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活动总结 > “文明礼貌”主题班会教案

“文明礼貌”主题班会教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21W 次
“文明礼貌”主题班会教案
“文明礼貌”主题班会教案
  
  一、班会目的
  
  文明礼貌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风范的总体表现,是每一个中专生所应具备的美德。为了使“讲文明、懂礼貌”的风气在班级内进一步形成,所以召开了这次主题班会,想以新的形式促使班内学生人人讲文明,个个懂礼貌。
  
  二、班会准备
  
  1.选定扮演审判长、被告、证人等角色的学生,并进行排练。
  
  2.环境布置:教室前方横排两张课桌,“审判长”和三名“陪审员”端坐其后。两侧各有一张课桌,分别是“公诉人”和“辩护律师”席位。“被告”则坐在教室的中间。在“被告席”的后面是一排排听众席,全班其余同学参加旁听。
  
  3.黑板上书写“模拟法庭审理案件主题班会”几个美术字。
  
  三、班会过程
  
  (一)模拟法庭开始。
  
  审判长:法庭审理开始
  
  公诉人:被告王大伟在一天中午与同桌高刚嬉戏,后来发生口角。高刚用绰号骂了王大伟,被激怒的王大伟挥拳打去,正中高的鼻梁,顿时鲜血直流。被同学劝阻后,王住手。经医院检查,高刚鼻梁轻度红肿,鼻骨未伤。发生这么一起不愉快的事情,主要是由于被告人的蛮横无礼。为了严肃班级纪律,提请法庭给予被告停课检讨的处分。
  
  被告辩护人:尽管这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但并非没有原因。导致被告动手打人的直接原因,是高刚骂了王大伟。这一点请法庭予以注意。
  
  原告:我没有骂他。
  
  被告辩护人:据被告肯定,你骂了。
  
  审判长:传证人。
  
  证人(案发时正在教室里擦黑板的一位同学):我听见原告连说了两遍被告的绰号,然后才见被告打他。至于说绰号算不算骂人,请法庭裁定。
  
  端坐在审判席上的四位同学进行讨论。
  
  审判长:绰号带有侮辱人的性质,属于骂人。被告王大伟动手打人,致使原告鼻腔流血较多,尽管事出有因,但动手打人的行为是极其严重的。考虑到事后被告能主动承认错误,特判决如下:
  
  (1)责令被告当众向原告赔礼道歉,并保证以后坚决改掉这一恶习;
  
  (2)赔偿原告去医院治伤的一切费用。
  
  被告(当众向法庭作最后陈述):感谢同学们和老师原谅了我的粗鲁和野蛮……我现在很后悔……
  
  班主任(小结):课后玩耍,说说笑笑,这本是一种休息,一种精神调节,但们从今天的班会中可以得出的教训是,开玩笑不可过分,要有节制。同时,同学相互之间的友爱、关心和谅解也很重要。如果我们都有了这些美德,就可以避免许多矛盾和摩擦,天天生活在和睦愉快的气氛之中。通过今天的主题班会,我们既懂得了打人骂人的危害性,又了解了法庭审理的一般程序。希望同学们做个高尚的人。
  
  (二)人人回顾文明礼貌在班内的表现。
  
  1.文明用语的运用情况。
  
  2.讲礼貌的典型。
  
  3.班内、讲礼貌的好典型。
  
  名人典范
  
  例一:周恩来总理是事事处处讲究礼貌的楷模。接待外宾,不论是来自大国小国,也不论其职位高低,周总理都以礼相待。一天夜里,他亲自去机场为一位外宾送行,同行的还有一些常驻我国的外交时节。在返回途中,为了让总理早一点休息,司机加速行驶,打算超过一辆外国使节的汽车。总理察觉后立刻制止,说:“司机同志,你怎么能那样做呢?要有礼貌嘛!我晚回去一点没有什么关系,可不能犯大国沙文主义呦!”司机听了十分感动,马上减速。
  
  例二:宋代有一位名声显赫的大学问家,名叫程颐,同代人杨时对他十分仰慕,早有拜其为师之愿。光阴荏苒,直到杨时40岁那年,才前往洛阳拜访程颐。时值隆冬大雪,程颐正在房中大瞌睡,因此杨时只好在门外恭敬地等候。等到程颐小眠醒来,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深了。程颐为杨时至诚尊师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其为弟子。此事后来演变为成语“程门立雪”,流传至今,成为尊师的佳话。
  
  班级实例
  
  例一:学生王某很注意礼貌,别的同学帮他做了一件事情,他总是说一声“谢谢”或“感谢您”等等。有一次,在放学的时候,他把钢笔丢了,到处寻找,就是找不到,回家又得做作业,而且老师要求必须用钢笔做,急得他满头大汗。就在这时,同学看到了这种情况,迅速拿出了自己多余的一支钢笔给了他,王某感到非常高兴,连声说“谢谢”,同位说了声“没什么,应该的,不要客气”。从此以后,两人关系由一般转为更加好起来了。毋庸置疑,讲礼貌起了很好的作用,因为礼貌代表着一个人的修养,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