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诗词歌赋 > 诗人 > 唐代诗人的气度

唐代诗人的气度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9.08K 次

中唐以后,以韩愈为代表的“瘦硬派”和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浅近派”在诗坛上相互斗胜,各领风骚。作为“诗豪”的刘禹锡却不依傍这两个派别,而是在两派之间崛起创新、独树一帜,最终自立门户、自成一家,为自己在异彩纷呈的唐代诗坛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唐代诗人的气度

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刘家为躲避战乱迁居江南,这使得刘禹锡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得到了名噪一时的诗僧皎然、灵澈的指教,学业大进。公元793年,年仅22岁的刘禹锡高中进士,可谓千人挑一、少年得志。这种一帆风顺的经历自然成就了他相信未来、永不服输和视险阻如坦途的个性。

刘禹锡人生最辉煌的阶段当在“永贞革新”期间。当时王叔文对他以“有宰相器”视之,委以重任,而刘禹锡也雷厉风行,为革新殚精竭虑。史载此时的刘禹锡“颇凭籍其势,多中伤士”,不能说这完全是对刘禹锡的诋毁,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他胸中无机关,当真是率情任性。他以欲中兴大唐的公心来应对纷繁芜杂的政治生活,必然要碰得头破血流,然而这也正好为刘禹锡展示性格设置了一个平台,把他的赤子之心挥洒得淋漓尽致。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开始了“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生活。在这期间,刘禹锡经历了人生的严冬季节,一连串的打击和伤悲之事让他应接不暇。然而,情况虽然糟糕,刘禹锡仍然是傲然独立、誓不低头。宪宗即位,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赴任途中,再贬为朗州司马。此等遭遇无疑是雪上加霜。他身处蛮荒之地,常思重返京都再展宏图。然而,就在其岳父薛謇想通过宦官薛盈珍的关节,打通他回京之路的时候,却被他断然拒绝了。在刘禹锡看来,“永贞革新”正是被这群奸佞小人所破坏,而薛盈珍更是直接扼杀革新的刽子手之一。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自己纵然苦难再大,也决不会向人低头。正所谓“时穷节乃现,危难见英雄”,刘禹锡的铮铮铁骨、浩浩正气在贬谪之地又一次放出了光芒。

刘禹锡人生的第四个阶段当在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之后,此时他已经是66岁的垂暮老人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没有磨去诗人个性的棱角,反而使他老而弥坚,更加精神焕发。当年在洛阳互相唱和的诗友中,白居易时时流露出人生易老,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牛僧孺则满足于儿孙满堂,功业等身。这大概是人到老年后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思维。而刘禹锡与众不同,他不因年老而伤情。在《始闻秋风》中,他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倦眼开”自勉;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他又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激励友人。豪壮之情不减当年,时时见诸笔端。这样的作品,无论谁读都会豪气陡生。

风云际会的时代造就了卓尔不群的刘禹锡,而他也为这个时代增添了几番风云。他深深影响了后来的诗人,有的学习他的批判精神,有的继承他的傲岸人格,有的仿效他的豪放豁达。刘禹锡的思想、艺术成就得以薪尽火传,当可告慰一代名家九泉下的英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