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1984年的玉米散文

1984年的玉米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52W 次

在我的记忆里,是一直忘不了1984年的玉米的,在月光下,就那么一棵挨着一棵地傻乎乎地站在那里。风吹过,“刷拉,刷拉”地摆动起叶片;雨砸下,挺一挺并不粗壮的腰身。三十多年后,我惊奇地发现,原来心比天高、命比地低的自己,也不过像是一棵玉米。就像帕斯卡尔说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其实,我,也只不过是一棵能够在异乡的土地上行走的玉米。

1984年的玉米散文

1.

1984年7月的高考,我感觉自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从我最擅长的语文试卷开始,节节败退,状态越来越不好。谁都没想到,那一年的语文试卷阅读理解题会在120分中占到40多分,而且多是多项选择题,自我感觉相当不好。而40分的作文,据事后分析,也被我的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的臭毛病写跑题了。第二天,刚想调整好心情的时候,又赶上了下雨,人被浇得一塌糊涂,心情和所答的题目也就随之一塌糊涂了。每一次从考场出来,看着一脸关切的母亲,我的心都会像针扎般难受。中午吃饭时,母亲总要在饭店给我买点好吃的,都被我拒绝了,弄得母亲大惑不解,以为我有意省钱呢。其实,她哪里知道,我是心中有火,吃不下东西呢。

一直以来,我就是家中的骄傲,是母亲的骄傲,小学、初中,学习成绩都不错;高中,上的是全市重点高中,学习成绩虽然不算太好,但也在中游偏上。老师曾经多次说过,考大学是没有问题的。也由此,在当时父母感情濒临破裂边缘的情况下,在有时候不得不借钱供我念书的情况下,母亲一直在苦苦地支撑着,尽力避免着对我的不利影响。我,似乎成了她一天天苦熬下去的动力。

高考结束后,我的感觉可以说是欲哭无泪。十年的寒窗,就这样被千军万马从独木桥上挤下来了。我不再奢望奇迹的出现,对自己彻底失望了。但这种情绪,不敢流露给父母。其实,那时候,父母也正在经历着婚姻的危机。我只能把自己的悲伤、痛苦和失望的情绪强咽在心里,表面上假装向母亲说今天的题有点难,考得还算可以。我真怕如果我说了实情,母亲一直以来的骄傲、一直以来在心中的支柱也会轰然倒下,我的家庭也会就此受到影响。那样的话,正在上初中的妹妹和正在上小学的弟弟可怎么办呢?

高考之后,我的直觉告诉我,自己很可能就要像身边的小学、初中同学一样,一辈子和庄稼打交道,一辈子修理地球了。虽然心里很不甘,不承认这样的结果,但这,也许就是自己的命吧。于是,我尽量躲避到家里询问消息的同学和朋友,躲避外来的所有联系,尽量地离开周围人的视线。很怕一不小心,就会说出实情。

2.

躲避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到家里的玉米地里去干活。从小到大,我是没干过几天农田活的。春天翻地的时候,因为用不好劲儿而多次撅折锹把;备垄时,为了省劲,镐把也被别折过。这些还在其次,最关键的是我的手细皮嫩肉的,没有劲,一干农活就起水泡。戴着近视镜,手上从没结过一个茧子,怎么看也不像个农民。在父亲的眼里,我就是一个书呆子,地里的活任什么都拿不起来放不下。如果考不上大学,跳不出农门,就真的成了父亲所说的“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篮”的大家小姐了。这一个假期,我要彻底改变自己在父亲眼中的形象,让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农民。

说着容易,其实,七月中旬,早晚还好一点,中午的太阳毒辣辣地在天上悬着,人就像在火炉中熏蒸一样,不干活都会汗流浃背,热得口干舌燥。干活,简直是一种酷刑,可我管不了那么多,似乎就是要用眼前的苦,惩罚自己三年高中的不用心、不努力,惩罚自己从前的异想天开、好高骛远,惩罚自己的吃不了苦、受不了累的瘦削的身板。那段时间,每天早晨吃完饭就扛着锄头下地,用铲地的辛苦锻炼自己的耐性,用追肥不停地弯腰的动作让自己知道要向大地感恩。铲地是一个技术活,即需要手劲,又要会用锄头,在松土的同时,铲除杂草。碰到地里的砖头瓦块,都要扔出去。锄头快了容易伤苗,锄头不快铲不动板结的土壤。一个庄家把式,最重要的就是要收拾好农具,会用农具。这些,都是在地里干活的时候,放羊的二大伯教给我的。横竖我有时间,不怕慢。每天来到地里,便是很认真地一下下地松土,一下一下地除草,只让自己记住一件事: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一个两脚泥巴的土生土长的农民,我要学会所有的农活,并干出样子来。头顶高粱花、玉米花,每天和庄稼打交道,就是自己将来的形象;将每一棵秧苗当做自己的孩子一般喜爱,就是一个农民的快乐。

那个夏天,汗不停地往眼睛里淌,蛰得双眼睁不开,视线模糊;脸、胳膊晒黑了,开始爆皮;身上、胳膊上布满了一道道玉米叶子的划伤,汗水浸在伤口处,是从未有过的痛疼,但我忍着,有了这一丝丝的痛,内心里似乎好受了一些,直到浅浅的伤口结痂,留下一道道疤痕。手上的水泡鼓起来、磨破了,再一碰到锄头把钻心地疼;慢慢地,又磨出了一层薄皮,薄皮再随着千万次推拉的动作变厚。也许,这就是一个农民的成长史;也许,这就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命运。直到这时,我才知道了自己三年初中、三年高中的学费是如何来的了,知道了在我和同学在饭店中吃午饭时,父母在大地里的感受了;理解了在我厌倦学习时,父亲的恨铁不成钢的表情了。

3.

每天晚上回到家,母亲看我累得筋疲力尽、倒在炕上就要睡的样子,就劝我:“干什么这么拼命,地里的或是干不完的。就凭你这小身板,这样干下去会累坏的,明天歇一天吧。”每次我都回答:“不,这点累不算什么,长这么大,从未帮家里干过什么活,替你们分担过什么。现在,我也算成年人了,也该为家里出份力了。将来,即使考不上大学,我也能凭自己的努力,活出个样来。即使当一个农民,也不能被人家笑话。”

以前,虽然每天上顿下顿除了玉米面粥,就是玉米面饼子;上秋的时候,就是啃玉米棒子。但是,真正地如此靠近玉米,观察玉米,像兄弟一样与玉米比肩,像喜欢的人一样抚摸玉米,像面对父老乡亲一样,虔诚地向憨厚朴实的玉米致意,还是第一次。有时候,刚刚下过雨后,坐在玉米地里,就能听见玉米不时地响起“咔、咔”的拔节声。这个声音不是很大,却带着一种清脆和香甜,让人欣喜;这个声音虽没有旋律和音调,但此起彼伏的声音,也让人陶醉,就好像自己也在舒展骨骼、拔节长高一样。直到这时,我也知道了,农民虽然辛苦,但也有自己的快乐,也有自己的欣慰。看着那一穗穗饱满灌浆的玉米棒子,就能想到秋天的金黄,就能想到秋天的玉米从脱粒机里蹦出来时欢快的声音,就能想到五谷丰登和年年有余。做一个农民,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那样辛苦和枯燥。

4.

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想知道自己的高考分,只能在规定的日期到学校去看。在这之前,很多同学都问过我考得怎么样,我都以“发挥不好,估计考大学够呛”应付了过去。其实内心里,一直在躲避着知道高考成绩的那一天,怕真的没有勇气面对。每天晚上,母亲都在算计着一天天邻近的公布成绩的日期,都在等待着那个她期待中的好消息,只有我自己知道,那将是一颗定时炸弹,不知会伤了谁。母亲不知道,她的每一次念叨,其实都是在我的心里又划开一道伤口,我只能任这道伤口流血,毫无办法。但是,面对当时的环境,我不敢说。

从我的家到我上高中的学校,坐车要转两路车,近两个小时,骑车也要一个半小时。所以整个高中期间,除了最后一年住校,还是吃过不少苦的。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晚上到家,基本上夜里九点到十点了。平时还好说,遇到刮风下雨,遇到冬天天寒地冻,路上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车胎一旦被扎,推车三个多小时到家是常有的事。所以,这次高考发挥不好,我还是挺恨自己的。对不起自己这些年所吃的苦。

到了公布成绩的那一天。母亲早早地就起来做饭,催促我早吃饭,早到学校去听信。我是打算好了不去的,我怕自己受不了老师责备的目光,受不了同学们不解的目光。我尽量磨蹭着,但愿这个时间晚一点到来。吃完饭,在母亲的一再催促下,我不得不骑上自行车走了。一路上,我是既想知道最后的结果,又怕知道最后的结果。不敢太早到学校去现眼,就骑车先去了市内的新华书店。在书店里,在平时喜欢看而又没有时间看的文学类的书海里徜徉。

那时,路遥的'小说《人生》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有一段时间,大家纷纷利用课余时间在谈论书中的高加林的命运和未来。我一直想认真地看一遍这本书,但由于学习紧,谁也不敢把书带到学校里去,所以只能听别人说,一直没看到书的内容。这一次到书店,我首先找到这本书,让售货员拿给我看。翻开书后,首先被书里面的一句话所吸引和鼓舞。那是路遥引用作家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的,书中的高家林经历过回到土地、离开土地、又回到土地的过程。在他人生的每一步,都充满了一个农民子弟的艰辛和抉择,特别是他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爱情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高加林身上,既有现代青年那种敢于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有农村青年特有的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既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向上,又有自己的爱好,努力将自己融入时代潮流。他,不就是我的榜样吗?面对同样的境遇,我又有什么不敢面对、不能面对的呢?草草地翻了一遍,又翻看了张贤亮的《绿化树》,记住了张贤亮引用阿.托尔斯泰的那句话:人要“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是的,不经历艰难困苦的折磨,人,又如何能够成熟和坚强起来呢?

这两本书,一下子打开了我内心里纠缠了近半个月的结,让我的眼前一亮。这就是名著的力量,文学的力量,让人能一下子看清眼前的道路和未来。是的,不论生活给了我们什么结果,我们都要勇敢地面对,不能做生活的懦夫,不能逃避现实。我想,这两本书就是我今后生活的指南;这两本书,将我从眼前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于是,我掏出了身上仅有的一点钱,买了这两本书。

从书店出来后,我脚下似乎有了底气,也有了信心。揣着这两本书,我敢于挺起胸膛走进学校,走进教室了。我到的时候,已经晚了很多,只有几个同学和老师还在教室中。看到我进来了,老师笑着说:“怎么来这么晚?真不关心自己的成绩?”我说:“知道自己考得不好,来早了怕影响大家的情绪,还不如晚点来。”老师说:“按照你平时的成绩,这次发挥得确实不好,但也没有到很差的程度。估计大学够呛,大专还是能保底的。”我简直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吗?真的没落榜吗?”老师说:“糊弄你干什么,你考了444分,按照上一年的分数,你报的商专还是没有问题的。那个学校有我以前教过的学生,到那里你们还可以相互照顾一下。”那一年,大学本科最后的录取分数线是446分。

听了老师的话,我那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虽然成绩不很理想,我一直向往的大学中文专业彻底没有希望了,但这个成绩也还说得过去,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糟糕,还不至于让村里人笑话,也可以和母亲交代了,我也不用按照预想的回家做农民了。那一年,语文成绩真的出人意料,120分的试卷,按照平时成绩,怎么也能考到100分。但最后的成绩,却只有76分。分数最高的一科是数学,也只考了89分。

5.

那天回家后,听说我能上大专,母亲还是挺高兴的,终于能逃出农门,吃国家粮了,父亲也一改往日严肃的表情,对全家人露出了笑脸。我心里则是一种说不明白是高兴还是失望的感觉。

接着,我的一个从小学到初中一直在一个班级的女同学过来看我,听说我能考上大专后,从兜里掏出了一管钢笔送给我。我知道,这是她早就准备好的。这份情谊,我要永远地记住。接着,又有同学、邻居三三两两地过来询问、祝贺,他们的真诚,让我终生难忘。甚至还有一个亲属来提亲的,让我好一阵尴尬,母亲以孩子还太小,一切都还没有确定而回绝了。

送走他们后,我不敢再在家里呆下去了,不知道还会来什么人,提起什么话题。和父母简单唠了几句后。我就怀揣着刚刚买到的两本书,走进了这十多天一直朝夕相处的玉米地。这时的太阳已经不像正午时那种晒得人热痛的感觉了,坐在玉米地中,我又翻开了《人生》,让自己的情绪随着主人公高加林的遭遇而悲喜,而幻想,而愤慨,而成长。一直看到夕阳西下,眼睛累得不行了,才收起了书。

这时,在夕阳的余晖中,我眼前的每一个玉米棒子都像母亲怀里的孩子,被一层一层的绿包皮裹得严严实实的,嘴尖上紫红的樱绒泛着美丽的金色的光芒。是的,高加林的遭遇,何尝不是中国千百万农家子弟的遭遇,何尝不是一颗玉米的遭遇。在风吹雨打中,不断用汗水、用血水为自己灌浆,让自己的生命籽粒饱满,给农民们带来丰收的希望和喜悦。

我感谢这十多天来与这一片1984年的玉米的朝夕相处,我感谢生活让我的手长出了老茧,让我的心在经历一次次划伤后更加坚强。有了这十多天的经历,今后我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像一株玉米一样,只专注于一件事——让自己长高、长大,为秋天奉献出丰满的果实

月亮升起来了,我钻出了这一片一望无际的玉米地。月亮在每一棵玉米上,都洒满了银子般的光辉。就在我回身要离开的时候,我分明地听到了无数的玉米“刷啦,刷啦”的声音,似在告别,又似在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