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失孤观后感

失孤观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8W 次

引言:《失孤》是一部“打拐”题材的电影,影片讲述了1998年,雷泽宽两岁的儿子雷达丢了,雷泽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寻子之路。一路上雷泽宽历经艰辛,还认识了四岁时被拐修车小伙曾帅。雷泽宽帮曾帅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带着曾帅送他的导航仪继续自己的寻子之路 。

失孤观后感

  《失孤》观后感(一)

“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对得起自己的孩子。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一个父亲。”这是影片《失孤》让我最动容的一句话。父亲雷泽宽(刘德华饰)对孩子雷达十多年的千万里追寻,实现了一个父亲的人生价值。

影片一开始并不是从雷泽宽开始叙事的,而是切换到一个在寻找名叫“周天意”的母亲在街头疯狂地寻找的画面。这一段剧情看似与雷泽宽这一主要人物没有关联,甚至脱节,导演却在其后用这一片段构建出一个善良的父亲的形象。正是这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凸显出了雷泽宽对于与他一样有相同经历的人的感同身受,并给予他力所能及的所有帮助——带着另一个孩子的照片全中国转。拥挤的轮船板上,骑着摩托的雷泽宽出现的那一刻,这一人物形象就给人一种沧桑感,那是岁月的风霜带来的印迹。一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倔强与执拗,父亲的形象顿时在刘德华的演绎下,沧桑感生动而立体。

由于当代人对情感的缺失,在近年来的影视作品中,不少作品都将“情感”无限放大与渲染,在这个爱饥渴的时代,一发强大的“催泪弹”似乎更能带给观者情绪上的肆意宣泄。然而,这部《失孤》相比较其他作品,其情感上的处理另辟蹊径,以一种近乎隐忍克制的方式来表达,每到情绪的爆发点,巧妙地避开,大体上用曝光过度到留白、由近景到远景的景别转化、轻快音乐配以喜剧式的情节将泪点降到最低,以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而不是单纯的落泪。这样的处理,却出人意料地给人在观感印象上更为深刻与具体。

片中,用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图谱,烘托起雷泽宽这一父亲形象的特征。无论是表达出消极态度与人发生口角的老大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人,还是与其匆匆一别却给予他200元支助的交通巡警、提供线索的年轻志愿者们,这些形象的出现推进了剧情。导演彭三源不局限于表现雷泽宽这一人物形象的单一面,更多的照顾到情感的双向诉求。对于大众给予的帮助,或者有少量对于寻子的消极论调,雷泽宽也付出了自我的情感表达:他会在笔记本上逐字记下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对别人的孩子走失报以同情并进行宣传。影片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让整个影片的现实意味深刻而具体。设置的另一个人物形象曾帅(实际名:毛雪松),其实给予了被拐孩子一种话语权,被拐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似乎更能够让双方的人物真实可信,也是将被拐方与寻子方进行对照。因为被拐的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同样也会思索自己的身世,甚至会因为对自己亲生父母产生误解。这样两方的情感对照,让影片的情感表达更为立体,很好地照顾到了每一个当事人的内心感受,情感的层次分明立现。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片名看出影片的主要表达——“失”与“孤”:一个是痛“失”孩子,一心寻找的父亲;一个是与亲生父母失联,内心纠结并有诸多困惑的“孤”儿。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场类似于父子关系的情感表现,有泪有笑,真挚感人。

彭三源的剧本侧重写实,其中大段涉及到对于现实的描写,同时运用了大量隐喻的手法对现实进行铺成。曾帅在回忆儿时的画面时,他什么都不记得,只是一直在强调“铁索桥、竹林与妈妈的长辫子”,这三个具有象征意味的实物成为影片的关键线索,并且更加贴近现实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愈发明显,铁索桥、竹林在影片最后成了钢筋混泥土建造的水泥桥,竹林消失殆尽,这无疑成为走失孩子与亲生父母之间不可抗拒的外在因素之一。对于童年记忆的追寻,最后却因为现实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这正是影片想说的另一个问题,就算记得记忆中“家”的样子,城市化的进程也将彻底改变一切,可想而知,还有一些未知的动因在拉远回“家”的路。为了不使影片看上去太过残酷,导演用了诸多诗意的手法来引出记忆中的片段,朦朦胧胧的镜头似乎在诉说一段段深埋在人内心深处的爱的记忆。

对于信仰的问题,导演多次提及,从一开始雷泽宽烧香拜佛,表达虔诚之心,到最后为僧侣们买食物并寻求答案,无疑在强调信仰的价值,这正与雷泽宽对于执着的“寻子成功”的信念相辅相成。缘聚缘散,缘起缘灭,是雷泽宽与大师的对话。剧本上的文学性表达,大体在这一段比较突出,禅意的表达与体现,加深了一种文字与画面的观感度。用如此具有禅意的话题做结尾,再与雷泽宽再次踏上寻子之路的长镜头,这种开放式的结尾回味无穷。

这部影片的上映无疑会让人联想到去年上映的口碑之作——由陈可辛执导的《亲爱的》,影片主题都与拐卖儿童有关。然而,对比后不难发现,与《亲爱的》比,《失孤》在叙事上更隐忍克制,情绪拿捏有度,点到即止。针对寻子的情节设置,穿插各个社会各阶层的代表烘托主体人物雷泽宽,曾帅作为被拐孩子的代表将被拐方与亲生父母进行对照,让情感表达更立体。剧本侧重写实,文学性的表达放置于与宗教相关的衍生表达。其实,影片更多的表达用影片的英文名更为接近与贴合——Lost and Love!因爱与失去而上路,更因爱与失去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