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心得体会 >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心得体会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心得体会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37W 次

育观念就是教育问题在人脑中的认识和看法,下面请看本站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心得体会,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心得体会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心得体会一

我们都知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生在思想教育中形成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会转化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为祖国发奋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对学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提高识别真善美的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可以采取众多有效的措施,但我认为,在众多环节中,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关键,作为一名教师,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

其次,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人格,严慈相济。教师要“目中有人”切实关怀每个学生,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个学生的成才提供机会。人性中最宝贵的是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赏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体验人生的价值,并提升这种价值,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让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阴覆盖在他们身上;让体罚和变相体罚远离文明的场所。当然,作为教书育人者,也不能对学生的不良现象放任自流,宽严有度才是爱,做到严慈相济。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维,开拓眼界、拓宽思路。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让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不断迸发,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富有实践智慧教师的明智之举。

第四,要有丰富的学识。有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我觉得不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如果教师能做到精通专业,又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并善于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信手拈来,驰骋自如,找到偶发事件与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迅速地切入正题。

这本书中,作者的精辟的见解和独到的看法令我获益匪浅。我想,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多读书,读出书中的精髓,我们个人的理论才会丰富,实践才会出效果。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心得体会二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数以万计的教师都参与到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来,自己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无时不在用新课改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始终也没有停止过对新课改的思考、探索与实践。可当我真切地走进新课程时,我的心却经历着一种全新而强烈的震荡。新课程正在实际地变革着我们头脑中关于教育的信条,我们必须努力地重新构建心中的教育殿堂。

一、转变传统的、封闭的教学观念,构建开放式的课程观念。

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似乎仅仅为了传授教材,教学已退化成了一种技术,这是教学的悲哀,教师的悲哀,更是受教育者的悲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然将“课程”的观念突现在我们眼前,这将彻底改变我们信奉的“习惯教学”和“教学习惯”。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课程将由专制走向民主,封闭走向开放,课程将不再是预设的规范性的教学内容,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文化,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教学也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被动地传授知识,而是课程的不断生成与开发。

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篇篇的课文,长期以来,我们太习惯于讲深讲透课文的思想内容,太注重理性而忽略了感性,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以小学语文第六册《恐龙》一课的教学为例:在这篇课文教学到最后阶段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恐龙也和人一样,曾经统治着地球,可是后来却全军覆没了,我们人类是否应该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呢?”他的话刚说完,就有好几位学生抢着说:“是的,我们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一个学生说:“我们现在的一些行为,如:乱扔垃圾、制造大气污染、砍伐森林,是否会让我们人类的命运也和恐龙一样呢?”又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恐龙与恐龙之间的自相残杀是否就像人类与人类之间的战争呢?”……他们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其它同学的同感。于是,一个个新的课程内容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有关于人类和平的——“为了我们的明天,维护世界的和平”;有关于环境保护的——“为了人类的命运,请保护地球”。

从“恐龙”到“世界和平、环境保护”,这是学生在认识上的拓展和升华。其实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应该说是没有最后结果的,它应当只注重过程,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种种体验,注重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自身的一种关注。而学生正是在这种认知和情感的涨落之间获得最真实的发展。

二、转变固有的教学常规,张扬百花齐放式的教学个性。

在现代铺天盖地的广告词中,有一句是可以成为经典的:如果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在教育的主导理念正在发生巨变的这样一个时期,我们更应该说:假如教师失去怀疑,教育将会怎样?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教学常规以及课堂常规经验和活动方式进行全面的重新审视,我们应该思考:教师课前准备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做什么?教师怎样布置作业?怎样批改作业?甚至还应该思考:课桌椅的摆放、黑板的用途、教室的布置等。而所有思考与怀疑的标准是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学是该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例一:在语文教学中有这样一条基本常规:先学生字新词,扫除障碍;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常规背后的思想是扎实基础,生字新词更是基础的基础。我们能否这样来改变一下这条常规:先尝试自己识生字、读通课文,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最后巩固生字。这样做的理由有三点:第一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多认少写,及早阅读”;其次是学生读书的兴趣明显提高;第三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明显提高、阅读习惯明显改善。

例二:原有的教学常规要求我们:备课要力求详尽,最好能做到滴水不漏,上课的所有情况都要尽量在我们的预设之中。而从实际上来说一是不可能,二是没必要。我们只需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学的经验,先确定一个大概的教学要点和教学思路,在上课的时候根据课堂的变化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临场应变,课后再根据课堂情况完善教案。如果我们认真地思考一番,再去尝试一下,我们会发现:这样的备课才是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这样的课堂才是开放生成、富有生命力的;这样的教师才会不断成长,不断发展。

三、转变陈旧的学习形式与范围,归还学习的自由天堂。

从本质上说,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过程,是充满欢乐和自由的;而实际上,我们已在学生的周围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障碍,规定了一条又一条的边界。学习内容是分年级分学期的,超越一点就是“超大纲”;学习目标锁定在一张张大大小小的试卷上,考什么就学什么;学习方法简单,知识就得背,技能就得练,而每个学生就象一部部学习的机器。而事实上单一的、被动的、接受的学习方式早已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应该处于重要的地位。大量事实证明,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而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以任务为导向,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投入学习,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的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例如,原本拼音引入语文教学是为了帮助识字,但现在却不幸成了阻碍识字途径多元化的一条边界。小学生面对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课文是很乐意去“猜”字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太多的想象、太多的思考、太多的欢乐。但当我们尝试着将这一方式引入课堂时,却遇到了太多的“习惯性”的反对。如果我们真的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舞学生的自信、开发学生潜力为最高教育目标的话,那么,我们又怎么忍心用这样一道习惯的边界去阻拦孩子在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聪颖与机智呢?而事实上一些新的学习方式正在蔓延,语文测试不再是单一的笔试,构建了以写字、朗读、背诵、认读生字、口语交际等一些新的测评体系。甚至于我们可以让学生用剪报、课外读物、搜集商标等多种形式向测试者展示自己在课外认读的生字,以弥补在课内认识生字的不足,肯定并归还了学习的自由性,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的自由天堂。

四、转变原有的教师角色,与时俱进,做个新时代的“新”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几千年来,教师一直被认为是传道者,传统教育认为教师就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以前大家都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学高为师”。但现在这些观念都受到了挑战!现代科学知识量多而且发展快,教师要想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中把所教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况且现在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他们可以看书、看报、看电视,甚至上网聊天下载信息,“打开窗户看世界”,教师作为学生惟一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了,学生不再只学于课堂。所以现代教师不能再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发者、辅导者、合作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做到“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我们要无限相信学生的巨大潜力,你只有相信你的教育对象,你的服务对象,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时候,才会充满激情地去对待他,去鼓励他,去激发他,去激活他。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成功。例如,我在教学《做什么事最快乐》(新教材第二册第18课)一文中小青蛙向蜜蜂妹妹请教的那一段时,我就和学生共同创编了一个课本剧。我首先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去思考:青蛙碰到蜜蜂妹妹时,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被点燃后,他们的所思所想有时真叫人佩服,有的孩子说:“小青蛙肯定会问蜜蜂妹妹为什么说采蜜最快乐,蜜蜂妹妹会说因为她可以让人们吃到甜甜的蜜,所以采蜜最快乐。”有的孩子说:“我想蜜蜂妹妹会说因为她喜欢这五彩缤纷的花,所以觉得采蜜最快乐。”如此等等。

孩子们的有些想法你是想不到的,我们只有尽量地去创造条件让他们广开思路去想、去说、去做,让他们创造性的火花不断地被引燃,让他们的创造潜能不断被激发。

五、转变现有教育的急躁与功利性,回归平和、温暖的人性。

在漫长的教育史上,我们特别怀念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怀念西方的“教育”,那是一个真教育的年代,一个以人为本,争取人的全面发展的启蒙时代,遗憾的是我们接受启蒙的时间太长了,长到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急功近利,来饮鸠止渴。于是,教育的变异渐渐开始。教育等于知识的传递,等于技能的形成;接受教育仅仅是为了谋生而不是为了生活,仅仅是为了升学而不是为了做人。

随着电视剧《还珠格格》的播出,大江南北刮起了一股“小燕子”的旋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孩子痴迷“小燕子”呢?因为她是个自由自在的人,规据、纪律对她而言不知是何物,吃穿不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读书应付考试,也没有升学就业压力。这样的人对现代孩子而言无疑就是最高理想。他们喜欢“小燕子”,崇拜“小燕子”,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是对心目中的“小燕子”般生活的美好憧憬。且看“小燕子”与现代大多数孩子过着的生活有多么大的反差:

“小燕子”可以玩儿,可以变着花样地玩儿。现在的孩子三岁就被送到幼儿园,开始坐得毕恭毕敬地学习拼音和字词,上幼儿园就做上了作业。小学生、中学生又有几个能玩得好?教育者们发现,由于早期运动不够,有多动症倾向的孩子越来越多。“小燕子”玩耍的时候身边还常常有“五阿哥”、“紫薇”、“尔康”等一帮朋友陪他玩。现在独生子女离开学校就没人一起玩了,朋友只有书本和电视。“小燕子”念书的时候可以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必须慢步轻声,遵守纪律,文明礼貌,在家里念书也要专心致志,心无二用。

其实“小燕子”的身上有许多缺点,可她为什么能成为那么多孩子崇拜的偶像呢?这不能不引起家长、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们的思考——

“小燕子”旋风是信息的传递者:现在的孩子太累了,他们的精神负担太重了!“小燕子”旋风是心灵的呼唤:孩子们需要自己的生活,而不愿意被大人们任意摆布!“小燕子”旋风是教育的反思:孩子们在呼唤人性的教育!孩子们在呼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改革!

孩子们需要幸福的生活也需要快乐的童年;孩子们需要学习知识和本领,也需要发展健康个性;孩子们需要成长的摇篮,也需要自由的天地。因为孩子毕竟还只是“孩子”!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到要把孩子当作“孩子”,但不要把自己当作“老师”,千万不要让孩子“怕”我们,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最高境界就是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我们正当年轻,年轻并不仅仅是指年龄,更在于观念的更新,教法的创新。传统、陈旧的教法,不只是不受学生欢迎,也会被新课程潮流所淘汰。因为我们正在经历和实践的是一次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我们只有首先变革头脑中的旧观念,打破固有的条条框框,然后才能在实践中有所作为,重构新的教育行为,为课程改革探索出一条道路。新课改对于我们每一位老师来说都将是一种挑战,同时也将是一次机遇,只有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勇于面对这种挑战和机遇,才能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心得体会三

学校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合格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观念中转变,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个性潜能,教会学生学习,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通过本书学习,使我成长了不少。现将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重视不够,实行“填鸭式”教学,以应试为指挥棒,注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应试能力。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身潜能得不到发挥,个性特长得不到发展。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积极探索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之路。

过去考试成绩只反映以记忆力为主的考试能力,这种能力是机械式重复记忆的结果。根本不反映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才是出成果的源动力,对于我国的教育现状,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多一点危机感的好,更应该多一些启发式教育,注意学生的个性、思维、想象力的发挥,目的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追求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因此,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除具备优秀的品格、过硬的业务水平和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外,教师更要端正教育观念,转化教育思想,正确认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育需要创新型教师


更多热门心得体会推荐:

1.《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学习心得

2.2016关于观念更新学习心得

3.2016年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体会【优秀篇】

4.2016观看怎样让孩子爱上学习心得体会

5.2016学习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6.人民教育心得体会

7.大学思修课学习心得体会

8.2016年教师国培学习心得体会

9.精选学习五大发展理念心得体会

10.语文教师业务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