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小故事 > 经典故事 > 打响场的传说民间故事

打响场的传说民间故事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32W 次

在明朝洪武年间,樊、尚、刘三姓始祖分别从河北枣强县迁至今临邑县宿安乡刘家寨。此处,土地肥沃,风水又好,樊、尚、刘三姓始祖在这里建房、落户、立村,即樊家庄、尚家庄、刘家庄。三个村互为近邻,百姓和睦相处二百余年。经过多年繁衍生息,刘家庄出了一户刘姓大财主,乳名叫皴子。

打响场的传说民间故事

皴子从小就不务正业,一脑袋坏心眼子,一肚子坏水,穷苦百姓的孩子不敢惹他,刘老皴子又管不了,任由他性子他胡来,因此从小到大胡作非为,竟想些离奇古怪的坏主意。一天,老皴子死了,小皴子当了家,这可把皴子乐坏了,整天吃喝嫖赌,无恶不作,他老子积攒下的家业卯着劲的造,整日歪着脑袋瓜子找乐子玩。

过大秋时,从豆场回来的皴子看着几个地主小少爷捉迷藏,跑着玩儿。有一个大点的孩子手拿着小铜铃藏在一个大瓮里,手摇铜铃招惹寻找自己的小孩儿。清脆的铃声碰击到瓮壁回响后传出,煞是好听。这可乐坏了在旁边的皴子,他急忙跑过去亲自把铃铛探在翁中摇晃了几下。第二天,皴子坐在豆场边,半天在那里呆呆的发愣。旁边的长工、短工都感到奇怪。

过了秋,就是冬,到了冬天,就盼年。过了年,人们都忙着春播春种,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人都盼望着当年有一个好年景。皴子却忙着让管家召集长工、短工、佃户近百十号人,推车、背筐、拿掀、扛镢到村北的场院集合。皴子的场院足足有二亩多地,在周围村庄的地块中地势最高。此时,人们都好像装在闷葫芦里,不知道皴子又使什么坏心眼儿。皴子让人们沿着场边挖坑,镢刨、锨除、车推、筐背,足足干了一个多月,挖了两米多深,面积近二亩地的大坑,好似天坑落到人间。四外两乡的人们,都觉得好奇,有的来试探着问他,皴子闭口不言。他叫人们刨树,专刨柳树、榆树,叫来木匠锯成木板,有上千块,每块木板足足有四、五指厚。按照翁口的大小做成瓮盖状,然后在上面钻了好多小孔,拴上铁丝。他又叫管家带人从临邑县城、宿安大集等地买来一百多口大瓮;还叫人们买来几千个大小不等铜铃,系上绳,按照铜铃型号的大小依次系在瓮盖上。周围村有几个和他要好的地主少爷来打探消息,皴子只笑不答。

皴子的诡异行动急坏了本家长辈,几个老地主把皴子叫到跟前追问、训斥……,无论怎么说,就是把天说下来,皴子就是低头不语,死猪不怕开水烫。心想:自己花钱,就是为了听个响儿,找个乐儿,管得着吗?皴子的母亲为此拿出地主婆的威风,踮着小脚骂了他三天……,也没骂出个子丑卯寅来。

皴子叫人们把大瓮并排放在挖好的大坑里,依次盖上拴有型号不同铜铃的瓮盖,铜铃朝下探在瓮中盖严,上面用土填实。再用木板、土相间盖了三、四层,地表再盖上三、四十公分的厚土、轧实,最后平整的跟原来的场院一样。皴子如此三番的折腾,整整忙了一个春天,总算完工了,也到了麦收的时候。

麦收时节,在场院上轧麦子的时候,“扛活的”甩着长鞭,“啪啪”作响,称为“打场”,或称“轧场”。

以前,“打场”在农村分夏秋两季,三夏季节轧麦子,就叫打麦场;秋收季节轧豆子就叫打豆场,轧谷子就叫打谷场……,总之叫“打场”。

皴子在场边坐在树荫下,喝着茶水,有人给他摇着扇子,看着七八个碌碡在麦场上飞快的滚动着;七八匹马、骡在麦场上奔跑着;“扛活”的扬起的皮鞭在空中飞舞着。地下的铜铃在地面滚动的碌碡、奔跑的马蹄的震动下,叮当作响,一个、两个、三个……几千个铃铛陆续响起;几千个铃铛响声不停地撞击瓮壁,成千上万的声音回响……;在地下由近处传向远方;由地下传向地面,由场院传向四方。叮叮当当……,轰轰隆隆……,在烈日的阳光下,似千军万马在奔腾,在嘶鸣,令人心神难安;似洪水翻滚着涌来,咆哮着,一波接着一波,奔腾不止,令人胆战心寒。同时与地面上人、畜、物的各种嘈杂的声音碰撞在一起,形成一股股强大的声浪,在几十里外,在临邑县城都能听到。这就是传说中的“打响场”。

这种场面,这种阵势,这种声势,任何人没有听过也没有见过,这显示了皴子的势力、皴子的富有。乐得皴子手舞足蹈,兴奋地连摆酒席好几天,宴请宾客。阿谀奉承声不断,溜须拍马者不绝,高兴地皴子忘乎所以。在旧社会,地主榨取人民血汗,作威作福,挥霍无度。

樊家庄、尚家庄、刘家庄三村的大部分土地都是皴子的,三个村的村民大部分是他的佃户。因为刘皴子势力大,三村大部分人在他的剥削和压迫下生活,人们对其所作所为,敢怒而不敢言。因为皴子姓刘,所以此后不久皴子就把樊家庄、尚家庄、刘家庄三村强行合为一村,改名为刘家寨,该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打响场”的传说在当地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谈中,也继续流传着演绎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