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说课稿 > 说课稿锦集8篇

说课稿锦集8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21W 次

说课稿锦集8篇

说课稿锦集8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折扣》是六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第五单元中的一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使学生理解折扣意义,懂得求折扣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根据教材的要求和目的,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折扣的含义,并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

  二、说学情

因为我授课的学生是乡镇学校的六年级学生,与城市中的学生比较,他们的知识面较窄,不够大胆。但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事物,直观认知能力较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多采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会,多让学生动口讨论等方式来进行教学。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特点,为了更好地传授本节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依据教学规律,我采用了“指导——自主——合作”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到知识、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四、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合作为桥梁”的教学思想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了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学生演示、练习等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知识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突破重点、难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成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引入:用我给女儿买自行车的情境来切入课题。既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道理。

第二环节是例题教学:到商场买衣服,打七折。让学生算一算现价是多少钱?掌握了已知原价和打几折,求现价的问题。接着,通过计算买的奖品中的大绳的原价是30元,打七五折后,便宜了多少元的问题,让学生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解答。进一步巩固百分数的知识。

第三环节是拓展延伸:学生已经学会了已知原价和打几折,求现价的问题了。还要让学生学会已知现价和打几折,求原价的问题,我把书中的练习2改变了一下,“有优惠卡打八折,花了40元,求这个玩具的原价是多少钱?”继续拓展求打几折的问题:就是我去菜场买菜的情境,“相当于打几折?”

在学生掌握了原价、现价和打几折之间的关系之后,出示去两家学习用品商店买彩笔的练习,目的是使学生明确购物时不能只看打几折就去消费,还要认清原价的,要做个有知识的消费者。最后,综合运用本节课的知识来解决一道习题:当小经理设计打折广告。使学生学有所用,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会服务于生活。

第四环节是归纳小结:通过与本节课所学的“折扣”比较,其它几种促销方法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哪种获得的实慧更多呢?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

  六、本节课的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需要数学的道理。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实验教课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也就是课本47页到48页的内容。

本节是乘法教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暗示出生活中有许多一组一组出现的数量,并且每一组的数量是相同的,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个方面制订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1、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2、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方法进行教学。结合学生年龄及新课改要求,我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方法。同时注重运用引导法、观察法等进行教学。

  四、学法选用:

结合本节教材和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准备让学生采用“观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程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体现新课标精神,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所以在第一环节用3分钟,直接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我打算用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学生理解了乘法含义后,安排形式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那么第三环节估计要用15分钟。剩下大约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总结对乘法的认识。下面我详细说一下每一个教学环节。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将创设这样情景:出示课本情境图,让学生看看游乐园都有哪些项目?然后用观察 —— 提问题——列算式的方法解决小飞机里一共有多少人,小火车里一共有多少人,过山车里一共有多少人。通过数一数活动和列加法算式解决问题,从中积累相同数相加的感性认识,为学习乘法作知识迁移。然后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整个过程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的,并不是老师在传授知识,而是我们自己的需要。当学生对几个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时,下面让学生用算式把几个几相加表示出来,刚开始可以说一些短的如:5个3相加、4个6和7个2相加让学生轻松完成,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除了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另一种运算表示。这样就自然地引出乘法。板书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是在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乘法和我们的加法算式一样,也有一个运算符号叫乘号。告诉学生×叫乘 号,后让学生观察乘号像什么,可能学生会说像错号,像汉语拼音里的x。想力丰富的孩子会说把加号变斜就是乘法。这样让学生把抽象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理解。学生在上面知道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用乘法表示比较方便,如何表示呢?教师讲解7个2相加,相同加数是2,在乘号的前面写2,相同加数的个数是7,在乘号的后面写7,7个2想加得14,然后老师教学乘法算式的读写法。7个2相加等于14,所以2×7=14,也可以写成乘法算7×2=14。让学生试着读出乘法算式。叶圣陶先生曾说:“当老师像是帮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手”。学生对乘法算式有初步的认识后,可以让学生尝试把3+3+3+3+3=15和6+6+6+6=24让学改写成乘法算式,最后进行反馈矫正。接下来出示旋转木马图,解决“旋转木马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观察并列算式:3+3+3+2=11,教师提问:这个算式你们为什么不写成乘法呢?那什么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算式才能)

到此第二环节结束,下面进入第三环节的教学:巩固练习,开智培能。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关看谁读得最响亮,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练习,尽可能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熟练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后面三关让学生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理解,我将设计了第四环节的教学:及时总结,深化新知。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教师不要急于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他对乘法的认识,也许语言不是那么准确,表达不是太确切,只要孩子能正确说出他对乘法的理解,教师都要给予肯定。我的教学过程已全步结束,下面说一下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简洁而又提纲领的板书不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精缩,而且也会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我把课题写在主板书的最上面,它告诉了孩子们本节课的中心内容,下面是连加算式跟乘法算式对照,不仅美观,而且有层次的呈现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样的板书简洁、清楚、明了。

  七、“诱思探究教学论”在本节中的具体体现:

本节课,我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和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课一开始,我创设森林运动会开幕式的情景,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乘法产生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的图片,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双基得到落实,能力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获得成功的愉悦、探索的快乐,又感受到数学的妙趣、知识的价值。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我所执教的是水平三(五年级)《沙瓶投掷》一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沙瓶掷远和沙瓶炸碉堡游戏。通过沙瓶掷远练习,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和协调能力。发展投掷能力在一、二、三年级通过游戏和竞赛有所体现,但是学生只有浅显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一方面通过自制器材——沙瓶掷远,巩固学生的正确动作要领,另外通过沙瓶炸碉堡游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投准技术。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且善于思考,喜欢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多人获集体参与的活动,有较强的的表现欲望,注意力不太稳定。其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在一、二、三年级通过沙包教学初步得到锻炼,有一定的投掷技术基础,但多是模仿,对技术要领还未形成较正确的理解。

  三、学习目标

1、掌握掷远和投准的基本技术和技能。

2、发展速度、耐力、灵敏等运动素质和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素质。

3、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主动参与、团结协作的运动态度。增强自尊与自信。

  五、教学教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法中采取了教师引导为主指导为辅。学法中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小组合作方式参与本课学习。

  六、课的设计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本课教材内容特点,贯彻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将本课设计四个环节,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

  一、开始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集合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前,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上来。

  二、准备部分

准备部分有两个环节,一是饶摆好的沙瓶正方形进行热身跑;二是师生共同进入沙瓶操热身操。在轻松、愉快、活跃的氛围中,提高兴奋点。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为下面的环节做好准备。

  三、基本部分

为了营造快乐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进行学习,我在复习投掷沙包技术动作的基础上进行情景教学,把沙瓶看做手榴弹进行投掷,并8米10米12米远的距离进行投远练习,在他们玩的过程中,我会把技术动作逐步渗透给学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我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到指定的场地进行练习,当他们创编的时候,我就到各个小组巡视,看一看他们创编的玩法参与到学生中来,与他们一起玩。并加以指导,引导学生可以七个人或八个人一起玩,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然后当我吹哨时以小组为单位集合小组进行展示自己创编的成果,对于展示自己创编玩法的同学,我要给予表扬,然后让同学们来评价,哪一种玩法好、新颖,对于好的玩法,集体进行练习。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玩中学,给他们充分的活动空间,想象空间,挖掘他们的创造能力。

通过上一环节创编选出好的玩法进行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让他们积极参与,并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结束部分

跟着教师一起互动放松,如两人间放松手臂,纵队拍前一人的肩背等等。从而达到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的目的,同时渗透美育,陶冶情操。

本节课的优点:

1、整个教学过程集中和分散相结合,以启发引导为主,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2、利用哨子、口号和风趣的语言帮助学生学习,充分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不足:

1、在上课前应让学生做一些沙瓶的游戏,避免课堂上学生拿到沙瓶后过于兴奋。

2、投掷沙包的练习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都有接触,所以学生对原地肩上投沙包的动作已经有了较深的印象,投掷手榴弹的讲解过细,完全没有必要进行这么细致的讲解,教师可以做一两次示范来代替讲解,在练习中重点就这个一下错误动作,应精讲多练即可。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弱势群体,它包括三课内容。而第九课“共享阳光”则是实践阶段,是在前两课的基础上对主题内容的深化和展开。因此,第九课是本单元的重点和落脚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以政府和民间组织的力量为背景,对学生进行同情心的培养,激励学生主动关心、帮助弱者,从而为实现社会公平作出自己的努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学会同情社会弱势群体,力所能及的帮助弱势群体,引导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能够主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知道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的责任。了解我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为帮助、扶持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正而做出的努力;了解帮助弱势群体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具体办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主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责任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学情分析:

面对弱势群体,学生们在思想上可能认识不到“关爱和帮助”的重要性,他们对政府和社会帮助弱势群体的举措可能有所了解,但却不深刻;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不愿意帮助弱势群体的情况,甚至有歧视弱势群体的现象;也可能有些学生能够给予弱势群体以实际的帮助,但却忽略了“尊重”的重要性。因些,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行为引导。

学法分析:

根据本课内容和初三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用“合作讨论,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主张先学后教,先思后问,先问后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因此本课我主要采取了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情景模拟、体验感悟等方法。

教法分析:

采用 “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引导——发现法;探索——讨论法;

问题情境

体验、感悟

总结反思、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 . 师生搜集政府、社会和个人帮助弱势群体的图片或事例,准备课堂展示交流。

2 . 指导学生搜集“春蕾计划”、“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国难民署”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会徽或标志及其相关资料,准备课堂活动。

3 .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评价分析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评价:

1 . 使学生对弱势群体的认识从最初的直观感受逐渐上升到理性思考。

2 . 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3 . 侧重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以及力所能及的帮助弱势群体的能力。

本节课我以建构主义理论和生本观为基础,以活动课的形式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反思、体验”式的学习,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学习中理解,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我通过设计开放式课堂,在课前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在课后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社会融入课堂,将课堂引向社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意识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分析

课题导入、探求新知、归纳小结、课外实践、感悟升华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叫高杰,来自凌源市朝阳街小学,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浪花》(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的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浪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第六单元的课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从体裁的角度看,有古诗、儿歌、故事、散文等。而主题则是“生活多美好,世界真奇妙”,激励儿童“快快乐乐的生活、认认真真的思考”。《浪花》一课用诗一般的语言、儿童的口吻,描述了海边的景物,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依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单元目标及新课标的要求,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及年龄特征,本课教学我觉得应达到以下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12个生字,会写6个字。理解 “迈着” “捧来”“轻轻的”“悄悄地”等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

2. 过程与方法:利用课文插图和重点词语感悟课文内容,培养语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识字、写字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海边玩耍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在前几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利用象形字的方法 , 说顺口溜的方法 , 采用对比加一加 . 减一减的方法 , 联系生活事物等方法进行认字 , 所以在本课的认字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换部首的方法 , 猜谜语等方法进行认字 , 对于学生发现 . 寻找到的好的认字方法 , 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说教法

基于本课教材持点、学生的年龄持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变式教学法、动作演示及激励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实现与文本对话。

  三、说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有“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转变为“主动的学”,从而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教给学生一个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远比灌输有限的知识来得重要,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会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相宜的课堂学习“自由度”,体现在朗读课文环节,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互听”“评价读”等方式中。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针对本课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如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复习词语,激情导入。

首先我会出示生词卡片,带领学生用齐读和开火车读的方法复习所学生字词。

浪花,贝壳,小虾,篮子,轻轻的。

然后我会问:同学们,你们想看浪花、贝壳、小虾吗?让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看吧。此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海边景色和浪花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如临其境。 环节二:品读感悟,细细体味

首先我一边出示课文插图一边问:同学们快来看呀,我正在沙滩上玩耍,谁来了?(预设学生回

答:浪花)。浪花一共来了几次呢?(预设回答:两次)浪花来了两次,都做了什么呢?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喜欢哪一自然段,就把它多读一遍。

学生自由读文后,我会引导学生学习感悟第一自然段,学生在汇报读第一自然段的同时,我相机板书:“轻轻、走”。接着我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模仿浪花的动作、用词说话、找关键字等方法,让学生理解“迈着”“搔痒”“捧着”“又”等词语,体会文中“我”和“浪花”的快乐。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用读表达出来。

接下来,我抛出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汇报学习第二自然段:不久,可爱的浪花又来了,这次,它是怎样来的?学生汇报读,我会相机板书“笑着、跑”,然后让学生用手、口表演出浪花唱笑跑来的样子。并带领学生比较读“第一次走来的句子”和“第二次跑来的句子”。

浪花唱得多高兴,笑得多开心呀。你看它还给我送礼物来了呢!学生汇报读相关句子。我出示课前搜集的贝壳,小虾的图片给学生欣赏。然后抓住捧字体会浪花的可爱,,这一环节中,我还将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想象:浪花还可能“捧”来什么呢?

浪花又能唱又能笑,还给小朋友带来这么多的礼物,你喜欢它吗?让我们带着欢快的语气来读一读吧。

浪花一会儿跑来,一会儿跑去,像一群什么?齐读第三自然段。

这群娃娃怎样呢?预设学生汇报:淘气

我会相机板书:淘气

你喜欢淘气可爱的小浪花吗?让我们再去看看它吧?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并通过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低年级的学生要达到这理想目标并不容易,因而引导学生进行“品读、感悟”显得更为重要。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接体验、整体接收、综合感受,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动作演示、多媒体再现情景等多种方法,让学生通过做动作学习词语,让学生模仿“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还让学生“悄悄地搔痒同桌的小脚丫,感受被浪花搔痒的感觉”等做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并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认为,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自主探究、感悟品味到对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

环节三: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播放《海底世界》动画,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表达自己对海、或浪花、或沙滩、或海底世界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课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组合和调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感性的材料。美丽的《海底世界》的动画,把学生的视野及情感向纵深拓展,继而让学生用一句热情洋溢的话把情感释放出来。

环节四:指导写字

在此环节,我会出示认写生字,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注意每个字摆放的位置,认识笔画的特点,让学生学会了下笔前先观察,起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之效。然后我会让学生抬手和我一起范写,特别提示“贝”字的第三笔是竖撇,从竖中线起笔,第四笔是点,和第三笔对应,再让学生按笔顺在书上的田字格里描红、临写。学生练写时,我会桌间巡视并提醒学生注意三个一,随时进行个别指导,并展示好字,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

环节五:课堂小结,分享快乐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的收获,让学生体验收获,分享快乐,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这是我第二课时教学的板书设计。教学中我随机抓住学生汇报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进行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起引领作用。同时,随机板书也作为一种肯定学生探究成果的形式,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如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板书设计:

轻轻 走

浪花 淘气 笑

说课稿 篇6

一 说教学理念:

我将以“致力于全面提高职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遵循“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优势,来体现我们的时代精神和现代生活气息。在教学中,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 说教材:

《我的母亲》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精读篇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记叙文的语言。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我的母亲》是其语言运用方面的典范。教学本文为学生学习记叙文的语言提供一个范例。该篇文章语言朴素,情感浓烈,向我们呈现了一位普通劳动妇女勤劳困苦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因此,本文不仅是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散文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对处于生理、心理不稳定的职高学生的情感的洗礼。

作者老舍称母亲给自己的是“生命的教育”,因此教学中我们须通过感受母亲勤劳、奋斗、奉献的一生体味我对母亲的敬仰,挚爱与怀念。领悟母亲平凡中的不平凡,以及我念母之情蕴含的淡泊名利,求真求纯,博爱达观,坚韧奋斗,默默耕耘的人生志趣。同时品味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所达到的真切感人,感召心灵的艺术境界,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修养。

三 说学情: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往往对父母的关心爱护习以为常,把父母对自己的付出看作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在文章的浅层理解上应无大碍。但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的不同,加之学生进入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他们对母爱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教师应该借助此文,建立和加强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从作者对母亲的回忆和怀念中,激发自我反省的意识,联系自身实际,进一步感悟、体验亲情的无私与伟大;学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发现真善美,学会在琐屑的平凡中体会父母的艰辛,感受那时时刻刻都紧紧地包围着我们的浓浓亲情,进而懂得如何去尊敬父母,回报父母,孝敬父母。

四 说教学目标:

教育是生命参与的事业。“与每一位孩子共同成长”应是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灵光与活力,应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因此,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朴素自然的语言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调动学生情感,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加深对母爱的理解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所在。在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教授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或语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一个总体把握。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描述母亲做人做事的文字,梳理作者即事抒情的语句。

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运用平实朴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的语言书面写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学会感恩。

五 说教学重点:

由于作者生活的时代与学生生活的现在相隔较远,学生个人的阅历的不同,他们对母亲的诠释也就因人而异,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品味作品朴素自然的语言应为教学的重点。

六 说教学难点:

职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薄弱,为师生课堂的交流和沟通带来了难度。调动学生的情感,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去领略那血浓于水的亲情则是本课教学难点。

七 说教法学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首先要求教师把握学情,不仅仅要“知己知彼”,更需要“眼中与心中要装着学生的需要”,这样才能做到“百战不殆”。老舍《我的母亲》这篇文章确实写得很感人,突出表现了母亲勤劳刻苦、善良宽容、乐于助人、意志坚强等性格与伟大无私的母爱,以及母亲的人格力量对作者思想性格形成的深刻影响。母爱是学生熟悉而又陌生的话题,说它熟悉是因为每位学生都正在享受着无私的母爱,说它陌生是因为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为独生子女的特有的家庭地位,使很多学生很少对母爱进行认真的咀嚼与反思。为此,我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体验,让学生在故事中走近文本,理解文本,亲近文本。与这种学法相适应的是,教师需具备鲜明的教学观:中职语文教学首要之务是学生的道德与理想的教育。采用鲜活的故事,在学生心里播下希望的种子,激发他们的梦想追求,提供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途径——这不仅限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锻造了学生的品德意志。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导读启示——赏析探究——评价归纳——训练迁移四步立体的教学方法,通过重点赏析、朗读品味、写作体验等感受母子亲情。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上课前,准备好两首歌曲,一是阎维文的《母亲》,二是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一首钢琴曲《给母亲的信》。一首诗孟郊的《游子吟》。通过多媒体,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催生学生情感,缩短师生、生生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通过比较阅读,升华文章主题。

课件由导读启示——赏析探究——评价归纳——训练迁移四个环节,按照走近母亲——认识母亲——升华母亲——歌颂母亲——体恤母亲五个步骤层层展开。

在学习方法上,针对本课特点与学生实际情况,七八个同学一组,每组选出一位小先生,负责本组活动。通过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

1、以理解母亲的形象为切入点

塑造母亲形象是本文的写作目的,因此教学中以理解母亲的思想境界,品质情操,个性特征为突破口。在学生心目中首先树立丰满的人物形象,由此带动其它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的完成。

2、品味平实的语言在塑造人物形象中作用。感知“我”的真情。

塑造人物形象的语言可以绚烂,可以平淡,然而赤子丧母念母思母之情却只能化为平实的语言。唯平谈方可寄幽思,唯平淡方可诉衷肠,正可谓平平淡淡才是真。 因此在学生理会了母亲的凡中不凡,再反思品味这样的语言便会深味“我”的灵魂心曲。 “我”的人生理念,“我”的人生志趣,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八 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拟用两课时,教学过程由课前的倾听母亲和课堂上的走近母亲——认识母亲——升华母亲——歌颂母亲——体恤母亲五个步骤构成。本文在学生了解作者、把握文章写作线索、整体感知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阅读及语言品味。

(一)音乐欣赏:倾听母亲

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欣赏震撼心灵的音乐阎维文的《母亲》,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潜移默化地升华母亲形象。

(二)导读启示:走近母亲

带着课前欣赏音乐的那份感动,教师顺势激情导入:母亲!一个饱含多少深情的称谓;母爱,一种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它如阳光普照般温暖;如春风化雨般细密,如海纳百川般博大,如蜡炬成灰般无私。我们曾经了解过朱德的母亲,那是一位勤劳善良且富有远见的女性,今天我们学习的老舍的母亲也是这样的一位女性。让我们一起走近老舍的母亲。由此展示教学目标。使学生一目了然本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读书,关键在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尤其是要发现和提出那些有思考价值的探究性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研讨。

(三)赏析探究:认识母亲

本步骤要针对某一问题,激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让每一位学生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1、整体感知

从整体入手,先读后说;感知母亲的勤俭朴实,坚韧执着,宽容大度,博爱热情,乐观勇敢,勇于奉献的感人形象。

让学生找出表现母亲性格特征的语段或语句。让学生反复朗读,朗读中加以指导,读出语句恰当的停顿,语速和感情,在朗读中让学生想象母亲的形象,体会感悟母亲的软而硬的性格。教师适时引导启发。为重点阅读、语言赏析打下基础。

2、重点阅读

母亲是伟大的,她的伟大体现在文章字里行间,尤其是课文的第13段,是最令人感动的,也是最精彩的。教师引导学生赏析13段,并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文章写了哪些事?你认为哪件事最感人?为什么?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我采取分组讨论,小组选代表回答的方法,在学生阐述理由的过程中,我可用师生对话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品味所展示的感人细节。

3、重点体会母亲给我的“生命的教育”

a) 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教育”的丰富的内涵(结尾一段“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b) 让学生找出表现母亲给我影响的语段或语句

c)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母亲教我学会了哪些有用的东西(板书:母亲品行:坚忍、善良、宽容、勤俭、好客)

d) 结合作品本身体会作者其人,体悟母亲给作者带来的人生观的影响。老舍其人:对普通人热心关注,对平凡人真诚赞赏,始终追求灵魂的至真至纯,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追求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4、品味语言

在引导学生重点阅读的过程中,因势利导出本文语言的第一大特色: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讲完此问,我再配乐钢琴《给母亲的信》朗读此段,带学生再来品味简朴的`语言下蕴含的伟大母爱。朗读完毕,我由第13段的语言特色拓展开来,再次激疑追问:本文语言在其它方面还有哪些特色!

“白描”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在引导学生品味这一语言特色时,可先出示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把诗的前四句与第13段的感人细节比较,引出白描,后指出: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什么是白描?我主要联系美术中的白描画法,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白描”手法,并以孟郊的《游子吟》的前四句讲析,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运用白描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辨识纠正,并重点赏析以下语句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①、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②、她做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③、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以上语言品味是站在作者对母亲描写的角度上来分析人物形象的,对第三点语言特色: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浓厚的感情,我变换角度。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这样设疑:母爱是伟大的,作者的语言却是质朴无华的,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感激、怀念之情是靠哪些语言得以表现的?学生通过阅读大多都会将目光集中在这样的句子上。

①、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②、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泪又遮迷了我的眼,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

这些语言看似大白话,但蕴含着浓烈的感情,读来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因此在品味的基础上诵读这些语言,有助于学生体验作者对母亲所饱含的浓浓深情。(板书:语言风格)

(四)评价归纳:升华母亲

本步骤要让学生比较评价,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收敛,学生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在此由老师简单概述本节课讲述的内容,并由学生从写作方法和表达主题两方面自由发言,谈本文的学习收获。老师适当评价。

(五)训练迁移:歌颂母亲

本步骤要设计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思维训练题,使学生的“思考”迁移成为一种“创新能力”。

紧承上一环节的评价,教师有感情阐述:是啊,母爱犹如一缕阳光,使我们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犹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的心灵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依然纯洁明净。同学们,尽管跨出一步便是天涯,但作为游子的你,永远走不出母爱的风筝线,因为线的那头永远握在母亲的手中,老舍的母亲让我们热泪盈眶,我们的母亲呢?请让毛阿敏《烛光里的妈妈》伴着你,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运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说一段赞美母亲的话。

学生考虑五分钟,小组选代表口头作文,并采取自评和他评的方式。我们知道,单调的文本阅读,容易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因此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利于了解学生情感体验的变化,又有利于捕捉课堂的着力点和生长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发,使师生对母亲的情感在交流中自然升华。

(六)师生寄语:体恤母亲

学生自由发言,对母亲说一句话。

寄语:同学们,孝敬我们的母亲吧,不仅仅是今天。正如歌中唱到:不管你走多远,不论你在干啥,不管你功劳多高,不论你成就多大,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他们学会感恩。

(七)训练延伸: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教学,由学生选做相关题目。

A:根据文章的写作方法,请以“母亲”或“母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必做)

B:比较阅读老舍与胡适《我的母亲》在主题、写作思路、写作特点方面的异同(选做)

(八)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做到清洁、清楚、明了

我的母亲

母亲品性 语言风格

结束语:

同学们,心动不如行动。善待我们的母亲吧,不仅仅是今天。当我们的母亲变得老态龙钟的时候,当母亲满嘴唠叨甚至卧床不起的时候,朋友,都请你倍加善待自己的母亲,因为,无论世事如何改变,她永远是属于你的唯一的――母 亲!

九 教学预想效果:

备课时,我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力争以最佳效果向众评委及听课老师汇报。从实施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首先,我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我落实了“四基”。我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最后,我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情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阎维文《母亲》寻找母亲的感人细节、诵读表现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欣赏感人故事等手段,不断调动、积累学生的情感。后来,在训练延伸阶段,学生讲述与母亲的故事时,很多同学在下面抹眼泪,老师也眼圈红红的。学生讲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时,也声音哽咽。我在点评时,也深受感动,几乎说不出话。可以说,这一节课让师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它不仅是进行各种设计的必要手段,也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以及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工具,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对图形变换的要求,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图形,发展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观察对三种变换进行再认识,再理解,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会利用变换进行图案设计。

(2).解决问题

进一步应用所掌握的三种变换及其基本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

学生经历作图设计、知识应用和内化等数学活动,从中体会到数学的生动、灵活,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数学应用生活当中。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对图形变换形成知识体系并应用,难点是应用三种变换及其基本性质灵活的解决有关问题。

学情分析

平移是学生初一学的,轴对称是初二学的,旋转是初三学的,现在放到一起复习,学生肯定有知识遗忘或应用无处下手的现象,所以要引起学生的回忆和兴趣,帮助他们形成知识体系,还要经过练习、总结形成能力,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动脑。

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1).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感悟学习.

(2).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任务思考学习.

(3).开放课堂,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创新学习.

2.学法分析

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测一测,动一动、讲一讲等活动;自主观察,自我检测,发现错误,及时改正;互动合作、解决问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让学生充分理解图形变换和基本性质,并会在实践中应用。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流程图

活动1 活动2 活动3 活动4 活动5

合作交流

展现自我

知识回顾

自主复习

欣赏图片

展示设计

自我检测

小试牛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B

A

生活 数学 应用

通过这五个活动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

活动1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欣赏生活中有关图形变换的图片,(多媒体展示)教师启发学生里面蕴涵着什么数学知识,由学生观察得出,都是由一个基本图案经过平移或轴对称或旋转变换形成的,由此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2 知识回顾,自主复习

动画演示三种变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引起回忆,由学生自己在学案上填一填,小组交流后再师生对照答案,及时改正错误、解决疑问,教师要总结:这三种变换都是全等变换。这个过程教师不是包办代替者,而是引导者,合作者,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活动3 自我检测,小试牛刀

图形变换问题是近几年的中考热点之一,主观题、客观题都有,出题一般立意新颖,变化巧妙,所以我挑了4道出的比较巧又简单的小题,让学生作一个自我检测,通过独立动手动脑初步应用三种变换及其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树立进一步学好知识的信心。

活动4 欣赏图片,展示设计

因为是复习课,学生有图案设计的基础,所以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设计,剪贴,在课上展示,并标上自己用到了哪些变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意识,更深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美无处不在。

活动5 合作交流,展现自我

小组解决两道中等难度的题,提倡多种解法。先个人深入思考,再小组交流,找到不同解法,最后由一些同学来当一当小老师,教师总结:第一题一种方法是利用平移前后两个图形的面积不变,一种方法是先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差,再利用平移前后的对应边平行且相等,结合相似求出三角形的底与高。第二题是先把结论转化为两条线段的和与差,再利用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结合正方形的知识去证需要的全等。这里要渗透应用意识和转化思想。

最后由教师总结图形变换题型的应对策略,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运用提高,继续努力。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实践操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新课开始,通过观察照片,用游戏猜一猜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介绍各位置的名称。

3.发现法 借助形象直观,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对称图形时,教师引导同学仔细观察玩具。通过自主探索的本位观察和换位观察,在观察发现的基础上感受到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的形状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师的作用是组织发现活动,关注活动中的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过程,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观察方法的指导。

1、.自主探究法 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始终做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素材、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究的能力。

2、.观察法例1观察物体教学中的观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例如,教学例1时,观察目的明确。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玩具小熊的不同位置,对应不同的照片,为什么同一只小熊,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样子的照片。这一安排不仅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四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1、激疑引入,让学生猜一猜照片上小朋友(背面)是谁?

2、明确位置,让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猜一猜,坐在小朋友的什么位置。照相是每个学生所熟知的,但从照片上不能一下子看出对象是本班中的哪位同学,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初步参与感知的过程。

3、本位观察。

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对象。

请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把看到的小熊的样子选照片,说一说。

4、质疑明理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样一只小熊,为什么他们照片出来的形状却不一样呢?组织各小组同学讨论。

然后反馈汇报结果。最后引导小结:因为这三个同学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熊的形状就不一样。

5、全面观察,体验新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全面观察,这时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全面去观察这只小熊,并引导总结出:要认识一个物体,就必须全面地去观察。

(二)联系生活实际

1、比比谁的反应快(做一做)

看老师出示的数学课本,想一你应该在什么位置上能看到这一面,就马上跑到相应的位置,设想: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为学生提供了更在的探索空间,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2、书上例6完成,书上连线

3、猜一猜游戏。

分别出示从前面拍摄课室的图、从上面看的桶、从左右前后位置看都一样的杯子、侧面的纸。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物体,不能只看一个面,要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当学生猜得五花八门,展现了他们的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猜测,也从中体会到要全面地观察一个物体,才能真正地认清此物,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三)应用拓展。

看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 、总结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