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观后感 > 《钢的琴》观后感

《钢的琴》观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3W 次

《钢的琴》是一部充满情感的电影。在2011年中国电影如此低迷的状态下,《钢的琴》能够脱颖而出,赢得这么好的口碑,的确离不开剧中人与人的情感:亲情和爱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钢的琴》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钢的琴》观后感

  篇一:《钢的琴》观后感

看完《钢的琴》,心潮澎湃。其实,高手在民间。

几个钢厂的工人,可以造出钢琴。试想,如果让他们造航母呢?他们会不会想出方法?

电影的一开头,影片黄昏的颜色和极富浪漫色彩的烟囱,让人一下子想到了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难道这也是一部浪漫主义电影?随着故事的推进,慢慢感受到,故事情节很好懂。虽没有波澜,但节奏紧凑。让人不禁佩服张猛导演的时代感。如果换其他人执导,恐怕又会不断的煽情,让人不得不感到阵阵肉麻。

音乐是《钢的琴》中非常吸引人的重要元素。从头至尾,一直贯穿着苏联歌曲,而且故事的背景是在鞍山。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大跃进时的大炼钢铁。毕竟是喜剧片,在传统的苏俄风格音乐之间,出现了超级玛丽的背景音效,让人会心一笑。女一号的歌声更是让人耳中一新,无论是音腔的把握还是节奏的掌控,都无比的准确和到位。看完前半截时,我还误以为她最终能在电影中成为著名的歌手呢!如果拍第二部,可能会这样安排情节吧!

《钢的琴》是一部充满情感的电影。在2011年中国电影如此低迷的状态下,《钢的琴》能够脱颖而出,赢得这么好的口碑,的确离不开剧中人与人的情感:亲情和爱情。钢琴的外壳本身就需要用木材来做,受客观条件限制,只能用钢材。而最终的效果,非常震撼。银质色的外壳,虽没有木质钢琴外观那么细腻,却彰显巍峨磅礴的大气。当钢的琴被吊着放下来时,整个气势煞然入目,所有人的心都为之动容。我们不能不为男一号陈桂林竖起大拇指。爱,到底是什么?不是给你家财万贯,而是愿意为你付出自己的全部。电影结尾时,小元的手指静静的在键盘上跳跃。故事最终没有说小元跟谁走,给我们留下了悬念。

关于爱情,也是一大看点。大家看到了陈桂林和淑贤之间的感情,也希望他们能够早早的结为鸳鸯。但中途突然插进了那个“厨子”,这让许多男性观众对淑贤的印象降了一格。其实,个人认为,作为男人,一定要给女人幸福。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有身体上的。如果你一直让她寂寞,她的身体很有可能背叛你,尽管她很爱你。还好,最后两人还是成了一对,陈桂林和“厨子”也和好了,结果皆大欢喜。

《钢的琴》的人物对白是非常幽默的。东北方言本身听起来就很诙谐亲切,再加上电影本身具有的喜剧感,在观看此片时可以说是平均每三分钟要笑一次。

提到喜剧电影,好多人会首先想到星爷的无厘头和冯小刚的冯氏幽默。而东北话的幽默我们最早是从本山大叔身上看到的。在电影中出现东北方言,一股质朴纯真的感觉油然而生,发自肺腑的笑觉不禁流出,让人捧腹。

总而言之,《钢的琴》非常优秀,是继《疯狂的石头》后有一部惊骇世俗的小成本电影。而这种电影,才是人民大众所想要看到的。什么《孤岛惊魂》《白蛇传说》,都是浮云呀!

  篇二:《钢的琴》观后感

那日,看完《钢的琴》,我不禁抹下两滴眼泪来。

这部影片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小女孩叫妮儿。妮儿很爱弹钢琴,她的父亲是某所学校的音乐老师。一次,因为妮儿在钢琴室练琴练的很晚,妮儿的父亲就这样丢了工作。妮儿的母亲因为家里太穷已经不想跟她爸爸过日子了。摆在她面前的是一件艰难的抉择。妮儿说,谁能给她买架钢琴就跟谁过。她的父母都想得到她的抚养权。妮儿的父亲为她做了架木头钢琴,木板上画着琴键,发不出任何声音。父亲说,只要心里有音符就能听得见。但有一天,他听说女儿要跟妈妈过就赌气把那架木钢琴砸了。女儿哭着不走,说,不跟妈妈了,永远跟着爸爸。听了这句话,妮儿父亲的气消了,又觉得有点对不起她。某天傍晚,他和自己几个要好的哥们去学校偷钢琴。结果偷琴计划失败,他也差点进了公安局出不来。他还是不甘心,到图书馆借了本《怎样做钢琴》,他从那堆俄文中一个词一个词地翻看词典,翻译成了中文,经过几番周折,妮儿的父亲终于做好了那架钢做的琴。但父亲为了让妮儿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最终却放弃了对她抚养权。妮儿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了放钢琴的废弃工厂。在那里,妮儿用她那双手,弹奏出了世界上最美妙的琴声。

这个故事中表现出的父爱是那么的感人:妮儿的父亲是多么地疼爱自己的女儿,他为了安慰女儿,特地做了一架木的钢琴。琴弹不出任何声音,他却告诉女儿,音乐是用心去听的,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的。后来,为了挽留女儿,下了很大的工夫才做好了有几百个琴键的钢琴。妮儿的父亲用爱编织了数不清的善意谎言。当最后妮儿用稚嫩的童声问她的父亲,这琴能弹出声么。父亲肯定地告诉妮儿,一定能。我的眼泪就像珠子断了似的,流了下来。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疼孩子爱孩子、到老依然对孩子放心不下的。

我们总以为孝敬父母的事来日方长,时间还多着呢。可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妈妈的鬓角有了几许白发,爸爸的腰不再挺拔。当我们还沉浸在自我的小天地里时,时间却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我们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从现在起,替父母分担一些活儿,以免会造成终生的遗憾。

  篇三:《钢的琴》观后感

影片名称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带有破败色彩的“钢铁”与高雅艺术“钢琴”碰撞在一起,第一感觉犹如鸡蛋碰石头——伤不起。这也是影片的时代背景——小人物卑微命运与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的碰撞,同样伤不起。

这是一部有生命的电影,荒诞中存在着真实,疏离感中包含着不愿触及的过往。90年代旧东北耸立的高大的烟囱,空旷破旧的大厂房,冰冷的机器,衰败的野草,仿佛都在昭示着一个时代的逝去。很遗憾,那是我们已经存在却无法深刻体验的时代。用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眼光观看影片,虽然那些旧场景是我们仅凭感觉去想象和感受的,但这些平凡小人物的幽默与艰辛,以及展露出的感人至深的亲情和友情却也深深引起我们的共鸣。

“造钢琴”这一事件的起因是主人公陈桂林为了与妻子离异后争取女儿的抚养权决定为喜欢弹钢琴的女儿造一架钢琴,一个平凡的父亲,他竭力地在为女儿奔波,拉着一群曾经搞乐队的朋友一起向着这个伟大的梦想前进,这种无言而深切的父爱,总是在突然的某个瞬间激起我们心底的一丝触动。起初听到他们要造钢琴,真正觉得他们简直在胡闹,真是在用鸡蛋碰石头,“钢厂”和“钢琴厂”只是一字之差的区别吗?影片中的人物未免太幼稚了吧。然而看到他的那群朋友不顾一切地跟着他一起“胡闹”时,我坚信那是伟大父爱和友情的完美诠释。当得知群体中一个朋友的女儿被一姓“安”的欺负了,一帮大老爷们立马放下手中的活兴师动众地开着各种车要去围攻姓安的,这一点有些网友评论“有点无厘头”,然而在我看来这确是影片中出彩的一幕。都是为了儿女,这也是父爱嘛,所以这群老朋友便又是集体出动,真够义气。只是我想起《阳光姐妹淘》中的类似情节,几个妈妈级姐妹为了其中一个姐妹的女儿对几个恶劣学生“大打出手”,疯狂却又饱含真情,这便是人间最最真实的亲情和友情啊!

那是个怎样的年代,个人不可抗拒之命运和时代难以逆转之变迁。烟囱对于东北人来说就如汪工所说“在有的人眼里,它是成长的记忆;在有的人眼里,它是回家的坐标”,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保留烟囱的理由。时代发展的进程要求它离开,工人们再多的挽留也是徒然。然而工人们用另一种方式来体现工人阶级的力量,“有困难也得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得上”工人们敢想、敢干、敢拼的精神在造钢琴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完善合理的分工,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尽职尽责,这才使造钢琴不仅仅停留在梦想阶段。当最终钢琴从厂房上空缓缓降落时,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崇敬,时间停留,大家的脸上透露着命运无奈同时有着工人的坚定。在这时刻,我感觉这架钢琴已不仅仅代表一种父爱和友情了,它更是对命运的和理想的一种挑战,这时的氛围有着和《老男孩》相似的对梦想的执着追求和感叹时代变迁的沧桑,令人回味。

电影的结尾,两根烟囱被炸了,在漫天的黄土中,那个时代结束了。空旷的厂房里回荡着女儿的琴声,给人们最安静的思考和一个时代最执着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