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小故事 > 传奇故事 > 三官老爷的传奇故事大纲

三官老爷的传奇故事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1W 次

三官老爷的传说

三官老爷的传奇故事

花果山上的三元宫,是整个云台山上最大的一座庙,里头供奉的是三元大帝,也就是三官老爷,关于三官老爷有好多有意思的传说。。

据老辈人讲,三官老爷是玉皇大帝的三个外甥,只不过是凡胎肉身,出生在陕西那个地方。他们兄弟三人乐施好善,专门行好,后来就有了道业,成了仙。老大道业深,管天,就是天官老爷;老二管地,就是地官老爷;老三管水,就是水官老爷,大家合称他兄弟三个叫"三官老爷"。

有一年,宝应地方遭了灾,颗粒无收。老百姓挖尽了野菜,扒光了树皮,最后什么也没得吃了,就把种粮也拿出来度春荒。命是保住了,赶到了种庄稼季节,却没种粮,这迟早还不是死呀!宝应的土地爷看看不得了,忙去找三官老爷救人命,正好找到了天官老爷,就答应下来了。

这天,宝应地上忽然来了个小老头子,牵一头毛驴,驮两只口袋种粮,一路说赊种粮给人家,到庄稼收下来后算账。庄户人家一听这事,都跑来赊。这小老头两口袋种粮赊满了宝应,家家户户都种上了庄稼。

也赶巧,这一年风调雨顺,庄稼长得出奇的好,车拉人担,把粮食打净了,宝应人静等这个小老头来算账,一等不来,二等不来。这当儿,宝应土地老爷托梦给庄户人了。告诉人们赊给大家种粮的是三官老爷,他不要种粮了!受梦这人就问:"土地爷,那我们怎感谢三官老爷呢?"土地爷说:"怎感谢呀,凑两钱替三官老爷塑金身,立个庙,不就行了吗?"受梦人又问"修在哪儿好呢?"土地老爷这下给问住了,半天才说:"我去问问三官老爷再说。”

土地爷问三官老爷庙修在哪儿,天官老爷说:"等我们到各地转转看看,看哪段风水好,再定下来。"三官老爷就分开来,各处云游,这天,天官老爷乘云来到东海傲来国,站云头向下一看,就见这山三百六十座山头,座座山头上都有瑞云飘逸,天官老爷按落云头,站在前云台山上,九条青龙同戏一只琵琶,这是宝地"九龙戏琵琶"!天官老爷心话:住下住下,住下为安,庙就盖在这疙瘩岭吧,便从怀中掏出个大铜钱,朝琵琶上一撂,铜钱钻泥里去了。记号留下来。

这边庙一开工,三官老爷就回陕西了。这一天,兄弟三人在家谈论着,云台山三官庙快盖好了,谁去看看呢,天官摆起老大的架子说:"老二吃点苦,去看看。"地官摆起老二的架子,说:"老三去吧,快去快来。"水官想摆架子摆不开,没有比他小的了,只好撅着嘴去了。

按理说,神仙驾云一顿饭工夫就能返回,可是有个把时辰,还没见老三回来,天官、地官都着急,就说该有人去看看。天官支配老二说:"你再去看看,为什么等这会还没来?"老二有心再支配人,没有人理他了,气鼓鼓走了,一走半个时辰没回头。天官这下没有支配的了,自己去吧,心里头急,腿底下献出奇的快,没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落下云头,几步走到三官庙跟前,就见三官庙庙虽不大,可有气派,天官老爷也顾不得细看,心里惦记着两个弟弟,赶紧进了三官庙。朝里一看,火又从肝脏里往外冒。三座金像,首席猴蹲着老三,次席是老二,只留下个下首席位给他这个老大。

天官老爷鼻子都气歪了,他气老三没大没小,占着哥哥的位置,他气老二只顾自己,不敢主持公道。这就是我的弟弟,我在家担心他俩有什么闪失,他俩却盘算戏弄我!唉,也罢,我也不争这个首席,天官老爷就把真身附到了下首的金像上。

这两个弟弟呢,一个也不敢吱声,眼皮茸拉着,推不懂。天官老爷坐在下首,心里头越想越气,最后一个慈眉善目的善神,也气成了一个吹胡子、瞪眼睛、歪鼻子、列着嘴、竖头发的凶神模样。

凡间这边说说讲讲,就到了大年。别人家都是正月十五来赶庙会,宝应人惦记着天官老爷的大恩大德,吃过团圆饭,烧过五更纸,就奔云台山大庙赶。从烧香河登山,三步一叩,九步一拜,上了大庙,挨着给三官老爷烧香进供。了了一年的心愿。哪知道,真正帮他们忙的天官老爷正座在下首,受着可怜一点儿香火;不够受用时,只好偷偷捡拾老二老三不要的香火钱。

后来这事叫云台山的山神老爷知道了。他打心眼里不乐意老三老二,就又托梦给百姓,点化他们在三官庙下边,"自在天"在上面,盖了座灵殿,专门供奉天官老爷。宝应人知道了这其中的根底,上山进香,也是先进灵宫殿进供天官老爷,然后才迸三官庙烧香。

天官老爷很感谢地方百姓为他主持公道,同时也消除兄弟之间的隔阂,便尽十二分的力量为这方百姓做事。老二、老三这会也懂得了公道自在人心的道理,感到惭愧,也学着天官的样子,为这方百姓做事,这一方水土就特别肥沃,加上风调雨顺,献出产奇特的土特产,人们就称这块土地叫"三官老爷福地"。后来人们又尊称三官老爷为三元大帝,三官庙就改叫"三元宫",这地方又称"三元大帝福地"。地杰人灵,一朝一代,这地方出了不少能人,后来又有流言说:"东海十八村,村村出贤人。”

孙继皋白日敲更

无锡有个孙继皋,因为家里穷,当了好几年更夫。万历二年,孙继皋已经二十五岁了,听说京城殿试招考状元,心里很高兴,但上京赶考,要有人推荐提名,孙继皋出身低微,朝里既无人,手里又无钱。他怎么才可以上京去考呢?

无锡三里桥,有个“接官亭弄”,官船来无锡都停泊在这里。孙继皋每夜敲更,总要从皋轿沿运河一直敲到这里。一天,孙继皋看见“接官亭”’前的官船来往特别多,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天下午,孙继皋身背竹筒,手拿更棒,上身披件破棉袄,腰里束着几根鲜稻草,脚上破袜草鞋,来这里敲更,正好常州府台大人秦达明的官船停在这里。孙继皋一边敲更一边喊道:“孙继皋、咯咯敲,锡金两县无主考!”孙继皋像老和尚念经似的,一边敲一边喊。喊了一遍又一遍,翻来覆去地喊,府台秦大人很奇怪:天下哪有白日敲更的?喊的话也不像敲更,就派人将孙继皋叫到船上,问明情由,秦大人听完,不禁哈哈大笑道:“看你这副腔调,哪像考状元的。这样吧,要上京殿试,先在我面前口试。我出题,你对答,对得上来,我给你引荐,对不上来,那只好怨你自己了!”孙继皋说:“请问大人,说话当真?”秦大人道;“绝无戏言。”

秦达明看见孙继皋衣袖管里藏有一枝桂花,便开口说:“小学生暗藏春色。”孙继皋一听,马上接口说:“大主考明察秋毫。”秦达明不觉暗暗叫绝。他信步走上船头,又吟道:“龙光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洲四海。”说完,回头看着孙继皋。孙继皋想:你以龙光塔作题,我生在双河会龙桥。就用会龙桥作答吧。便出口对道“会龙桥,桥洞圆,圆如镜,镜照万国九洲。”秦大人一听,哎,这人确实有才情!当即在船上写下荐书,还送给他一笔赶考用的银两,让孙继皋上京赶考。后来孙继皋考中状元的消息传到常州府,秦大人也十分得意。

“乱石铺街”体

郑板桥写得一手出色的好字,是吃了一番苦的。郑板桥不光是天天练笔写字,连晚上睡觉都睡不实在,他睡在被窝里还用手指头在床上划来划去,琢磨字体笔法。有一回,划着划着,不知不觉地划到他老婆的身上去了,把她弄醒了。她生气地对板桥说:"你这个人,真也是的,没得你自己的身体吗?划到别人的身体上做啥呢?”

哪晓得这句话,触动了郑板桥的心,他把身体的"体"字会意为字体的"体"。板桥心想:"人有人的体,我有我的体。我应该写出自己的字体,不能老是模仿他人,步前人的后尘!"后来,他日夜苦练,大胆创新。终于跳出古人书法的框子,创造出独特的新的风格来。

一天,郑板桥在街上走着,看到儿个小孩子在玩耍倒铁钉、抓石子的游戏,用铁钉和石子儿摆字玩。板桥看得入了神,回家后又反复玩味。慢慢地,板桥把铁钉和石子摆字的方法,化到了自己的字体中去。结果板桥写出字来,笔划、间架很有铁钉横斜、乱石铺街的意境。后来人们就称郑板桥的字体为"乱石铺街"体了。

唯有梅占百花魁

有一天,郑板桥在盐城一家茶馆里喝茶,遇到个财主,两下就闲谈起来。财主说:“我家有个小孩,想请个好先生教教。”

"你想请什么好先生呢?”

"我想请兴化的郑板桥。听说此人脾气古怪,很难请啊!”

郑板桥笑笑说:"我也想找个蒙馆坐坐,你看我怎么样?”

财主素有爱才之名,不便当面回绝,勉强答应了。

郑板桥到了财主家坐馆,见中堂挂有一幅牡丹图,画得不错,但偏在一边,看起来不顺眼。

一天,郑板桥洗笔时,无意中把笔一甩,牡丹图上出现了几个小墨点,在旁边的小东家急死了,鼓起嘴说啦:"先生,这幅白牡丹是我爷爷花了五十两银子,请人画的。"郑板桥抬头一看。也不作声,又拿笔在牡丹图上挥舞了几下,小东家一见,不好,赶紧去喊老子。财主跑来一看,大为恼火:"牡丹怎能和梅花在一起呢?”

哪晓得郑板桥并不答话,提起笔来,"唰唰唰",在画上写了一首诗:

牡丹旁边一枝梅,

富贵清寒共一对,

牡丹虽好总有谢,

唯有梅占百花魁。

写完,掏出印章,往下一按。财主伸颈项,凑上去一看,分明是"板桥郑燮"四个字,大吃一惊,连忙奉承道:"先生神笔,能赏我一幅字画否?"郑板桥理也不理,把笔一扔,转身便走了。

郑板桥金山画竹

"扬州八怪"里有两位最有名的书画家,一个叫郑板桥,一个叫李鳝,两个人都是兴化人,常在一起写呀画的。

有一次,李鳝和郑板桥到镇江,金山大和尚听说李鳝到了,随即派小和尚送去一份金字请帖。

李鳝接到请帖,望望坐在身旁的郑板桥,笑嘻嘻地说:"你老说你名气大,你看我一到镇江人家就来请我了,怎么样?明天,你就看我一个人去吃素菜!”

郑板桥看看李鳝两眼笑成一条缝,一脸得意的样子,脱口说道:"明天我也去!”

李鳝说:"嗓!人家请的是我呀,又没请你,你怎么去呢!”

郑板桥笑笑说:"我比你年轻,明天我装个书童去,不就一起有得吃了吗!”

"嗯,好!这个办法不错!"李鳝一听,高兴得直点头。郑板桥给我当书童,多有台面啊!

第二天,李鳝在前,打扮成书童的郑板桥在后,刚来船摆渡过了江,大和尚已在山门迎接了。大和尚陪着李鳝进了方丈室,小和尚陪着扮书童的郑板桥也随后走了进来。当即,茶啊点心啊,全送上来了。李鳝心里话,你找我没得旁的事嗅,总是想要些字啊画的。便开口说:"当家的,你可准备点纸啊!”

"这个,贫僧早已备好。"说着,就把李鳝引进了客厅。门一开,只见桌上文房四宝:笔、墨、砚台、宣纸,摆得逸逸当当的。

李鳝再看看郑板桥,心里说:你想吃素食呢?今天就拿你开个玩笑,叫你给我掌墨。便说:"书童掌墨噢!"什么叫"掌墨"呢?从前,书法考究,要把字写得龙飞凤舞,总要书童出手托住砚台,跟着写字人的笔锋走,字写到哪块,砚台就跟着送到哪块。

郑板桥一听要他掌墨,心里那个气呀!我装个书童嘛,不过是闹着玩玩的!你当真把我当书童使了!这怎么行呢?想不干,又不便开口,哪个要你自己提出装书童的呢!只好忍住不吱声,托起砚台。

李鳝笑眯眯地把笔在砚台上蘸蘸舔舔,摆开架势,刚要下笔。只听"扑笃"一声,砚台从郑板桥手上一滑,掉在宣纸的正中间,"咕溜溜"地直往纸角上滚。

李鳝一望,哎呀,这下不得了,好端端的一张桌面大的宣纸,打下端向上角染了一条墨黑墨黑的杠。再加上砚台在上面颠啊颠的,这根黑杠,断断续续,顶天立地。李鳝气得脸像个紫茄子,这怎么写啊?把笔一摔,对住郑板桥气呼呼地说:"你写吧!”

"我写!"郑板桥看看满脸急得通红的李鳞,又望望宣纸,笑笑说:"我不写,我画!”

"你画,我看你画!"李鳝心里话。这张宣纸染上了墨,倒看你怎么画?

郑板桥不客气地拿起笔来,蘸了些墨,就在宣纸上涂了起来,大和尚急坏了,我这宣纸,好不容易派人从安徽宣城订做的大开张,给你这小小书童倒满了黑墨,怎么办?主人不画,你还要逞能动手画,便想上前阻挡,但看看李鳝并不吱声,他也不好发火。

这个"书童"着实有两下子呢!只见他三下两下,在断断续续的墨线上勾勾画画、点点戳戳,哎,竟变成了一群墨竹,粗细浓淡相宜,其中那条墨印变成一竿顶天立地的墨竹,清瘦秀拔,像活的一样立在眼前,不由脱口而出:"妙哉妙哉,好一根竹!"只见书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枚玉章,在下款盖了一下。大和尚望望鲜红的方印是"郑燮"两个字,呆住了!他万万没想到站在面前的竟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连忙接二连兰地直打招呼:"贫僧不知先生来镇,望先生不要在意。"说着忙喊小和尚"泡茶",一想不对,又加了一句"泡好茶!”

这时,郑板桥笑嘻嘻地望着李鳝直眨眼睛,意思是说怎么样,你看大和尚请我了吧!李鳝这才醒悟过来。原来,郑板桥是有意把砚台弄翻泼墨画竹,他心里对郑板桥真是一百二十个敬佩!

当下,大和尚又请李鳝题了字。传说,李鳝和郑板桥就合作这么一次,这幅画解放初期还保存在镇江金山寺里呢。

灶神 、桥神和牛神

很古很古的时候,耕地种庄稼全靠人力,实在太苦太累。庄户人风吹日头晒,总难糊口度日,还常常因为翻地累死在田头。

人间的怨气,直冲南天门。一天,玉皇大帝正在聚集众神仙议事,忽见一股怨气冲上凌霄宝殿,忙问太白金星,"这是怎么回事?"金星连忙答道:"这是人间的苦气,他们耕地全靠人拉犁,常常累死在田里,多少农人在苦难中度日。请玉皇降旨,解除人间痛苦!"玉帝听奏,忙差灶神、桥神、牛神下凡,帮助农人解决耕地种植的苦楚。

灶神、桥神来到人间,都受不了苦,想回天宫,但又不敢走,只有牛神,整天和农人在一起,替农人拉犁,耕田,耕地。

这一天,灶神、桥神实在支持不住了,就想逃走。灶神对牛神说:"牛大哥,我上天去一下,明天就回来,回来时,我烧热汤饭给你吃。冬天我给你烤火,如果我说话不算数,以后我吃你的屎也不嫌臭。"忠厚的牛神信以为真,就让灶神走了。灶神上了天,再也不肯回到人间了。

桥神见灶神去了,装出一副可怜相说:"牛大哥,牛大哥!我夜里做了个梦,梦见我家的孩子病了,要我回去看看,请你行个方便。"牛神怕又上当,还没答话时,桥神发誓说:"我若不回来,你以后在我身上拉屎,我也不哼一声。"老实的牛神又受骗了,桥神一去也没有回来。

收种结束了,玉皇传旨要牛神回到天宫。牛神同农人同甘共苦,有了感情,舍不得离开,就不愿再回天宫,情愿在人间吃辛受苦,帮助农人解决种植之苦。

怕苦、怕累的灶神、桥神犯了咒,灶神被罚到人间,人们用牛屎做成牛屎饼子,晒干当柴烧,牛屎一块一块地塞迸锅堂,这就是灶神吃牛屎了。桥神被玉皇打下凡间架在河上,让人们任意踩踏,牛每到桥上大多总要拉屎。这就是牛拉屎往桥神头上拉,也是桥神应得的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