供奉过朱熹牌位的朱熹家族的祠堂——朱氏祠堂。现今定居在高南峰的朱姓人家均为朱熹第二个儿子繁衍的后代。

老屋门前有一大块空地,房子正面墙壁没有一个窗户,比平常民居显得更高大更厚重威严些,大门上方有用墨水写的四个黑色大字,字迹已模糊不清。

陪同的乡干部、灵山通老缪拿来钥匙开门时,一只白黑相间的花猫,迅捷灵巧地钻进大门下的一个缺口,长长的尾巴却在门外招摇,原来大门下的缺口是后人为猫抓老鼠特意凿出的通道。

一个用鹅卵石和麻石条铺成的长方形天井,把朱氏祠堂分隔成前后两个大厅。面积大约有300平方米,里面是一个竹篾加工点,摆放着一些机器和一部分半成品。只有房梁木柱,泥墙天井,还残留着雕梁画栋的痕迹,虽几经修补,还能大致地辨出当年的风貌。

离朱氏祠堂不远处,有三棵高大粗壮的平顶古松,因为建房修路,古松被孤悬于平地上的小土包之中,很可惜其中一棵已经枯死。

在一户朱姓人家,我们见到了朱熹手迹的两块木质挂匾,黑底描金,是一副对联: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后面盖着朱熹两个字的.印章。笔力遒劲,寓意深远。据主人介绍,这是他请人影印扫描后复制的样本,真迹原件最开始在一户人家的猪栏里发现,当时有人出高价购买,这户人家不肯,洗干净后睡在了枕头底下。他是请了师傅到这户人家借出挂匾当场描摹,再经后期精心加工制作而成的,虽然自己花了些钱,但留住了朱熹的手迹传给后人,值!

同为朱熹后人,却有不同样的思想和行为。望着挂在主人厅堂上的摹本“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让人不得不陷入沉思。

望仙台五人樟

当年灵山得道仙人胡昭公一个人在南丰塘的顶峰下修身炼丹,子女家人却都住在石人公脚下的一个村子里。两地虽可遥遥相望,但上山一趟却路途遥远。

家中老妻儿女担心他独自住在高山之上的安危,每天早晨都要安排家人,走到离村子好几里路的地方,登上一个高坡,等到缈缈炊烟从南丰塘顶峰升起后,才能回来向家里报声平安。老妻惦记丈夫安危,也常常不辞辛苦,自己亲自出门探望。

儿女惦记山上的老父,也痛惜家中的老母,于是在家门前选个合适的地址,用泥土和石块筑起一座高高的平台,不用远行便可看见南丰塘峰顶。平台顶部不算太大,几个平方米的面积,下面有石阶逐级而上,取名“望亲台”。从此,每天早晨,家人都要先登上望亲台,看见南丰塘顶峰炊烟升起,知道老父一切平安,已经开始烧饭炼丹,大家才能放心地出门干活。

就这样,南丰塘上炊烟起了又歇,望亲台上家人上了又上。有一天早晨,家人忽然发现南丰塘上炊烟不再升起。第二天再到望亲台上观察,还是没有看见炊烟。第三天,几个儿子攀上南丰塘,才发现老父胡昭终于修炼得道,已经羽化登仙了。从此人们就把这座“望亲台”改名为“望仙台”,望仙村之名也由此而来。

“望仙台”保存到前几年都还在。后来因为望仙中学扩建,“望仙台”被拆平做了操场。政府规划中,准备在离学校不远的地方重建一座“望仙台”。

在“望仙台”原址旁,还留存着一棵五人合围的古樟,中间是个巨大的空洞,可容六七人。外围依然结实丰满,枝繁叶茂。就连攀附在古樟上的藤条,也已经长成了粗壮的树干,它的枝蔓深深地镶入了古樟的树干,弯弯曲曲的仿佛是精心雕刻在古樟树上的盘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树正是一个村庄漫长发展史的活的见证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