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借墓游春的清明节散文

借墓游春的清明节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43W 次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日子。清明时节忆故人,这一天,人们穿越阴阳相隔,对逝者深深地怀念,缕缕相思念亲恩。正所谓:“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借墓游春的清明节散文

“慎终须尽三年孝,追远长存一片心”。清明节有众多风俗活动,作为中国三大鬼节之一,扫墓则是清明节最重要活动。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不仅仅就是扫墓,游春也是其重要内容。清明节也是“女人节”。古代的女子不像如今女子一般,她们平时不能出门,不能随便抛头露面,正所谓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清明节这天的祭祖、踏青是古代女子出门的好时节,她们在这一天会精心打扮,早早出门去祭奠先人,然后就踏青游玩,于是,便有了“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这一说法。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姣姣”当然是指平时难得出门的、乘船去上坟的那些大家闺秀了。童谣中的“看姣姣”既是看美人,但也引申为看春景。正如家乡的沔阳小曲所唱到的:“我要过江把景子看,泽口去游玩。”

严格地说,清明是个借扫墓游春的节日。旧时的清明人们去上坟,由族长率领孝子贤孙,乘船去坟上扫墓。一路上,妇女儿童欢天喜地,穿戴得漂漂亮亮,撑盖伞,打彩旗,抬着供果酒肴香烛,一路上敲锣打鼓,鞭炮声声,渲染着清明节的特殊气氛,营造出清明节一道亮丽的'风景。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清明》诗,描写出清明节凄清的意象,把乘风飘向春天的人们,说成是去哭坟,而不是去踏青。

那么,清明时节,到底是“欲断魂”去扫墓?还是去“看姣姣”游春?

清明时节,天气回暖,到处弥漫着勃勃生机,沐浴着和善的暖人春光。顺应天时,享受这大自然的惠予,这才是清明节踏青最根本的意义。

扫墓是一种庄严的仪式,借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感谢和敬意。“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清明扫墓,从礼宜悲,从天宜喜。也就是说,想哭就尽情地哭,想看姣姣就尽情地去看,不拘于时。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清明的本质就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旧时的清明节,除了扫墓,还有大量的游艺活动,诸如沐浴、踏青、蹴鞠、拔河、斗鸡、画蛋、荡秋千、放风筝等游艺节目,无一不在清明节盛演。

“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清明这天,四面八方的居民和乡客全都走向郊野,走马放鹰,斗鸡蹴踘,劈阮弹筝。少年郎竞逐相扑,孩子们追着风筝,老和尚忙着为人说因果,瞎子艺人立地说书。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人们纷纷倦归。

“满街杨柳绿烟丝,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洞,女郎撩乱送秋千。”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荆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习俗,在过清明节期间,女子荡秋千最为盛行。

“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在古代,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更是为了祈求放走晦气,消灾解难。许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把自己知道的灾祸疾病写在风筝上,然后等风筝升到天空中时就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飘逝,希望带走所有的秽气,带来好运。

“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既趋吉避邪,又寄托了对先人的追思。

《荆楚岁时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寒食节禁火习俗,起源于人们对著名忠臣义士介子推的纪念和祭奠。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寒食节正好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久而久之,清明节与寒食节合二为一,这一天既为先人扫墓,又禁生火,增添了这个特殊节日的肃穆、凝重气氛。随着时间的迁移,到现代,寒食节渐渐被人们遗忘,大多数人只知“清明节”,不知道“寒食节”了。

清明节也是“美食节”。由于寒食节不能生火做饭,要吃冷食,为适应寒食禁火冷食的需要,创造了一些食品。比如在我的家乡就有“吃清明”的习俗。艾粑,也是家乡寒食节踏青野餐的主要食物。把鲜嫩的艾叶采回来,洗净,用文火煮出艾汁,加入米粉揉和做成扁圆的粑粑,上蒸笼蒸熟。艾粑入口清香细滑,有理气血祛风驱湿等食疗作用。

清明是个游玩欢乐的节日,那么,清明节到底能不能祝福节日快乐?有民俗专家这样认为:在清明节,扫墓祭祖让人们获得精神上的慰籍和支撑,踏青、荡秋千、放风筝则让人们活动起来。这些东西加在一起,都是为了要让人们快乐度过清明节,所以说清明节除了扫墓,其它场合说清明节快乐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