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心得体会 > 读书的心得(集合15篇)

读书的心得(集合1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92W 次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书的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书的心得(集合15篇)

读书的心得1

前不久,我读了一篇文章《穷人》,读《穷人》有感550字。《穷人》通过对两家人悲惨生活境况描写,及批评了当是黑暗社会现实,也赞颂了劳动人民善良、无私的高贵品质。

《穷人》主要讲了;在海边,住着几户贫苦的渔民。其中,有一位渔夫的妻子叫让妮,她有五个孩子。一天,她的邻居西蒙死了,让妮和她的丈夫就无私的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

不知为何,读完文章后,心里好像有一股暖流流过,温暖着我的心。也许,我是被让妮和她丈夫的爱心感动着我。如果说,师傅人家救了孩子,那是应该做的;但是,孩子被像让妮这贫苦的连鞋子都穿不下的穷人家收养的话,会感动全世界!他们的日子会变的苦上加苦,但是他们心中总有一份信念:再苦的日子都能熬下去,读后感《读《穷人》有感550字》。我明白,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爱。

爱的种子播洒人间。不久前,我曾看到一个乞讨者在路边乞讨。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路过,看了一眼乞讨者,然后掏了掏口袋,找到一枚硬币,扔进碗里;一个打扮贵气的妇女,连看都不看一眼,昂头挺胸着走了,忽然想到了什么,转过身,认了一枚硬币;让我感动的是一位满脸皱纹、穿着朴素的农民共奶奶,从口袋里掏出一包包裹,打开,里面都是硬币,“哗啦啦”的声音是爱的钟声被敲响了,爱在人间!

《穷人》这篇文章除了题目有个“穷”字,文章里一个“穷”都没有出现过,这是因为穷人不穷,他们有爱的种子播洒人间,让爱的明天更加美好!

读书的心得2

有人说: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没有学习新的理念和方法,课堂将会变得那么空洞和无趣!

本学期,我按照自己的读书计划,认真阅读了《礼记·学记》、《学生第一》收获很大。同时也深深体会到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老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掏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得到最有分量的收获;能从最接近学生现在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到离自己最远的终点;能最大程度地闲下来,而学生最大程度地忙起来;能最大限度地要求每一个学生,也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热爱于其中,出神入化地与学生一起创造于其中,并使学生的心灵飞翔起来;他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仅关注“跑道”的设置,而更关注学生跑的过程,他能让生活成为一种教育,把教育变成一种生活。

一、教师,要爱护学生对你的信任

“教师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使他们感觉到你对他是公平的、信任的。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可贵之处,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没有好坏之分。在学生做好的大时候,我们应该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在学生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更要关心和指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不要加以指责,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样。其实他们也很痛苦,作为教师就是要时刻给他们启发和鼓舞,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有自豪感和尊严感。

二、教师的教育素养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的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可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其实,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想想自己,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备课、上课、批改,管理班级,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但闲暇时又懒得动,而那些教育书籍却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架上,早已落满了灰尘。

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想起找一点书来,看看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文章,有没有可以参考的教案,此时,想一想实在是可悲!可怜!现在觉得自己还年轻,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还足以能“应付”小孩子,然而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我们不得不时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读书才能武装我们的头脑,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的尴尬境地。而读书的这种意识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

读书,使我对工作、对生活都充满了自信,使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始终充满激情。每天读书一小时,我还要持之以恒,相信它会为我带来丰盈的人生!

读书的心得3

寒假开始了,没想到学校还布置一个任务,假期读一本有意义的书,并写出心得体会。书架中的书很多,我信手抽出一本书——有效教学,看到这本书,我回想了很多。想到我和我的同事们在过去的一年中所面临的挑战。在挑战中我们有排斥、有困惑、有惊喜、更有收获。同时在挑战中,书伴随着我与教学共成长,使我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

挑战是什么呢?全市各个高中开始倡导在基础年级的课堂上使用“四步八环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教导处给我们每个教师都印发了“文登市普通高中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我非常的排斥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导处下发的材料我根本没有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就被我扔在一个角落,我更不想在我自己的课堂上尝试这种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学校领导又通知我们这学期教研中心还要进行这种教学模式的课堂达标。我也通过网络了解到现在很多外省的学校,都在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效果非常的明显。我怀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心里不断的问自己真的会有那么好吗?为了进一步的了解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我准备在课堂上自己亲自的尝试一下。

我尝试的时期正是高一地理最难理解的、高考中占有很大份量的第一单元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这个单元在每年的地理教学中都是让学生尤其是一些女生非常头痛的章节。以前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生们接受起来都非常的困难。说实在话,我当时内心里非常排斥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我觉得可以在第四单元的比较容易的章节里尝试。看到其他的学科正在轰轰烈烈的使用这种模式,而且效果也不错,我又重新的燃起试一试的想法。所以,也按照“四步八环节”开始准备,准备在课堂上大展拳脚。最终,我的尝试是失败的。课堂上学生们虽然显的很活跃、气氛也很热闹,但是学生们其实是什么也没有学到,只是知道了课本上的简单的基础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真正的每节课的精髓没有挖掘到位,更没有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时间也白白浪费了很多。我困惑了,怎么办,还要不要继续的实行“四步八环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呢?

恰好这时,文登市教研中心安排我们基础年级的地理教师到文登一中听了一节公开课——地球的公转。说实在话,我非常高兴文登市教研室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学习机会,我真的非常想了解一下其他学校的教师有没有遇到和我一样的困惑,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这两节他们都是怎样处理的,他们是如何突破难点和重点的,他们又是怎样的达到教学目标。抱着好奇的态度,怀着想学的决心,我参加了学习。我对这次的学习的渴望超过了以前的任何的一次,学习中我认真的听,认真的记录,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我暗自惊喜。

在课堂上,一中的隋老师在教授这样较难且非常重要的一节时,不但是充分的体现了“四步八环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理念,而且也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的效果。在处理课本上由基础知识引申的内容时,教师不耐其烦的一点点的用问题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对有些问题学生可以自己亲自动手去解决,去寻找答案的,隋老师一点儿也没有包办,也不多讲,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来完成。

回学校后,我认真的反思,我深深的感觉到,我在使用“四步八环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是我的思想上根本就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就没有认真的准备,还是留恋以前的教学方法。其次是没有认真的读懂教材,用于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问题太少,没有重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只是想着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没有想到让学生去感受学习知识的过程,去领略获取知识的喜悦。再次是没有认真的学习与领悟“高中地理课堂的基本要求”,只是机械性的照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显得很生硬,一点也不灵活,好像机器人似的在按照程序办事,导致学生的参与性很差,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好的学习效果。

我是一个在工作中好强的一个人,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我必须想办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首先是我们教师自己的思想上要充分的接受这个新生的事物,只有教师先满心欢喜的接受了,学生才会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摈弃传统教育中的“满堂灌”的、老师代替学生的模式。对于新的教学模式要勇于接受,更要敢于接受。毕竟它肯定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其次是想法设法,利用多种途径鼓励学生良好个性的充分发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每个学生独特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方式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过程。最后,我还要认真的重新学习“四步八环节”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论,并且要灵活的运用这种理论,不能教条死板,更不能死搬。从而使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真正的进入我们的课堂、服务我们的课堂。

有了以上的学习和反思,我在课堂上对于“四步八环节”这种教学模式的使用就更加的得心应手了,也逐渐的尝到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甜头。采用“四步八环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自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也有面临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知识的自信心。尤其是对高一的学生,经历了初中的长时间的反复的学习那么点有限的简单的知识的过程,升入高中,面临着在很有限的时间内,要学习很多高难度的知识,“四步八环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被我们组成员推为我们学校第一批接受教研中心验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课堂达标的教师之一。在达标的课堂上我一点也不紧张,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在不断的研究和揣摩这种教学模式,更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着这种教学模式,力求更接近完美。达标课后教研员也给我指出了我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就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有效教学的这本书,在我接受挑战的这一年中给我很大的帮助,有些教学环节在实际中知道怎么做,但是很难形成书面的语言,我就阅读这本书从而寻求答案。我真正的体会到:书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更新我们的观念,尤其是我们老师。

在这过去的一年的挑战中,书伴随着我与教学共成长,我与我的学生一起付出了很多,同时我们收获的更多。

读书的心得4

在假期中我可读了不少好书呢!其中之一便是大文豪巴金先生的大作《家》。《家》在我心目中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因为它深刻地揭露了一个所谓“吃人的旧社会”,展现出了它的万般丑恶。例如书中一个个女子悲惨的命运,被旧社会大家族势力压迫着的一对对男女,高家表面上和谐实则勾心斗角的内况……其内容之深刻足以发人深省,到底是什么力量造成了这个黑暗的社会呢?答案是:封建礼制!我们不得不承认儒家固然有精华,但过度的礼教便成了糟粕,《家》中有一段传神的描写:“‘书中尽是一些‘君命臣死,臣不死不忠,父命子死,子不死不孝’一类的东西”这就是一个例子!

论语》中一些句子被过分地歪曲后就成了一头吃人的巨兽,吞噬了不知多少鲜活的生命和灵魂呀!《家》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只有抵抗不公平的命运才能得到幸福,正因为不屈服于命运,觉民和琴才能结婚,觉慧才能逃离迂腐堕落的家族长辈对他的控制。一句话总结:新社会真是好,旧社会真可怕!

读书的心得5

“有效学习”这一名词越来越多的成为如何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词。在阅读了《关于数学有效学习》这一篇文章,针对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我收获颇丰。

所谓“有效学习”,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如今,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与学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且厌学或学无收获,不能促进学生发展。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传统教学将教学的天平沉在“教”这一边,而未能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授权”。新课程的设计理念,从根本上说,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新课程倡导“建构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中学习者是主角,教师充当“脚手架”的作用,力求营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这一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多样化信息、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情景和问题,教师多元化的角色(引导者、协调者、激励者、反馈者),互帮互学的学习小组,能够自我控制并有良好学习意识的学习者等。可见,课堂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的信息加工过程,而信息加工的过程有三类:问题解决、模式识别和学习。这三类过程既相互区别又彼此渗透联系。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不是一种数量上简单积累的过程,而是认知结构不断重新建构的过程。他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而获得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把对象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已有的认知结构无法容纳新的对象,个体就必须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变化,使其与环境适应(顺应),直至达到认知上的新的平衡。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材所表现的是经过逻辑加工好的数学形式。因此,就数学知识的学习而言,绝大多数是在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中进行的,即数学知识的学习应该在同化与顺应中完成。

根据“有效学习”的定义,良好的数学课堂教学策划势必是有效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提出促进有效学习的数学课堂策划中必备的环节。

1、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开发与利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作为一种清晰的变量,伴随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既可以成为认知的动力,进而促成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产生互动;又可以抵消教师教学活动的张力,影响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认同、接纳与构建,甚至干扰认知过程。由于数学的概念体系和数学的逻辑推理都表现出抽象的形式。这种抽象使不少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不易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因此在设计课堂策划的过程中,要:

(1)注重抽象的概念定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2)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端正个体态度,调动班级学习情绪;

(3)调整好教师本身的情感因素,将课堂策划一气呵成的完成;

(4)充分理解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5)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时机、时段,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点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

2、科学设计促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措施

学生的学习意图以及学生本身的特点是人文教学的起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调动学生潜藏的数学意识,包括学习数学的良好动机和对待数学信息的正确态度;

(2)维持正确的目标意识,包括对运算和推理的理解、分析和讨论;

(3)训练数学学习的选择意识,信息转换方式,包括不同的数学学习策略和学习资源的选择;

(4)张扬逻辑意识,让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描绘性的逻辑言语指向论证性的逻辑演绎。

3、合理筹划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环节

如果一门课程使学生饱受挫折的打击而与成功的喜悦无缘,学生也就不会喜欢,更谈不上“终身学习的愿望”了,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喜欢和好奇心的源泉。数学教学当然也不例外。

第一,设计学生经历知识点学习的探索、发现以及归纳阶段。数学教学活动要融入学生的认知层次,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进入探索问题,发现规律,归纳总结的阶段,并适时点明并细化学生的那些“成就归于努力”的意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二,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一个班级体中,学生的学习与接受能力总有差异。优秀生能够在预算时间内完成探索等一系列数学学习活动,自信心饱满,充满热情,他们总是积极地寻求和利用有用的信息来解决学习问题;而班内的后进生往往会要用多一点的时间来总结归纳,或许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消极想法,缺乏学习兴趣,没有积极探索冲动。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有完善的驾驭与控制能力,使得课堂活动有适当的阶段性、波浪式的任务管理与技巧训练。

第三,设计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是实行有效学习策略的重要前提,在学生的学习认清高涨时提出更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总的来说,在一节课堂策划上,要秉承以下原则:巧设情境,激活求知欲望;以学生为主体,提供机会,满足其探索、发现欲望;灵活、合理使用教材,充分发挥其特有功能;加强激励性评价。充分将这些理论贯彻运用与课堂教学中,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读书的心得6

我们韧劲有了报纸,上面登的一定是人们的新闻。其实,我们也想知道动物的新闻,也想明白飞禽走兽是怎样生活的,它们间的趣事——森林报就做到了这一点。

森林里的趣事其实并不少,新闻大事更不少;它们也有自己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生活方法,也有令人高兴的、可悲的、愉快的事情,也有好人和坏人,也有各种动物间的友好和战争。这些事情我读了这本书后都知道了。

鸟儿去森林剧场开音乐会,鸟儿带来各种快讯;

草食动物pk肉食动物,动物们一起开运动会;

森林中常发生“大战”,大战中还有为鸟儿站岗的老云杉……

这些都是新闻,有的结果令人伤痛欲绝,有的让人捧腹大笑,不论结果怎样,这些东西《森林报》上都有。

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仔细品读它可以让你感受到大自然无穷的奥妙,让你体验清的乐趣、夏的蓬勃、秋的多彩、冬的忧伤……让米明白动物们一年四季五彩缤纷的生活。

我看过许多书,大部分印象都不深。惟有《森林报》这本书的内容令我记忆犹新。这本书里有许多关于动物的性格、饮食等方面知识,让我看得爱不释手。

《森林报》是前苏联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这本书按照独特的“森林历”、“森林年”记日,将3月21日看做春天的开始。

森林,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了《森林报》,书中闻所未闻的生物、打猎的趣事、小“哥伦布”们的冒险经历,都让我着迷,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森林的物种很多,许多是我没听说过的,更别说见过了,金线虫、跳甲……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外貌和习性,尤其是跳甲,它的外形像金色的毛发,还可以钻进人的皮肤,幸好不会对人体有害。森林中也有很多奇闻异事:小海狸受不了蠕虫的诱惑咬了鱼饵,被钓鱼人拉了上来;蜘蛛从肚子里抽出细丝,让风带着它飞行;长脚秧鸡徒步穿行欧洲大陆。书中还介绍了很多经验丰富的猎人想出各种法子对付猎物,年轻人郊游时探索森林,寻觅珍稀动物,我最喜欢书中描写各种鱼的习性,以及每一季钓鱼的方法。读了《森林报》,我更加体会了森林是我们的朋友,它会生产杀菌素杀菌,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鸟儿也是我们的朋友,一只椋鸟能在一天内吃二百克的蝗虫呢!

我们人类一定要好好珍惜眼前宝贵的、越来越稀少的森林资源,从我做起,大力倡导低碳生活,使我们的家园更美好。

读书的心得7

提起龙应台,相信喜欢看书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吧。初次接触她写的文章,还是在女儿上中学的时候,当时因为女儿在备考时,很多时候的阅读会出龙应台写的文章,因为孩子不能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曾经苦恼过(女儿因为提前上学,年龄小),为此,我也看书读龙应台的文章,以便和女儿一起了解她,读懂她。

龙应台,一九五二年出生于高雄县大寮乡,一九七四年毕业于台南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

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台湾、德国多所大学。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三年春为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现任教于香港大学及台湾清华大学。著有《野火集》、《银色仙人掌》、《百年思索》、《我的不安》、《孩子你慢慢来》等十多部作品。

读她的文章,慢慢感受她的文风,感受她的文字,关注多了,就想走近她,于是读了她写的书《目送》,六十八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自己在读时,时时感同身受。因为女儿备战高考,曾经让我一段时间忘却了她,在同学组织的读书会群里,看到了她推荐给家长的书有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突然想起我的手机里曾下载了此本书的电子版,由于手机不离手,读起来方便,于是让我以电子书的方式再次与龙应台的文字相遇。

《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位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这本书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我认为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这本书以《蝴蝶结》作为序,描述了她看着一位五岁的孩子为自己包扎一束花,因为花枝太多,而孩子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人又偏偏想打一个蝴蝶结,反反复复打不起来,阿婆的着急,我的耐心等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坐在石阶上,耐心等候孩子扎蝴蝶结的母亲的画面,这是一个多么有耐心的母亲,无论外界如何纷乱,我只愿做一个愿意等孩子慢慢来的妈妈,是多么的恬静,温暖。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当她成为了一位母亲,当她感受温柔的小生命时,当她陪伴这个小生命慢慢长大时,她深深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幸福;从孩子认识“啵”(鸟)开始,妈妈就逐步带着他认识了宇宙,认识生活的世界。世界之大,许多事情孩子都在探索,从牙牙学语中到“龙”带给孩子的想象,从认识黑人到认识自己的身体等等,妈妈都陪在身边,一同感受着孩子的点滴成长,感受着作为母亲陪伴孩子成长的幸福。

作为母亲,她是用心的,在给孩子读故事书时,不想让孩子接触血腥的场面,不想让这些文字带给孩子不好的影响,为此把一些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书束之高阁;作为母亲,她是精心的,为孩子选幼稚园,不想让一些不好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个性成长,跑遍了台湾的很多幼儿园;作为母亲,她是有耐心的,当孩子犯错误时,她会耐心听孩子讲,与孩子一起分析利害关系,并给孩子适当的惩戒,让孩子明白这样一个故事: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地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它们,一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细得几乎看不见的线

读书的心得8

《人因思而变》,篇幅并不长,然而文中所阐发的问题却极有现实价值,表达的视角也颇为独特,富有新意。真没想到,一篇理论文章,居然让我看了又看,一方面折服于文章观点的正确,另一方面,作者阐述观点所展露的严密的逻辑,更是让人羡煞。

作者开篇即指出:教师思考起来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接着,从“为什么要思想”“思想什么”“如何思想”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论述了“如何思想”。作者为一线教师如何思考提供了四个参照系:1。经验之思,2。反思之思,3。教育哲学之思,4。类比之思。阐述“反思之思”“教育哲学之思”这两个方面时,思路独特,观点精深独到,直抵人心。

何谓“反思之思”?作者是这样论述的:

“经验是基础,经验是重要的,但未经反思的经验可能是肤浅、狭隘甚至是错误的。如果说经验的对象是行动和行动的结果,经验的目的在于认识其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经验的话,反思的对象则是经验,反思的目的在于审视和批判经验,使经验变得合理和有效。我们可以把改造经验的思考看成是反思经验之思。”

换句话说,反思之思是对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既有经验的重新思考。为了进一步说明反思经验之思之必要,作者拿“坐井观天”这个众所周知的寓言作了类比说明,形象而深刻:

“如果我们把‘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看成青蛙的经验,要改造这一经验,从井里跳出来观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现在的问题是,青蛙何以想到跳出自己的井?在这里,小鸟就成了推动者,是小鸟的‘天大得很’引起青蛙对‘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的原有经验的怀疑。我们不要把小鸟看成正确意见的提供者,因为小鸟也未必知道真正的‘天’,这里的小鸟只是不同于青蛙原有经验的新经验的提供者。由此看反思的条件,反思需要‘小鸟’提供不同的经验刺激和对照。定位不同经验的提供者,可以说,书本是‘小鸟’,周遭世界的新事件是‘小鸟’,周围他人的不同意见也是‘小鸟’,自我的批判意识带来的不同发现也是‘小鸟’要改造我们的经验,需要寻找自己的‘小鸟’。要促进他人进行经验改造,我们又要成为他人反思的‘小鸟’。

作者由寓言中的小鸟,联想到教师日常实践中得经常有“小鸟”提供新经验,促成教师对对实践与既有经验持续不断的反思,并列举了这样的“小鸟”是些什么,这样的表达逻辑具有多强的说服力,让一线实践者如我等,深以为然并被其观点完全俘虏。

作者的思考并未到此止步,接着再向深处探求:即使“小鸟”经常撞击我们的思想,如果教师缺少了开放接纳的心态,死守成见不放,也不能促成经验的有效提升――

“仅有‘小鸟’的新经验远远不够,在小鸟的‘天大得很’面前,如果青蛙坚持‘我坐在井里,天天看到天,我是不会错的’,它就不会跳出自己的‘井’,也就难以对原有经验保持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要反思,就需要想一想‘我天天坐在井里,会不会错’。和老师交流时,我们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这么教?’一些老师的答案是‘我们一直这样教’、‘教参上就建议这样教,’对于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直都这样教,就一定合理吗?’‘教参上的教法就没有问题吗?’这告诉我们,要改造自己的经验,还需要对原有的经验保持开放的心态。”

以上所摘,只是作者从“反思之思”这一维度所展开的论述。在“教育哲学之思”这个标题下,作者提出的关于教育原点的哲学命题,有如当头棒喝。令天天沉浸于事务圈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我者猛醒,觉察到,教育者或说一切人,要有经常跳出自我的圈子审视自我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工作更清醒,更富理性也更有成效。

“反思之思固然重要,但对为什么要运用这些经验,如何统率自己的经验的思考更为根本。我把对教育根本问题进行终极的价值追问看成教育哲学之思。比如,天天和学生打交道,我们不妨问一问什么是学生?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

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狭义的学生是在学校里,在成人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学生到学校里来是学‘生’的,而不是学‘考’的;教育是‘育人’的,而不是‘育分’的。想清楚这样的问题,教师就找到了教什么和学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内在依据,从此开始了脚下有根、心中有魂的教师生活,也使自己找到了统领各种经验和各种方法技术的‘帅’。”

读书的心得9

捧起《革命英雄故事》这本书,我感受到了革命英雄的伟大。书中有宁死不屈的李大钊,还有集体主义精神的楷模邱少云,刑场赋诗的夏明翰,舍身堵枪口的黄继光……一个个英雄的高大形象,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最让我感动的还是介绍李大钊和邱少云的英雄故事。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又是新文化运动的猛将之一,他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影响巨大,让敌人让敌人又恨又怕,他们逮捕了李大钊。敌人先来硬的,使用酷刑,将竹签钉进他的指甲缝里,把指甲扯下来,如此的残酷的手段李大钊竟然毫不畏惧;敌人见酷刑不行,又来软的,用高官厚禄的引诱他,李大钊还是没有屈服,最后敌人竟然把他带到绞刑台上,把他杀害了。我想他的革命信念真坚定,为了革命的胜利,不被利益所诱惑,宁可牺牲自己,这种革命精神让我感动不已。

“就义从容甚,大义凛不辱,人民柴市节,浩气贯长虹。”陈毅元帅的诗句正是他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写照。

集体主义精神的楷模邱少云更是让我佩服。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次,他和官兵潜伏在离敌人很近的高地上,敌人投下的火焰弹在邱少云的身边燃起,火烧到了他的衣服上,邱少云身边就是一个水沟,可是他一动不动。我的手指曾经被开水烫过,火辣辣的疼,又是水冲,又是抹药膏,还觉得无法忍受,他难道不怕疼?不是他不怕疼,是因为他知道,他一动就会被敌人发现,大家也会牺牲,还会影响整个作战计划。他就像一块石头一样一动不动,这需要怎样的毅力啊!我仿佛看到了火光中的邱少云,他满头大汗,无比痛苦,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宁可牺牲自己,也要遵守战场的纪律。他的形象在我的眼前高大起来,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

妈妈告诉我,新中国的诞生,就是无数英勇的革命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现在的美好生活,也是我们一代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捧着这《革命英雄故事》,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像无数英雄那样,做一名英勇的战士,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读书的心得10

是一本又一本阅读过的书籍,砌起了我奋发上进的阶梯。 ——题记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小时候的我时常在想:为什么古人要把书与药相提并论呢?吃药是一件多么苦的事情啊!书,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小玩伴。

与书籍相识相知,是在五六岁的时候。那是我身子特别弱,妈妈不让我与同龄人在外蹦蹦跳跳,于是给了我几本书。我还清楚地记得那分别是配图注音的《小蝌蚪找妈妈》和《三只小猪》。此后,我便深深地依恋上这个朋友。

随着年岁增大,书籍于我已不是单纯的用来解闷,书籍的类型也由童话书演变为全文字的短篇小说,甚至是名著,还有现代诗歌。例如鲁迅的《呐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冰心的《繁星》、《春水》。这类蕴含哲理的书籍对我的人生观和各方面的能力都起到了相对重要的影响。

我读高尔基的《童年》时,阿廖沙的祖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觉得世界需要很多包容,这样每个人都会变得温柔。她让我懂得这个世界尽管淡漠,但身边细碎的关爱,会一直绵延不断,如同流水缓缓流过生命坎坷的缝隙,给予生命力量和温暖,从未枯竭和远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的顽强让少不更事的我第一次明白生活总会有很多的挫败,只要能挺着,天就没有绝人之路。因此,使自己的心胸宽广乐观地应对生活,比汲汲营营的想过好日子来的重要。读《骆驼祥子》让我知道了人情冷暖,第一次对这个世界产生了除好奇和期待以外的情感——恐惧……

在这一个个故事中,我终将明白,在每一个故事中的人都会远离我们,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带来的影响,支撑着我们走向前方。当然还有一些提升了我的能力的书籍,如读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尔的《飞鸟集》和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的散文和诗,都有形无形的丰富了我脑海里优美文字的“库存”,在我的作文中添加了一笔靓丽的风景,也提升了我的言谈素质和整个的气质,还有《简爱》提升了我爱一个人的能力……

反正与书籍做朋友,是能得到不少好处的。只是,要怎样和他成为好朋友呢?在我的习惯里,每次读书手上都应拿着一支笔,旁边应该有一个固定的本子。若书是自己的而又舍得写花它,那么遇上特别有味道的句子、片段,马上做标记,在旁边写上一两句点评,下次再读这本书时,该多有味道啊!倘若书上不能写字做标记,那就花一点时间抄下精彩的地方,在写评语,闲时拿出本子细细咀嚼回味也不失为一件美妙的事,可以“温故而知新”。好书读一次没什么味道,那就读三次、四次,甚至更多,与书往来,是不能称之为浪费时间的。

我与书的缘分是不会尽的,我坚信。

我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在书籍的海洋中邂逅我喜欢的自己。

读书的心得11

九月是公司文化月,除了安排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公司还为爱好读书的员工们精选了一本读物,那就是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一书。忝列为其中的一员,我来向大家简单介绍下这本书和我读后的感受:

首先,我向大家阐明一下书名“活法”的意思。“活法”是美国现实主义法学针对传统法学独尊“纸面上的法律”提出的概念。活法是那些支配着社会生活本身的规则,也是构成人类社会法律秩序的基础。一句话,活法,就是社会生活的法则。

稻盛和夫呢,是日本人,但是这个日本人很厉害,他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52岁创办第二电电株式会社(目前是日本的第二大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又都进入了世界500强。他是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另三位分别是松下、索尼、本田公司的创始人。

稻盛和夫的这本《活法》曾被誉为“日本21世纪励志第一书”,他将企业的活法转引到人的层面,透过探讨人最基本的伦理观和道德观,阐述普通人的“为人之道”和企业的发展之道。他认为,一个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质量高低,在于这个企业的人有没有亲近产品,有没有在悉心地照料产品中听见“产品的私语”。《活法》探讨了一个命题,那就是人生的真理和活着的好处。

初读《活法》,有眼花缭乱之感,继而犹如沐浴春风、灵魂得以洗涤——他的哲学思想多面开花,却一脉顺承,给人极大地启发,醍醐灌顶但是如此。

活法一书分为序言和五个章节,序言告诉我们人生的好处在于磨练灵魂,人生真理在勤奋工作中领会,改变思维方式,人生将发生180度转变等等。五个章节则分别告诉我们如何实现人生的理想,从原理原则出发思考问题,怎样磨练灵魂、提升心志,以利他心度人生有何好处,人生的正道是与宇宙潮流协调和谐。

他指出热爱是点燃工作激情的火把。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去做就能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且会产生向下一个目标挑战的用心性。成功的人往往都是那些沉醉于所做事的人。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指引方向,阐明真理,开拓思维,激起斗志的好书,期望大家闲暇之余能够借来一看,很有裨益。

读书的心得12

“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这是主人公简·爱凭借着自己敢于向恶势力反抗,追求平等的精神,在文中说过的一句话。正是这句话,让我看到了简·爱在爱情上的感情是炽烈的,可她没有忘记平等的要求,努力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当她面对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殴打,她表现出了不屈不饶。虽然她害怕黑屋子,但她并不屈服于姨妈一家。后来她被送走了,和她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生活在一起,她是快乐的。不幸的是,没有多久她最亲密的小伙伴死了,她没有恐惧和失望,但她却是伤心的与难过的。她长大了,离开少年生活的地方,到罗切斯特家当家教,开始了新的生活。她没有因为生份的低微而自轻。她拥有纯洁的心灵和与生活斗争的勇气。罗切斯特也因此爱上了她。在他们婚礼上,简知道了罗切斯特的前妻还没有死。她失望了,毅然离开了自己的爱人。她想忘记这一切,但命运的安排,她又回到了城堡,并和残疾的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了

每当我读到小简·爱因为无亲无故而遭受虐待和歧视时,心中顿起的怜悯之情真让人难忘;每当简·爱一次次化险为夷让我多么兴奋;当她勇敢地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而坚持自己心中的真爱时,多么令鼓舞和震撼;特别在文章最后,她抛弃一切去照顾那位可怜的罗切斯特。在我心中,简爱就像一个充满智慧、充满爱心并努力使自己生命得到最大张扬的精灵。

她,简·爱,一位有如彗星的闪亮和美丽的女人,她让所有人都明白了什么是平等!

读书的心得13

前些天朋友给我推送了这本书,让我读完说说怎么样。

虽然作者在本书后面特意强调,这不是一本演讲集,但是我个人更愿意把它看作一本集演讲与讲座整理汇编出的一本书。书中汇编了作者20多篇经过整理的演讲稿,每一篇都是值得一读的,有内容,有趣味,有深度,这20多篇汇编成一本书,是作者40多年的阅历与心路历程。

而我个人的感觉,就是看待事物的一种新的角度,一种新的眼光。人们因为思维的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是不同的,我更愿意把这本书当作是透过一个40多岁的媒体人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中国,看待社会。有些东西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确实过于遥远和陌生,但又时时刻刻存在我们身边,比如说改革。

在看本书之前,也听说过这本书,但很多人把这本书归到鸡汤类,也有些评论说太过于正规,观念太正,以致于太多无用的正确言论。我个人的感觉,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看,若把本书当作一本工具书去读,企图从中学到一些硬东西,显然是有些行不通的,我更愿意是与当作一个40多岁的媒体人的一次聊天,一次交流,有些深度我们现在无法触摸到,有些感慨我们现在无法体会到,就真的没有什么资格去评论对错是非。

读书的心得14

《论语》是本大书,可谓是中华文化之滥觞,影响深邃,寓意宏远。对于塑造中国社会风尚和中国人人格可以说是影响很大。

《论语》讲“仁人”,讲“君子”,讲“忠君爱民”,讲“父慈子孝”,讲“为学为政为人”的道理,绝对够得上是中国式的百科全书。

为了能够读懂或者说充分理解《论语》书中的道理,我查阅了一些资料,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两遍,南环瑾先生的《论语别裁》的大部分,看了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在百度百科中查阅了有关孔子的条目。《论语》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对它发生兴趣,自郑玄以下注解《论语》历代不乏其人,著作可谓汗牛充栋。那它到底说了些什么呢?

说到底《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笔记,按理这是没什么可推崇的,谁不会记笔记,哪个人一生还感悟不出几条人生哲理或者信条?值得这样大书特书,细加研究吗?答案是肯定的。这本书高妙就高妙在虽然是往圣先哲的只言片语,但是它却自成一个体系,有一套价值观,有其普世价值。因而为读书人所推崇,最后发展成了一门道统,成为了孔子以后特别是汉朝以后的主流思想。可以说它几乎统治了中国社会20xx年,因而即便是今天的中国,如果你与人交流,特别是进入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时,你也会发现处处流露着儒家的思想,也就是《论语》中所宣扬的那些东西。

从《论语》上看,我以为儒家的核心思想主要有这么几个。一个是“仁”的思想,这里头包括“仁政”和“仁人”的思想。另一个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还有“礼”和“孝”的思想。

就今天看来,孔子的守礼和尽孝似乎达到了近于迂腐的程度,不知道变通,死教条。但是因为现今社会大家常常失“礼”和不“孝”。所以也没有单拿出来批判的必要。

况且,孔子的礼和孝的思想就意义而言,积极意义远远大于消极意义。

读书的心得15

“提高在于读书,成长在于读书。”大一的时候看了一本书《厚黑学》,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叙述了我的证词。

这本书是李宗吾老师写的。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厚黑的概念不是很清楚。俗话说“自古有无数人出书,能称得上精华的屈指可数”。那么我想说,虽然李宗吾在民国出版了他的书,但他能给中国文化留下深刻的印象。看完这本书,我对如何做人有了新的认识。

“李宗吾先生的文采和思想超越常人,书生内部有一种傲慢。民国时期,中西文化的碰撞造就了这样一个精彩的文坛,活成圣人,评说天下能人。”这是网上对李宗吾的一种流行看法。

《厚黑学》,以三国英雄和著名的楚汉为中心,探讨脸厚心黑的体验,分三步总结,强调黑与厚的不同概念。在《厚黑学》中,用三个步骤来概括有粗黑境界的人:

第一,厚如城墙,黑如煤炭;

二、厚而硬,黑而亮;第三,稠而不可见,黑而无色。从书中,李宗吾只看到了第二个境界。他对人性的理解是以恶为先的,所以他评论世界。先看到人性的恶的一面,再放弃人性的善的一面,说自古以来英雄们都是用仁义道德的表象来体现个人的“立命本恶”的观点。至于第三种境界,不能只用普通的善恶来解释,所以他避而不谈。

在待人接物方面,《厚黑学》也写道:“待人接物要有“厚”功夫。内向的话,一定要害羞,不能忍受交往中的各种羞辱,不能和朋友敌人相处太多,不能抓住机会表现自己。即使你有杰出的才能,也会淹没在人群中。这很可惜。”

因此,在我看来,李宗吾先生在待人接物上,主张黑,但同时又强调在世间行使恶,只是为了让每个人都以适合自己的方式赢得自己的人生幸福。

在这本书里,“黑”永远不能以不择手段放弃道德为代价来获得名利。这本书里提到的“黑”,不仅仅是单纯的心机和狡猾,还包含着智慧、谋略和远见的深刻内涵。谁要想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就必须比别人有更多的智慧和策略,这是现代人成功所需要的。

在现实社会中,世界上的事情很多,人心不老,人的生活艰难,如何才能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站稳脚跟,呼风唤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完美顺利

俗话说:“君子立穷,不可屈,不可淫。”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越来越少。但是,只要我们遵循善良宽厚的原则,我相信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大放异彩。我觉得对于我这样一个还在上大学的人来说,浓浓的黑对我个人来说可能有不同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