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热门)三字经读后感

(热门)三字经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55W 次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三字经读后感

三字经读后感 篇1

最近正在读《三字经》,颇有心得,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五更时分辗转难测,披衣起早,写出心得。

《三字经》成书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自问世以来,就作为儿童的识字教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它与《百家姓》、《千字文》合成“三百千”,被视作传承儒家思想和修身励志的启蒙教材;此经虽短,短短千余言,但却能流传至今,一直被世人传诵至今,它的生命力是什么,它的魅力何在?

本书虽短,但很有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一句,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品来意味深长,文化浓重。古代的儿童,入学的第一部书就是它。孩子们一边吟唱,一边摇头晃脑,韵味十足。

这部书不光形式上易于记诵,内容也很丰富。它以精悍的“关键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道德,做人典故融合在一起。《三字经》虽然是儿童启蒙教材,但其讲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是难以改变的。它适合于任何年龄段的人去阅读它,理解它,去在生活中运用它。孩童时代的人读它记它,可能不知其意而背之,成年人读它记它,有着不同的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讲的是: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习性却各有差异;假如不去教导他,习性就会发生变化,转变,所以要重视教育,持之以恒的教导。

我觉得,这本书中所讲的道理,95%还能在现在社会中适用。作为教师,更要认真拜读拜读。“教书育人”,我认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我准备利用寒假认真地学习本书,开学以后结合学校工作,把这些道理加以运用,我想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字经读后感 篇2

国学《三字经》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让后人读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一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三字经》中还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玉石。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这些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得就是孟母三迁和孟子逃学后孟母剪布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不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环境,特别是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又比如“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段话讲得是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亲,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亲睡。读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我觉得我要向黄香学习,多为父母做些家务,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三字经》还讲了许多孝子的故事,比如说“黄香温席”讲的就是黄香在寒风习习的冬天先上床把被窝捂热,这样父亲上床睡觉就不会感觉冷了。这些孝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好好报答父母对我们的恩情。确实,父亲母亲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时时刻刻陪伴在我们的身旁,养育我们、关爱我们、教导我们。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也要学会为父母做一些事来回报父母。

除了上面的这些道理,《三字经》教育我们的还有很多很多。读《三字经》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读后感 篇3

这天看了一本书,名字叫“三字经”。同学们你们对三字经就应都很熟悉了吧!这天我就给你们朗诵一段吧。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同学们就让我给你们讲讲它的故事:孟子的家以前住在一座山下,因为人们总是把坟埋在山下做丧事,所以孟子也模仿上坟人做丧事。然后孟母把家搬到镇上,但是邻居是一位屠夫。那屠夫是个卖肉的,孟子又跟着学起卖肉来。孟母想了想又把家搬到校园附近,孟子这才跟着学生们学起读书来。有一天,孟子从校园逃学回到家,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拿起了剪刀把机子上的线剪断了,以此来教育孟子。

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是不是觉得孟子这么做是不对的。以前有的家里因为太穷没有钱上学,那些人其实都十分想上学。之后,经过无数次的努力最后转成了有用的人。我们此刻有那么好的生活环境,有的同学还不愿意图书。我们此刻就就应好好读书,认真读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它的故事是说: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代子孙,东汉时的文学家。他有兄弟七人,当他四岁的时候,懂得谦让之礼。一天别人给他家送来了一筐梨,孔融很自觉的把大的.放到一边,挑了个小的自己吃,把大的留给哥哥们吃。大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哥哥们比我大,就应吃大的,而我是弟弟,就应吃小的。”大人们又之后问:“你还有一个小弟弟,他比你小,那你不是就应吃大的吗?”他说:“我比他大,更就应让着他。”

同学们,我们都就应像孔融学习,把好的、大的让给比我们大的哥哥姐姐们。这样我们才是懂事的好孩子。

三字经读后感 篇4

朗朗乾坤。它获得了永恒的精神和千年文化的精髓。古往今来,它已经成为一本非凡的书。《三字经》生来就有一个横空!这个男孩被这本精彩的书,也就是书中的文章所感动,这也是一个个人的意思,也是一个笑话。你不应该当真。

这本书的奇怪之处是什么?首先,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三个字符的押韵句子构成句子,这些句子自成一体,易于阅读和记忆,也易于理解。其次,它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这本仅有1500字的小书综合了“历史、地理、数字、天文、气象、诗歌、书法、音乐、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三字经》也浓缩了整个中国的历史,易于学习和记忆,并特别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儿童的传统美德和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儿童的骄傲。

但是,我必须重申,由于当时的历史和政治原因,有许多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这些问题给《三字经》、《三纲五常》增添了一些糟粕。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三纲,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这表明当时人们愚蠢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臣、父子、夫妻的社会稳定;所谓“五个常任理事国”是“仁、义、礼、智、信”和“义、礼、智、信”。不允许混淆这五个常任理事国。”这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并且不能打破的基本道德底线。只是可怜当时的人们!他们相信三纲五常能够维护家庭和国家的秩序,于是发表了一个大宣言并亲自实践。事实上,这只是富裕的统治者在道德和法律上对被统治者施加的魔法。

三字经读后感 篇5

暑假里,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读过的《三字经》拿出来重读,并给我讲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学前背《三字经》时,其中很多语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现在上学了,经过爸爸的讲解,我能理解了书中的一些含义。

特别是有一段关于古人学习方面的内容: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这六段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大圣人孔子曾经把7岁的项橐当作老师,古代圣贤尚且能如此勤奋的学习;宋朝中书令赵普读了一辈子《论语》,做了宰相之后,仍勤奋学习;汉朝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弘削竹片用来抄书,他们没钱买书,却也如此勤奋;孙晋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习困倦时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都没有老师,但能自觉学习;晋朝车胤晚上用捉来的萤火虫当作灯看书,孙康依靠雪的反光看书,他们虽然贫困,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停下学习;汉朝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习。

在读懂了这一段后,我非常感动。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优越的条件,坐在明亮的教室,有辛勤的老师教导着我们,书本都是崭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古人所没有的。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三字经读后感 篇6

当我很小的时候,我的父母已经让我接触过三字经。那时候,我还是很无知的。我不知道“做人子,方绍史”。亲朋好友,学习礼仪。”我不知道“不切玉,就不能做工具”的意思。如果你不学习,你就不知道你的意思。”的内涵。只知道它三个字一句话,读起来,容易背诵。直到现在,当我再次打开《三字经》仔细阅读。感受文化的魅力,沐浴在文化的甘露中,我受益匪浅,见识广。

最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项九龄,能温暖餐桌。孝顺亲人,应该坚持。”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黄襄,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寒冷的`冬天,黄香用身体给父亲的被子保暖,这样睡觉时就能感觉到温暖。每一个尊重父母的人都应该学习和效仿。”看到这些,我不禁感到羞愧。通常,我吃饭时总是把手放在衣服上,张嘴。我父母让我做一些小事,我不愿意做。

就拿几天前晚上吃晚饭的时候,妈妈让我去拿碗和筷子。我津津有味地看电视。我要去哪里?妈妈不得不站起来拿筷子。看完黄翔的故事,我感到很惭愧和惭愧。当我们谈论我们的父母时,我们总是说我们应该孝顺父母。但事实上,有些人总是给父母更多的负担和担忧。与古人相比,差别很大。我们的父母为我们努力工作,付出了太多。黄翔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尽最大努力尊重我们的父母。从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开始,我们应该尊重和关心我们的父母。

“孟母,择邻而居。如果你不学习,你可以打破织机。”战国时期,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先后三次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学了,他的母亲打破织布机来教育他。”孟子能够理解古今,博大精深,与孟母的严苛密不可分,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读到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不仅给了我一个单独的房间,让我安静地学习,还给我买了一个写字台和台灯,试图改善我的学习环境,但我总是不知道父母的好意,我的学习也总是不认真。读完这一段,我意识到我的父母为我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而伤心。我父母对我期望很高,我怎么能不努力学习呢?

三字经读后感 篇7

《三字经》是我小的时候爸爸送给我的礼物。那时候我读这本书只是觉得那些句子琅琅上口,非常好记。当我成为一名小学生后再重新读《三字经》时,发现书中藏着很多道理和奥秘。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短短的十二个字告诉我一个道理:人在出生后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因为后来处于不同的环境、受到不同的教育才会出现差异,有了好与坏、善与恶的区别。“孟母三迁”是为了给孟子寻找一个好的环境、让他接受正确的影响,使孟子最终成了一名伟大的人。我们也应该和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向他们学习,让自己成为一名品行端正的人。

我读这本书学到的另一个道理是:一个人从小就要努力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人也一样,如果不学习,不懂得知识和道理,就不能成为有用的人。古人读书时可以做到头悬梁、锥刺骨,今天我们虽然不用采取那样的'做法,但是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刻苦精神。苏洵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他后悔自己用功太迟,这是古人给我们的训诫。“幼不学、老何为”,我应该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有所作为。

《三字经》还教会我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他们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们现在都有优越的生活条件,但这都是爸爸、妈妈每天辛苦工作为我们创造出来的,因此我们应该多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下班回家后可以多一些休息的时间。

《三字经》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需要我去学习。今后,我要用这本书中的道理来鞭策自己,在人生中走正确的路,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

三字经读后感 篇8

当我读到《中华少儿爱国三字歌》中的“故土热,家乡亲,思养育,贯终身”时,便引起我一连串的思索:这句话说得是多么深刻啊!这告诉我们一个人对于生养他的父母及家乡的故土是有很深的感情的!而这句话也无疑批判了当今社会的“出国风”。

如今中国有许多人认为能够出国是一件时髦的事,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而我国的设备与其他国家相比,的确是落后了很多,所以,许多“才子”们为了自己的`前途,出国去了。国外的五彩缤纷,丰厚的薪水,诱惑了一个个“才子”远走他乡,并且一去不复返……

再看看老一辈的科学家们,他们当中又有多少人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几经周折,在国外学成又归来了!他们要在自己的故土上散发光和热!

我们不否认国外的条件好,待遇优厚,不否认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是个“穷”国。可是,有句话说“子不嫌母丑,狗不谦家贫。”试问那些所谓有才华的哥哥姐姐们,你们学识渊博,又为何不肯为自己的祖国添砖加瓦,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富强起来呢?

爱国并非一句空话,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做才行。是啊,有句古话说得好:“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攀登。”为何说“天下无难事”呢?因为,做了,“难”事则转化为“易”事,不做则反之。作为一个中学生,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只有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才能为我国的将来出一份力量。

同学们,我们是21世纪的主人,未来的中国属于我们,我们只有发奋学习,将献我们的才华无保留地贡献给我们的祖国,才能够使我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

同学们,请记住:“振兴中华靠我辈!我们不能纸上谈兵,而需要我们把爱放在行动中。

三字经读后感 篇9

你知道《三字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吗?它在我们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古人的第一本书就是《三字经》,这本书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是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

《三字经》以少儿启蒙读物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含义简单易懂,还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这本书告诉我们许多关于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许多知识,正所谓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它的意思就是说:东汉时有个叫黄香的人,从小就非常孝顺。他九岁时,常常在冬天父亲还没上床睡觉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床上,把被子温热了才请父亲睡觉。夏天他就先用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请父亲歇息。

读到这里,我惭愧地想:我和黄香相比,真是天地之别呀,生活中的我,放學回到家,就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呀。爸爸媽媽平时既要上班,又要无微不至地照顾我,多么辛苦呀!记得有一次,媽媽刚下班回来,叫我把碗筷端去客桌,我死活都赖在红木椅上,大声喊:“你自己吧,大结局了。”说完,又赖在椅子上看电视。吃饭了,媽媽没帮我拿碗筷,我也无可无奈,拖拖拉拉去拿。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蕴含着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读后感 篇10

《三字经》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了我们从小就要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勤奋好学,今天,我也认真地回顾了这本书。

这本书出自南宋宋元的王应麟,它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及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用三字词简练、生动的写出了一些为人处事和历史故事,教育我们、培养我们。如:“孔融让梨,孟母三迁……”这些故事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领悟了不少道理。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当我读到这里时,感到十分羞愧,对于已经上六年级的我竟还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正所谓“一心不可二用”。现在仔细回想,对于平常的学习生活,我是否做到在课余时间也花心思学习了,我是否做到对学习专心到志,一丝不苟了呢?想到这里我深表惭愧,决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做到在课余时间也专心致志地学习。

当然,作为一名六年级的学习,我们也不能只注重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在于孝敬父母,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在书中有一句话更是深深打动了我:“香九龄,能温席,孝子亲,所当执”。我记得在小时候,父母经常讲这个故事我听,说得是黄香在几岁的时候,母亲离世,他和父亲相依为命,他待父亲十分孝顺。酷夏时,他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他为父亲温暖被褥。回想起这篇故事时,我不禁泪如泉涌,对于长年在外地打工的父母,我不仅没为他们端过一次水,盛过一碗饭,洗过一次脚,相反,我还总是埋怨他们不回来照顾我,现在正是我们回报父母,报效祖国之时,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祖国的栋梁之才,报效祖国,回报父母!

这本书不仅讲述了许多生动的故事,更是告诉了我许多道理,它让我明白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奋好学,诚实守信,能够读到如此好的名著,何乐而不为?

三字经读后感 篇11

我上二年级的时候接触到了《三字经》,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因为它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大道理令我深有感触。

在生活中我用过的《三字经》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在学校里我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向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点,同时也爱护小同学,在家我孝敬父母,有了好吃的东西,我总是先给父亲、母亲尝后我再吃。 我知道一个人从小要学习做人道理,首先做到孝敬父母,恭敬兄长、友爱弟妹,因为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德行,其次就是学习看到的和听到的知识,学习数学语文等各种文化知识,这样才能奠定好做人和求学的基础。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呢?告诉我们在小的时候,不肯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做什么呢?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就要不耻下问,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这些道路都是通过求知无坦途,学问无捷径而得来的。“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玉器,就是要我们努力学习,不然长大后就不能成大器。

读了《三字经》后,我的感受更深了,因为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说:“做人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人要厚道,尊敬父母,有意志力和奋斗力,要有高尚情操。用你那纯朴的心灵去体验别人的困苦不堪,可以去听见远方的呼唤。让你去了解,去亲近社会与大自然。

三字经读后感 篇12

今年的寒假作业里有要求诵读国学经典,我和母亲在书店里买了《三字经》。以前也背过其中的几段,也不是很有兴趣,但拿起这本书时,我发现里面内容丰富,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有明确的注释和小故事,里面含意无穷,有些故事让我很感动。

“香九龄,能温席。”在东汉时,有个叫黄香的小女孩,才九岁就开始帮父亲母亲做家务,而且还很孝顺父母。天气炎热时她会用小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让母亲睡;冬天天气寒冷,她又会在父母睡前,把被窝躺暖才让父母睡……她懂得为父母减轻负担,还细心地照顾父母,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小女孩。看看她,再看看我,真是有天壤之别。我今年也是九岁,却还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在家不但不用帮忙,有时还会对母亲发点小脾气,每天上学也是由父亲母亲接送,就连有时候老师布置的作业也需要母亲帮我检查。虽然有时候也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但也是出于好玩……所以我要向黄香学习,做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孩子。

“融四岁,能让梨。”孔融四岁时就懂得谦让,把大梨让给哥哥弟弟吃,小的留给自己。这是我们这些独生子女最缺乏的美德。我们在很多长辈的呵护宠爱下成长,所以养成了唯我的性格,很少懂得谦让,特别是同学之间。看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同学之间应该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互关爱,有事情相互谦让,就会少很多的争执。

《三字经》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一篇又一篇的寓意能增进我们的知识和见闻;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请和我一起去读读这本好书吧!

三字经读后感 篇13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自南宋以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全书三字一句,有两句一韵,共有一千多字。所以,它也是部儿童识字课本,包括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含有丰富的典故,知识性强,全书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国学精粹中难得的启蒙读本。

《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向近,习相远。大意是人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之间没有多大差别。性情也都差不多,只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习性便有了千差万别。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这样的,有些人长大后还象小孩子一样善良了,有些人却不是,这跟生活环境很重要,要是爱学习的同学交往,从小培养优秀的品质,改掉不好的习惯,这样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还有一句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它的意思是刚采出来的玉石,如果不经过打磨,就成不了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不努务,就不能明白事理。不经历风雨,是见不到彩虹的,玉在没有打磨之前,也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人也一样,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还有一句是这样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五条准则,也是中国古人对人格的要求。这五常,不仅是古人所推崇的,也是现代人所要具备的素质。

《三字经》里每一句话的含义都非常深刻,是短短六个字的句话,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大道理。我们要从此书里,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

三字经读后感 篇1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我幼儿园的时候就能背诵了,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个寒假,学校的大队部布置了品读经典传承国粹阅读活动,《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启蒙读物,所以这个假期我把《三字经》拿出来重头到尾认真地看了一遍。

通过看三字经的解读,我知道了三字经它是告诉我们要尊老爱幼、勤学刻苦、孝顺父母、礼貌待人,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几句话的意思说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这样,等到老的.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做,又有什么用呢?一块好的玉石,如果不经过玉工雕琢,就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玉器。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不会明白事理,没有办法让原来的优良天赋得以充分的发挥。我就得这句话说的太对了。我们小时候一定要刻苦学习,不能怕辛苦。还有我特别喜欢“头悬梁”这个故事。“头悬梁”讲的是:我国古代晋朝的孙敬,他学习非常刻苦,常常读书读的很晚,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为了防止自己在学习时睡着了,因此在读书时他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后来他成为了一个很有成就的人。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要刻苦学习,只有认真努力的付出,才能有收获。我平时在学习的时候,不是很认真,做作业也不是很及时完成。看了《三字经》以后,我要改正这些缺点,刻苦学习,长大以后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就像一个老师,教导着我们,让我们成为有用的人。我很喜欢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