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读围城有感的范文

读围城有感的范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31W 次

"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读围城有感的范文

谈到爱情,我是一个挺保守的人,二十年来守身如玉,简历算是一张空空白纸,然尤擅纸上谈兵。

我爱琢磨这事儿,而且越琢磨越不是滋味。我总觉得似乎在一些偏见里,爱情是一件略显庸俗的事情。

我不知道这么说是否准确。撇开早恋和中小学教育的瓜葛不谈,和追求事业、学术科研、家国情怀、公益志愿、GDPGPA等种种相比,爱情都稍显逼格不足,上不得多大台面,倒常常活跃在娱乐版块:远至某某明星的花边绯闻,近至男女生节满眼横幅标语、活在朋友圈里"花样会玩"的秀恩爱和"屡遭暴击"的单身狗。

稍微戳戳脑子,倒也就明白了,爱情毕竟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干嘛要扯上那些高大上之物来强行相比。茶余饭后调侃调侃、权为工作学习之调剂调剂,也就好了。但也正因爱情之为人人共有之私事,谁也不能否认它的重要意义。透过爱情,一个人能感受到幸福与自我价值;透过爱情,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发复杂紧密;再往大了说,透过爱情,种族的繁衍得以延续,物竞天择的生存斗争披上了一袭浪漫的外衣。

试想,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从相识到相爱,从陌生到走完一生。想想就觉得很不可思议,这里面会有多少奇妙的缘分和故事。有几多少年少女,在多少青春时光里,抱有一份对爱情的美好想象,在脑海里孜孜编织着那个完美的身影。

想起《致青春》,当时有句短评挺火:"电影告诉我们,好看的人才有青春。"但我想,青春的想象却始终属于每一个人,谁也无法剥夺。

又想起男生节那天,路上遇到三两女生谈笑:"赶紧找个男票吧,有了男票就好了。""想啥呢,男朋友包治百病是吧?"当时路过的我,感受是萌萌哒。类似的调侃,平常听得不少,也说得不少。

调侃之余呢,却开始慢慢地习惯一个人的新生活,过去喜欢一个人,现在喜欢一个人。忙起来的时候,没有功夫去想象两个人在一起会如何,而只有在一星半点的闲碎时光里,心底会偶尔泛起涟漪,荡起一些小小的神伤和叹息。

就在这样的状态下,我遇见了《围城》。

读它的过程里,一些已有的体验得到共鸣,一些未经的故事缓缓铺开,就仿佛在重温旧友的音容笑貌,又有幸提前结识了一群新朋。我愿意用下面几段略带嬉闹的描述,概括书中的人物与感情线索,尽管它可能肤浅片面、不负责任:

小说主人公名为方鸿渐。在我眼里,他被夹在平民百姓与名门望族的中间,是个海外归来的伪富帅,也是个有着的"名校丝".他一生平庸,人性中最大的特点,也正是最大的弱点,就是懦弱。他的其它种种品性,诸如单纯、善良,似乎都离不开懦弱的本质,都可以被冠以懦弱的修饰,谓之"懦弱的单纯"、"懦弱的善良".他爱耍嘴皮子、能抖一手好机灵,有的是小聪明,却又未曾练就圆滑老成的处世本领,不谙人情世故。他的胸膛里始终揣着一小股热血、装着沉甸甸的尊严,却又缺少捍卫这份尊严的能力。

而《围城》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方鸿渐与几位姑娘、一名好友的故事。鸿渐留学归来,先是被鲍小姐勾搭(或者说相互勾搭),然后被苏小姐相中。因为苏小姐,还惹出了"情敌"赵辛楣。在忙着躲避苏小姐、还要被迫与情敌撕逼的同时,鸿渐却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唐小姐,一往情深地欲结连理,又一塌糊涂地无疾而终。感情受挫的鸿渐离开家乡,方赵才得以解开情敌之误解,终成基友之佳话。旅途中,鸿渐与他今后的妻子——孙小姐相识。中间种种略去不表。婚后,方与孙拌嘴不断、大吵连连,小说在两人的激烈冲突里划上了沉重而略带讽刺的句号。

以上略去了许多情境背景,没读过原著的人或许会觉得有些突兀。这四位小姐在书中所占分量不同,也各自代表了不同的感情:

鲍小姐是一个风流女子,鸿渐与她的关系仅是基于年少气盛的。

苏小姐是一位掌控欲不小的白富美、女博士,她所希望的,是天下优秀男子都为之倾倒。于鸿渐而言,这段关系是被倒追的烦恼,他所想的只是如何不失面子地逃离。

唐小姐则是灵性少女、鸿渐的梦中情人。在与唐无疾而终的这段关系里,或许能这样描述鸿渐:两眼闪光、头脑发热、心头似有小鹿乱撞,既巧舌如簧又拙嘴笨腮,()既小心翼翼又躁动不已,既情愿相信又多虑多疑。鸿渐就像一只勤劳蠢萌的春蚕,一心吐丝编织甜蜜斑斓的爱网,最终却一头闷死在茧蛹里。鸿渐充分发挥了雄性动物的想象力——最终分离的哀伤,甚至都是他自行构想的。我愿意把这段感情称作少年之爱,弥漫着荷尔蒙和梦幻的气息,炽热而甚至略带鲁莽。

而孙小姐呢,是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普通大学生。鸿渐对她或许有几分萌动,有几分暧昧,有几分欢喜,却没有当初对唐的炽热浓烈。最后,两人带着几分糊涂地走到一起,倒有些像是基于不讨厌的相互取暖。《围城》仿佛想说,这就是现实的婚姻。至于结局的黯淡,已在情理之中,有一种深沉的真实感。或者说,至少是某种现实可能性的真实感。

我从《围城》里读到了种种爱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方鸿渐的身上,赫然有着自己的许多影子。

如果要给现在的自己下个定义,我想该是少年之爱的中期或晚期:

曾经不够勇敢、或者说仍有顾虑,而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

曾经顺着冲动,笨拙地表明心意,被拒后经历清醒、冷静、可能还有些故作淡定,最后装一把看破红尘的样子进行所谓的"实力分析";

曾经抱着鸡汤的幻想"做更好的自己,等待那个人在拐角处不经意地出现";

常常怀有自疑与不自信,担心自己不够优秀,怀着对平庸的不甘乃至惶恐,警告自己应该时时刻刻保持奋斗和努力。

后来呀,才开始渐渐了解,单身自有单身的好处。两个人的生活或许更暖,但也更挤,需要学会悉心照顾、学会相互包容;而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我可以天马行空、随心随性,多了自由,少了拘束和负担。

才开始渐渐懂得,自己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更要学会自重、自爱和自立,接纳自己的开心与不开心,善待自己的情绪和品性。纵使只有一个人,也可以和自己愉快地相处、精彩地生活,更何况我从来都不止是一个人。

读了《围城》,才开始渐渐认可,爱情与婚姻里没有最好、也没有最完美的人,只有更合适、更能相互理解体贴的人。纵使如此,冲突和矛盾也不可避免,感情的维系需要包容、体谅乃至忍耐。毕竟,哪家孩子没有见过爸妈吵架,可一路小吵大吵,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依然携手同舟、偕老白头。

只是,那些能持续长久地轰轰烈烈、你侬我侬、忘我忘他的爱恋,终究是极少数、几乎不存在的,又或许,只能活在肥皂剧和一些少年少女的青春想象里。《围城》告诉我的,是现实与想象的差距。

我觉得,关于爱情,最终还要归结到"你想要什么生活"的宏大命题。

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可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自己想要的状态。而我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呢?老实说,其实我一直都没太想清。但我仍时常羡慕这样的一些情侣:两个人在一起,依旧忙得很充实,有各自奋斗的方向,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生活里不只有腻歪和虐狗,还有理想和远方。

就让时光再蹉跎蹉跎吧,我希望当下的我能一个人好好地生活,也能预备好迎接或许会又或许不会出现的她,在匆匆的年岁里,始终不丧失爱与被爱的能力。

看来,这篇感想的结尾终究逃不过鸡汤与童话的味道。毕竟我早就交代过,自己还只是少年之爱的中晚期,药不能停。青春的想象属于每一个人,我还想把自己那份继续留着。《围城》教给我的现实,还要等着自己到生活里亲身体验。

感谢每一位看到这里的读者。如果你抱着与我相似的期待,那么,在此献上我最真诚的祝愿:愿你终能遇见心中所属,共品爱情的喜悦。

谨以此文,纪念我二十年来所有的青春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