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精华】说课稿四篇大纲

【精华】说课稿四篇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9W 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华】说课稿四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吆喝》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吆喝》前承《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后领《春酒》、《世俗奇人》,共同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本文用散文的笔法写与现实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通过回忆并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并描绘了老北京城街头不同商贩的吆喝声,那看似平凡简单的吆喝声,对作者来说却大有文章课文在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作者对旧时老北京民俗风情的愉悦、怀念之情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了解民间蕴藏的丰富的文化艺术积淀,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名俗文化,民间艺术的关注和热爱,以期今后能留心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的享受,培养较高的审美情趣

2、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名俗文化,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以及民俗文化,但编者的目地并不是让学生去学习吆喝这一艺术,由此我确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①品味作者对旧时北京城吆喝的种类、内容、特点等不同方面的描述;②揣摩文章平易而又生动幽默的语言,学习作者合理介绍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新课标中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本文是想通过吆喝这一艺术让被现代文化包围的学生了解关注民风民俗,体味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因此我确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①培养热爱祖国名俗文化的感情,引导学生感受京城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②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新课标中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我确定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为:行动法——上集市收集、整理如今株洲市或龙头铺地区的种种吆喝;③情境体验法;②在教师恰当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研读、讨论课文内容,品味作者的感情

3、本节课的结构特点、重点、难点

重点:①品京味语言,感民俗文化;②学习本文在材料安排及过渡方面的技巧

难点:创造意境体味文章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树立大文化观念,做生活的有心人

本节课的结构特点:

  二、 说教学教法

1、教学的设计理念: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像、录音等媒体等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引导学生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本文教学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这种情境体验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这堂课需要在反复的读和圈画中感悟文字,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首先我班的学生处于农村,学习基础差,对于篇幅较长文章的学习、民风民俗的感悟是一大困难,但学生经过本单元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对民俗有一定的了解,大多数学生能用找关键词的方法浅层次的理解课文其次,作为九零后的青少年,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一些学生缺少正面的精神追求,他们要么对当前非主流津津乐道,要么对外国节日追捧有加,而对我们中华民族内涵丰富、质朴永恒的传统文化却兴趣索然因此,学习本篇文章,出让学生掌握一篇文艺作品应有的知识内容外,还要让学生思想上有所触动

3、说教法:诵读体验法: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涵咏朗诵,读出吆喝的古韵京味韵味和语音的幽默生动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学会联想、体味、感悟,创造出新的东西来,通过文字再造出当时北京街头热闹非凡的景像,通过吆喝声想象出物品的特点情境体验法:为帮助学生更好的体味吆喝的声乐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

4、说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和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四分钟)

学生导入课文:有几位学生手拿实物,模仿课文中出现的或在株洲地区常听见的吆喝声,营造一种热闹的街头场景【设计意图】:课文导语部分由学生完成,让学生直接体验,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表扬欣赏中轻松进入课堂,为感知课文内容做铺垫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听到了什么?想不想听一听地道的北京吆喝?此时用多媒体播放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吆喝【设计意图】:增加学生听觉、视觉方面对吆喝的了解,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京城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创设了教学情境,实践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之教学理念

版块二:整体感知,找吆喝

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进行圈点勾画,找出文中所写吆喝,然后小组合作完成一份吆喝“说明书”

品名

产地

公用

特点

种类举例

【设计意图】:此环节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与结构有整体把握,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语句(过渡句、总结句、段总领句),迅速熟悉课文内容,并且培养学生帅选筛选、整合长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试图达到教学知识和能力目标中的第一点,为教学重点的完成做了很好的铺垫

板块三:研读赏析、品吆喝

用圈点勾画法和跳读法重点默读课文第410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吆喝声,说说为什么喜欢,可用“我喜欢——这句吆喝,因为——”的句式,谈谈你喜欢的原因(可以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声调的变化等方面谈谈理由),并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吆喝”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每组成员要向组内其他成员进行成果汇报,每组选出说得好的、吆喝出彩的同学来参加各组间的比赛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通过你分析的吆喝,你听到,看到或者闻到了什么?”着重分析要吆喝中平实或生动幽默的语言,如“喝了蜜的大柿子”,教师引导“蜜”和“喝”字,用拟人手法突出柿子味甜,汁儿多;“葫芦——冰塔”中的“冰”和“塔”分别突出葫芦晶莹剔透、脆的特点和由大到小的形状,用了比喻的手法最后教师小结:这小小的吆喝词,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形、色、味儿,平实中透着幽默,质朴又不失鲜活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呢?我们也试着吆喝一下!【设计意图】:此环节要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美点追踪、妙点揣摩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再创造因为朗读时多种器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他能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是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对北京口约点形成敏锐的感受学生自由选择文中喜欢的吆喝声进行模仿,能增强学生在各类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环节能激发学生倾吐的欲望和阅读兴趣,让学生深入课本此环节解决,了教学学重点和难点之一

竞赛后,教师顺势提出问题“文中写了五花八门的各种吆喝,可你们觉得杂乱无序吗?为什么呢?”(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设计意图】:学生深入品味课文以后,能独立理清作者合理介绍纷繁事物的方法,不需要逢问题便言讨论引导学生把本文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平时的作文写作之中,轻松解决教学重点

板块四:畅谈感受,体味吆喝

在此我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用ppt课件展示如下问题,用这几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在这样的场景中生活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样的场景中的人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些吆喝声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根据问题提示,再一次采用你喜欢的方式默读课文【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对作者的想想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这一环节进到学生通过评析文章平实而又不发生动幽默的语言,升华到对作者感情的体味,以解决教学难点,也是教学情感价值观的重点体味,激起学生对祖国民族文化的热爱

板块五:情思放飞,创吆喝

其实,不仅北京有吆喝,,我国各地都有而且忧郁的地预言、风土人情不同,吆喝声也各有不同,现在你们还能时常听到吆喝声吗?你不妨把家乡的吆喝记录下来,为拯救和保护工作做点贡献请小组确定一个家乡特产,并且合作创造一个有关的吆喝广告!【设计意图】:让学生创造广告,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能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到课外,关注生活,回归生活依托课文设计生动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带着欲望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欲望走出课堂!

小结:吆喝本来发端于生活的无奈,那些有偿响亮的叫卖只是为了手中的冰糖葫芦、烤白薯可以找到更好的买家然而,吆喝之所以成为检索老北京记忆的关键词,自然还有更多的精神维系和精神内涵他就像一张老北京的名片,展现着自己的'独特魅力,最后让我们在瓷器皮肤的吆喝声中结束着这课!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雪》

一、说教材

《雪》是苏教版,九年级(下)的一篇课文,作者:鲁迅。这是一篇即景抒情的诗篇,又是一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象中。鲁迅为人们谱写了追求美好理想的温暖心声,在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象征和寄托了更为深远的情思。

(一)教学重点

1、读懂《雪》的文字,了解写作年代和背景。

2、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南方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4、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二、说学法指导

人们常因鲁迅先生深沉冷峻的散文语言而感到深奥难懂,所以,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是本文的一大关键。

1、要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散文诗的优美语言。“披文以入情”,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采的语句,并摘抄、背诵。加强语言积累。

3、通过小组探究、品味,提出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用心感受,深入体验,以形成个性化的评价。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以诗词、画、导入

看到“雪”的画面,你会想到哪些诗句,或说一下画面之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诗人岑参笔下的诗句向我们展现出一幅意境开阔而又清新的瑞雪图。“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展现的又是另外一幅更加壮丽雄浑的图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多么静谧的风景画。鲁迅笔下的“雪”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让我们随着鲁迅激扬的文字去领略雪的水晶世界去体会鲁迅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 了解写作背景

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面对凛冽的朔风。漫天飞舞的雪花的壮美之景。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此时,作者生活的北京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之下,于是,作者创作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诗《雪》

(三)融入文本

1、师范读,学生倾听想象。提问:文中描绘了几幅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感知全文内容

要求:(1)有感情去读 (2)字词过关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说后出示投影)

4、本文的主旨句段(末两段)

(四)诵读美读

《雪》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反复诵读感受其美质,品味。谈一点心得

5、学生分组、分段去读、去品味、去评析

如第一段,暖国的雪景图。要读出作者喜爱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之情。

第4、5、6段,朔方雪的壮美。使作者的生命升腾,应读得高亢、激昂

(五)学生质疑 研讨

1、鲁迅对雪情有独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都写了雪地的乐趣。本文又写了“塑雪罗汉”

场面。体会融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作者从哪几方面细致写南国的雪的(①暖国雨,单调,反衬。雪花灿烂⑵直写雪质颜色⑶雪野中花草来衬托雪的美⑷幻想蜂之闹,写雪野的生机勃勃

3、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雪?

4、综观全文及对先生的了解,作者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

5、如何理解结尾句

学生探讨,老师点拔

(1)诵读结尾句

(2)南北雪联结来写的用意,“文如其人”这两种雪使我们想起了哪两种性格?

(3)学生各抒己见

(是对雪的赞美,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白。从中可感受到作者的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是一种生命的升腾)

(六)小结

本文通过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贯串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七)体验活动

1、面对中考:我要像鲁迅那样

2、谈雪:(可谈雪之美、雪之乐、雪知识、雪幻想)

(八)作业

1、收集写雪的诗句,并谈谈最喜欢一诗句

2、背诵后三段

四、说课后感:

1、散文诗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体味诗化的语言之美。特别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课后的背诵有助于学生体会其深刻的内涵。

2、本文的难点是对末段的理解。我采取了学生品读DD体会感情DD教师点拔DD学生各抒己见的步骤,循循善诱,达到分解、弱化难点的目的。

3、针对作者写雪,其实也是其自身灵魂的呈现面对中考。应让学生学习鲁迅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即使难耐的孤独)用拼搏去笑对人生本设计也是育人教书的一种体现吧!

五、板书:

南方的雪 北方的雪

滋润美艳 冰冷坚硬

相互粘结 如粉如沙

蕴含春温 抗击严寒

晴日渐释 蓬勃奋飞

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对严寒的抗争

柔软 坚硬

说课稿 篇3

《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是五级语文第九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记叙了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业这个地方,西门豹发现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便调查其中的原因,弄清事情真相之后,运用极其巧妙的方法,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教育了官绅和百姓,破除了迷信。赞扬了他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好品质。教学中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西门豹非凡的智慧和管理才能,受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2、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会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巧妙,体会出西门豹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会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迷信的巧妙。

在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运用不同手段创设情境

1、问题情境

在这节课一开始,师生共同回忆了几个学生们上节课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西门豹为什么治邺?他是怎样治邺的?结果怎样?围绕问题,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交流等方式寻求答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努力寻找方法去探究自己思考的内容。在思考、分析、交流中,学生锻炼了动脑、动口的能力。同时,老师的提问随着学生的思路转移,并进行必要的点拔。这样创设了师生间的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空间。体现了师生间的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课堂气氛较热烈。

2、生活情境

在课堂上我几次创设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文本内容的生活情境。如:假如你就是西门豹,面对我们这些漳河边的百姓怎样说:假如你此时就是那位差点被淹死的新娘、曾经失去女儿的老人、侥幸活命的官绅、普通的百姓,你会作何感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角色表演领悟到了西门豹的机智。在这种情境里,教师不必做人物分析,学生已经轻松理解了课文了。学生不仅学懂了课文,还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品味人物语言理解感悟

在课堂上,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西门豹的语言,让他们透过语言文字,发现西门豹超常的智慧,感知西门豹平静的外表下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他惩恶扬善,崇尚科学的美好品质,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又学到了阅读方法,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语感,陶冶了情操。

三、开放的过程体现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搭建展示平台。学习课文时采取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独立品悟的基础上彼此交流,相互补充,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 。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 《虞美人》是 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 该单元选唐宋诗词17首, 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 ,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虞美人》的作者是 五代南唐著名词人李煜 。 李煜 ,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期间, “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宋太祖开宝年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幽居在一座深院小楼,从此,由帝王变成了阶下囚,过着凄凉的生活。确实,李煜作为一个君主,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却留下了许多血泪文字,千古传诵。前人吊其诗云“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他 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人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虞美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他也因吟咏“故国不堪回首” 而在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

根据新课标、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分析 、体悟 本词的内容、情感 ,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 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 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光,懂得客观看待人和事 ,学习前人的闪光点 ; 充分挖掘诗词内在的人文精神,更好地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

教学重点:分析 体悟 本词的内容、情感 ,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法和风格。

以上设置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 新课标要求 文言诗文的教学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 注重鉴赏方法的整合, 把引导学习主体即学生的积极分析放在首位 并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鉴赏活动。

  二,说教法和学法 。

(一)说学情 。

学生 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 存在着两大问题:首先是学生往往脱离作家及特定的时代背景,断章取义,挖掘不出诗文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东西;其次是 学生普遍 表现出 缺乏鉴赏兴趣和鉴赏技巧不足 , 兴趣的缺乏使学生读不进去,自然也就无法理解 , 而技巧的不足使学生鉴赏时只能留于表面,无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 学习欣赏 兴趣,丰富学生的鉴赏技巧,我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教学法。首先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走进文本,

2,诵读教学法 。文言诗词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 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 自然形成一定的文言 语感,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为进入诗歌的情境打好基础。

3, 讨论, 分析探究法 。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探究点,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说学法 。

学生 对 本课的学习过程实际上 就 是一个培养鉴赏兴趣、丰富鉴赏技巧的过程。

学生通过感受音乐 ,伴唱歌曲,提起兴趣,走入文本;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体现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教学理念。

同时在赏析本词中也完成了对以往知识,方法的回顾和整合。

最后通过完成课后作业,举一反三,进一步巩固知识,熟练技巧,提高能力。三、说教学过程

(一) 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 导入 。词最初是歌唱的文学,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更好地置身诗境。我设计用课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让学生体会本词的音韵美,在幽怨的音乐氛围中, 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置身诗境,为下面的赏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交代课题介绍词牌的来历 。(板书)

启发学生思考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 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三)了解李煜及创作背景 。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李煜的身份和经历又是中国古代诗人中独有的,因此了解李煜是鉴赏本词的关键。

此环节我安排的 内容 是 :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依据注释和自我了解简介李煜;

(四)吟唱 , 诵读 。

1、 学生吟唱歌曲《虞美人》 ,方式有全班齐唱和一个学生独唱,要求唱出今非昔比的凄凉感。

2, 用课件播放示范朗读录音。 让学生听,感悟,进而得到启示。

3,我有感情地范读作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4 、 学生 诵读词《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读,一个学生代表 读,要求文从字顺,初步找凄凉之感。

(五)分析作品 。

在分析作品上 总体 采用了 体现“教师主导性”的问题引导法和“学生主体性”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法 。 具体方法是我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再进 行小结的方法,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 欣赏音乐和听、读作品,让学生总体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我首先提出问题:请找出词中最能概括李煜内心感受的一个词? ——— 愁。

并由此引出问题:李煜的愁有哪些?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这 几 个问题既交代了本词鉴赏的思路,也组成了本课板书的主要框架。

问题 1、“春花秋月何时了”,春天的花、秋天的月,那么充满诗情画意、那么美好的事务,作者为什么说“何时了”,为什么巴望它赶快结束呢? 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 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份变化后复杂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品知人论世的特点 。 学生 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后我进行问题小结(肯定学生的观点,鼓励其积极性):“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在词人心里也消退了颜色,原来锦衣玉帛、朝歌夜弦伴着“春花秋月”的生活,现在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是不是不如结束才好呢? 词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比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座庙堂万寿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情等,我不做最后结论, 学生讨论后作答, 鼓励 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个性化解读。

问题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体现的是什么情绪?

结合板书,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揣摩诗人情感。“又”有重复,连续,加重语气,更近一层等含义,学生拓展思考 ,东风又来是不是只能加重词人的无奈和愁情?

问题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月明有何含义?巩固文言句式特点,带领学生分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实际为“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定语后置句。引导学生抓住月亮意象中“思乡”、“忧伤”的意义 ,以 更好地理解词人对故国山河的怀念和 忧伤凄凉 的情感。

问题5、“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中 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改”的只是“朱颜”吗? 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 , 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历史讨论探究:体现了物是人非的凄凉。“改”的还有人的地位: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还有人的感受:由富贵尊荣到忍辱蒙羞。词人在此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来品味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而后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由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表意见,最后由我总结自己的观点,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比喻本身的作用来看,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并赋予无形的愁以有形的质感。春季的水量是丰沛的,词人的愁就象这“一江向东流的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有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的愁之深、愁之多、愁之长、愁之绵绵不绝。 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 箇 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深度。

(六), 板书设计 。

1,通过板书进行总结,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变迁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感慨人事哀叹命运

2,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

设问,对比,比喻 。

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词的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本词的主旨。

板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对比 春花秋月何时了 (设问) 小楼又东风 雕栏玉砌【永恒不变】

| | |

往事知多少 故国朱颜改【短暂难测】

|

感慨 几多愁--- 一>一江春水(比喻,变抽象为形象)

(七)、全班学生齐读本词,在完成背诵目标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词的情感。

( 八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虞美人 ”。

2、运用本课整合的鉴赏方法对 李清照的《声声慢》 进行鉴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通过课后批 阅 和下节课对这首 词 的分析,进一步补充、完善本课的知识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