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仪礼中秋故乡的年节散文

仪礼中秋故乡的年节散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3W 次

故乡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颍河自西至东横贯全境。舜时期,禹在此受封为夏伯。禹的儿子启又于此创建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并大飨诸侯于钧台,举行开国典礼。《水经注》载:“河南阳翟县有夏亭城,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竹书纪年》载:“夏禹之子夏启,即位夏邑,大享诸侯于钧台,诸侯从之”。帝相失国后,少康中兴,也由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而都于此。

仪礼中秋故乡的年节散文

这里所说的夏邑,便是我的故乡禹州。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与延续,使这块处于九州之中的中原沃土具有了极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韵。随处可见的历史古迹,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敦厚淳朴的乡约民风,使你居于其间不由得便会被它的厚重所渲染。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息着的子民,一路从远古走来,虽历了无数的战乱与灾荒,却从未曾断了历史的血脉和文化基因。遵从孔孟之道的乡人,更是将礼仪与孝廉之道深深地根植于传统民族节日之中,形成了乡人尚礼习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端午、中秋和春节。

端午在夏收前后,而中秋则在秋收的前后,两者虽与收粮无关,但于从农耕文明走出来的乡人们而言,对于丰收在望的期待和喜悦是这些节日不变的主题。地少人多的现实一直压在乡人的肩头,虽然手头从来都不曾阔绰过,但节日还是要过,纵使如何节衣缩食,这礼却是不能少的。正所谓:礼节,礼节,有了礼的日子才算是过节嘛。过了端午,夏收夏种后忙碌了一季的乡人,于这丰收在望时节正好可以有这样一个喘息的机会,让过节的美好气氛来调节生活的压抑。也借此时机将因忙碌而疏了的亲朋间情谊,用节日送礼这样形式的往来交流进行有效沟通。于是,这节日既是庆祝与纪念,又是桥梁与纽带。

中秋节送月饼这样的习俗全国可能都有,但能像乡人那样,把它看得重之又重的怕是不多。

临近中秋,无论家中穷富,总要想办法置买些月饼,以便走亲访友之用。这月饼所代表的不仅是礼,更是情份。纵使家里再贫穷,你都要早早将月饼买好,依照辈份与关系亲疏来事先计划好送月饼的顺序。换上干净的出门衣服,若非有事走不开,这项活动大人们事必亲躬。若实在走不开,便使了儿女去,手中拎着的至少都是两斤月饼。

乡人送礼,礼物必是双数。所送礼物多是食品点心,且不论这食品其形若何,悉数以斤论之。按说这月饼该是论个的,本与那斤数是不搭边的,可乡人不这么看。如何将这以个数来定的东西变成斤数,他们自有自己的办法:做月饼时已经将那斤两计算得差不多,烤成的月饼几个加在一起约为一斤也就基本成形,虽不会准确无误,却也大差不差。你去街上买的'时候,所看见的月饼虽大多都是一撂撂堆放齐整的,你可以按个数买,但你所买的个数却必须是一斤月饼的整数倍,不然你无法进行后续包装。你若图方便可以买了人家已经包扎好的拎走便是,你或想挑选品种或是大小,则可以现挑,卖家会给你现包,也都是论斤而卖,一包为一斤。故乡那时的月饼没有现在市场所售卖的所谓广式或是苏式,统一为传统手打月饼,全部用木模轧制打出,面皮黄软,饼面有图有纹,外形敦实,色泽焦黄。小月饼依份量或五个或六个一斤,大月饼则通通两个一斤,除了标签纸的图案或花色稍有不同外,包装式样也都全部统一。商家早已经按大小裁好食品包装用的草纸,你买好月饼后,他们会负责给你包扎好。

包扎时,卖家将月饼按规定一斤的个数码放整齐放入草纸中央,沿饼四周将草纸向上紧实折起,两手相互配合,一手按压,一手转动折叠,待四面全部向上折好包严,再往正上方按上一张带有嫦娥图案和“中秋月饼”字样的印刷标签花纸,这样,标签纸就正好完全压盖住方才从四面折上来的草纸。此时,再用另一只手扯上一根牛皮纸搓就的细绳,用十字交叉法进行捆扎。最后,只需要将这纸绳在月饼正上方结绳处留一个美观又可供手提的活扣就行了。这样,两个一斤的大月饼看着大而平整,五个或六个一斤的小月饼粗壮高耸。你提了这样包扎结实,外观精神的月饼,或是往家回还,或是直接拎着去亲戚家走动,脸上常常是堆满了笑容。

中秋节前,各家依据手中钱财宽裕程度计划好所购月饼后,便立马着手按关系亲疏远近进行送礼。这送月饼的程式每年几乎都一样,你来我往,于这迎来送往之间将礼尚往来完美诠释。小镇的街道也因诸多乡人手拎月饼的来来往往,而变得更加热闹起来。

《礼记.曲礼上》载“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乡人间的中秋送月饼就是这种礼节交往的现实体现。每家都在买月饼给亲朋送,而亲朋同样也会来给你家送或是回礼。当初你买那一大堆月饼,到过完节时,基本也会落这样数量大致相等的一堆月饼。若细细推敲下来,等于说每家都是买了一堆月饼,这月饼在各家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自己家里,虽不是同一斤月饼,但饼的数量本身没有多少变化,所变化的只是我们进行礼节活动的本身,各家花了钱,最后挣钱的却只是卖家。可你要是换一个角度去想,这一来一往,各家落的月饼数量是没多大变化,但人们的交流次数增多了。你去,亲朋好友会款待,会坐下交谈寒喧,感情交流增加了;他来,你亦以同样之礼数回敬。一份月饼,圆了彼此两次交流,人走,饼在,感情留。我想,这便是礼所本身所存在的意义吧!

到了中秋节那天,各家送礼或往来基本已经完成,节日本身所内含的礼仪价值也已经得到充分体现,所剩下的也就是过节了。穷人的日子节日与平时本身并无太大区别,所不同的是大家在那天晚上分食些月饼而已。

说实话,那月饼并不算得上好吃。来回转送了些时日的月饼,已经失去了它初时的香甜味道,剩下更多的则是它味道的甜腻本身。而且,那时故乡的传统月饼馅料中必有冰糖碎块儿和用桔子皮制成的青红丝,咬食过程中不小心硌了牙是常有之事,这个对于孩子来说,还可以忍受,而最令我讨厌的还是那青红丝的味道,因为它是用桔子皮制作而成,味道也就可想而知了,对于我们来说,它除了增加馅料的美感之外,我真想不到它还有别的什么用处。因为对它的这种厌恶情感,所以也就对吃月饼本身并不抱有多少的期待。对于我来说,我更在乎的是有节日可过,当然,还有值得期待的十五晚上的那轮大圆月。

那时候人们因为户口的限制是不可以随意流动的。大多数人都只能生活在自己户口所辖的地域里,这种社会体制在当时并不会产生多少流动人口。这样也就没有多少人会离开自己的家乡,过节也就基本都在自己家里过了,所以也就很难产生什么离愁别绪之类的情感,对于十五月亮的认识也远未达到“千里共婵娟”的那种高度。更多的也就是知道这天是属于团圆的节日,这晚的月亮比其它时候更大更圆罢了。那时的孩子,手里拎上一小块儿月饼,坐在碾盘上摇晃着小腿,看看慢慢升起的月亮已经是不错的享受。他们所在乎的无非就是凝视了那空中所挂的大圆盘,仔细找寻有没有什么桂花树,哪个暗些的图像又可能会是吴刚,那月宫里是否又会住着嫦娥,她今晚有没有抱着她心爱的玉兔!总之,这个夜晚是属于月亮的世界,而我们所做的,只是静静地坐在她那光茫所织就的世界里,找寻那些大人口中所传说着的,关于她的那些美好神话故事。

夜渐深,那盘圆月早已从树梢枝头慢慢升至头顶中天,中秋的夜已经开始变得寒凉,此时你赏月的心思也就消散得差不多了,不待爷娘唤你,自会乖乖地回家去。

在这如水的夜色里睡上一晚,我们没有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叹。只是可惜于,怎么这一早醒来,节却已经过了。现在人们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于我们来说,这十六的晚上纵使月亮再圆,可它已经不是八月十五的中秋月,是已经没有了节日价值的圆月。没有了节日赋予它的意义,它便不再具有任何意义。我们所看重的并不是它有多圆,而是它与其它日子的不同。

中秋节过了,礼数也走到了,交流的目的也已经完成。可怎么处理那成堆的月饼便成了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当馍吃,太腻!当点心,太甜!它不是三两个,那可是几十个。你纵使再爱吃,天天让你吃,顿顿让你吃,你也会吃腻,你看到它也会感到害怕。于是,怎么处理这些月饼倒也成了难题。那时月饼全都是手工打制,不添加现在你连名字都叫不上的各种防腐剂。而且它的保质期你也无从可考,又无现在各家都有的冰箱可以存放。能不能吃,过不过期,全靠你的肉眼看它是否长毛或是起粘拉丝。真真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好在,我家男孩子多,当初买月饼时因为经济不宽裕也没有买太多,加之家里食物并不太充足,这过节剩下来的月饼,凑凑合合也能赶在放坏长毛之前吃完,虽感腻味难咽,至少没有什么浪费。可有些人家就不一样了,如果没有这么多男小子“吃货”,家里女孩子多的话,那月饼可真的是会被放坏的,最后只得扔了喂猪,让猪也跟着人们过一次节。反正,农村那时的猪也都是散开放养的,到处拱着在土里泥里找食吃,对于这些放坏了的月饼来说,抵抗它的毒性是没有任何一丁点儿问题的。

今又适逢中秋,我问母亲:“现在老家过中秋节还都送不送月饼了?还会不会面临需要处理一大堆月饼那样的问题?”母亲说:“现在生活好了,人也都懒了,除了过年串亲戚,象端午、中秋这些节日都已经再不串门子(乡人把到亲戚家走动称为“串门子”)送礼了!”听完母亲的话,我的内心不知怎么的,忽然竟有了些失落!

时代在变迁,过往的岁月在一点点消逝远去。中秋节,那个曾经铬印着深深礼仪符号的节日,原来一直都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偶尔回忆起时,我总感觉它是切实存在和美好的。而今,当从母亲口中得知它已经不复存在,记忆便如倾倒的房屋,瞬间崩塌,美好不再!

我想,在这中秋的夜里,写下这样一则小文,也算是对它最好的祭奠吧!

是夜,无月,天空下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