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戏迷对《西京故事》观后感大纲

戏迷对《西京故事》观后感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7.47K 次

看这出戏之前,是有些担心的,研究院历来是遭戏迷诟病最多的院团,无论是新创作剧目还是翻排老经典剧目,赞者寥寥,大加痛斥者则多如牛毛,这一点尤其在翻排经典剧目时反应最强烈,激进戏迷几乎发出“秦腔已死”的哀嚎。

戏迷对《西京故事》观后感

所以说对新创作的现代戏基本不抱什么希望,进了剧场无非再失望一次,这一点和中国足球颇有相同之处。等到演员谢幕,我真的有“大吃一惊”之感。研究院过去把带眼能吹响的、带弦能拉出声的乐器一件不剩,全部都要用上;特效灯光、烟雾、群舞等等等等,一切现代非现代的手段都要加进去。认为这样就是戏曲改革了,大家就进剧场了。无情的现实总是让他们汗颜,让戏迷无语。这次研究院可以说一反常态,摒弃了以往那些不着调的想法,可以说走出了十万八千里,终于找到回家的路。这个戏的故事媒体多有报道,剧情很感人,观众很少有不落泪的,李东桥是真正的实力派演员,演技自然可圈可点,其他演员都很出彩,总之是很写实的现代戏,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要说的,就不繁述了。这里想说的是戏的主创人员应该都是非常懂秦腔的“老把式”。先说音乐,这次没有大量的使用新创作的音乐,更很少使用不着调的乐器,反而使整个舞台更加协调丰满,不再让人惶惶不安,不再让人有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唱腔设计觉得特别棒,演员开口唱的时候有部分改革,但无论怎么改,到过门的地方都回到传统路子上来,整出戏的'板头全部都是传统板头,像尖板、慢板、二六、七捶、滚白等都大量使用且保持原味,唱词也高雅优美又不失通俗易懂,也很归韵上口。从唱腔中间观众不时的掌声可以看出,戏迷是满意的,是过瘾的,唱的真是秦腔。看惯了传统戏的观众都有一个共同的担心,离开了提袍甩袖亮靴底,吹须瞪眼闪帽翅,这戏还是戏吗?还有看头吗?我也曾经想象过一个演员一身现代服装,然后做一些传统戏曲中的程式表演,会不会惨不忍睹?会不会显得无厘头甚至有些无耻?等看了《西京故事》终于明白,这是完全可以契合人物的,一点不显突兀,而且这些表演程式一样可以演绎现代人思想感情,对于人物内心表达作用是相通的,看起来同样攒劲有力。值得一提的是武场铜器,主要都是大家都见过且能叫上名字的乐器,没有使用那些乱七八糟的乐器,虽然也使用了定音鼓、三角铁等,但都是作为特殊音效用的,使用也极少。敲奏的板头和动作锣鼓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比如人物争夺的倒四捶、比如七捶起喝场等等,都是原汁原味的。你闭上眼睛有时候以为演的是《周仁回府》拟或《铡美案》呢。原以为现代戏花脸是用不上的,但是该剧巧妙的安排了一个“秦腔人”的角色,那种粗犷苍凉的唱腔一下子就把人带到城墙根、带到剧中了……一场原汁原味的秦腔演出,总能给人留下许多回味。这也许才是秦腔改革的真正出路,以往那些华而不实的做法救不了秦腔,戏迷其实就想吃一碗油泼扯面,你把这扯面和鸡鸭鱼烩成一锅,好像都是高级东西,但谁也难以下咽,强吃进去,是会闹肚子的作者:中国秦腔俱乐部,月色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