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范文 > 读后感 > 《教师的勇气》读后感

《教师的勇气》读后感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3W 次

《教师的勇气》读后感

《教师的勇气》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的勇气》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的勇气》读后感1

最近,我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的心灵》一书,本书的作者帕克。帕尔曼在美国一所大学任教,近几年来置身于教师成长、培训方面的研究。书中主要谈到了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对于“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当坚定立足于一种真实的自我意识时,我们就获得了虽然困难但有意义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它在提升和假山我们对于教育、共同体和精神性三者之间关系的洞察力和人事方面,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比我们所理解的自我发展意识应该更好一些,没有对自己客观、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很难把一件事情持久的继续下去。

教师做到一定阶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问“我是谁”,重新认识自我。这是《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的一个观点。我喜欢这本书,在于这个观点特别能打动我。作者帕尔默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它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意味着“我”与教学是一体的。教学不是外在于“我”的工具,不是一个不断消耗、耗散的过程,而是一个丰富自我、滋养自我的心理过程。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亲切款待。在这种亲切款待中,又产生了一个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

帕尔默提倡需要发展教师职业的深层愉悦,这种深层愉悦的根基在于将教学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项工作是我们内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劳也乐此不疲,工作让生活充实快乐,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自身成长的机会。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经常故意漠视心灵发出的声音,结果心灵要么缄口,要么变得粗暴,对待心灵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问询,而是平和、快乐地聆听和絮叨。只有教师能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有可能将心灵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真正的教学才能发生。总之作为教师要保持心灵的完整,让教学成为自己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这是读罢此书后我的收获。

《教师的勇气》读后感2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教师要教育自信,甚至启发教师要专业自信,因为有自信才能发展得更好。自信对于教师成长来说是直观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信是教师成长的基石。”刘老师在《教师要自我否定的勇气》一文中提出的。但同时刘老师也指出:教师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

我们要审视自信背后的成长轨迹,进行必要的自我否定。因为否定适用辩证的思维,冷静的眼光,对事物进行哲学上的判断,在睿智的思考中看清问题,找寻不足,在自我批判中更好的成长。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叫声,很容易出现思想的两极分化,一部分教师虚怀若谷,能够给予未来发展无限大的可能;另外一种教师,可能会恃才自傲,甚至狂妄自大,这样就可能会使自己未来的发展停滞不前。

肯定自己一否定自我难,批判性的否定能让我们对成长有更清楚的认识,对错误和错觉有更理性的认知,让成长之路更加阳光灿烂,否定并不是对成长的否定,而是有选择的对影响制约发展的关键点,进行必要的改变,从以前的不合适走向很贴切,从以前的务虚走向务实。

敢于及时否定自己,是对成长路线的修正,一次次的修正和调整,避免了对成长黑洞的视而不见,让成长之路少了一些磕磕绊绊。

具有自我否定的勇气既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境界,在否定中不断的成长是对自我的挑战,更是对自我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发现问题的一种表现,是一种成长的智慧。因为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一定有不适合自己的方向,我们一定不能自欺欺人,视而不见,要正视、反思存在的一点问题,自己才能成长的更快。

《教师的勇气》读后感3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如同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作者帕尔默先生不灌输深奥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真实教学案例与你产生共鸣。书中一个个案例都跟我们日常教学中高度的相似。分析每一个案例都让自己有更深的体会。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才能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学会在这个世界中生存。

《教学勇气》是一本非常精妙的教育学著作,作者引导我们如同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他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认识。随着阅读的深入,越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情境——仿佛自己置身于一个课堂,而课堂的老师就是帕克·帕尔默,向我娓娓道说着他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心中的困惑与反思。他试图通过他的叙述,让我清楚为什么教学总是令我既兴奋又恐惧。他试图带领着我们,为重新点燃我们教师对人类最困难最重要的教育事业的热情,进行了一次心灵辅导,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直接而深刻的、探索教学本质的精神互动。

我们的认知里,教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所以一开始我们想到是不放弃班内的任何一个学生,就算他学习不好,也总有好的地方,从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后来的失望和退缩,这个过程绝对是痛苦而纠结的。我们常调侃自己: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当然这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追求。教师的爱是博大之爱:当我们感到痛苦和折磨的时候,就需要一种博大之爱来引领和宽慰自己。学生对教师博大之爱最好的回报就是那轻声的问候:“老师好!”

教育不仅是改变自己,也影响着你的学生!!任重道远!

《教师的勇气》读后感4

一直知道有这本著作,想拿来读一读,不曾想真正读的`时候,确实有些难懂,理论性很强,有的地方我不得不跳过,适合反复阅读,仔细品读,进而体会作者的真知灼见。帕克帕尔默的这本书,一方面是作者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的自述和回忆,一方面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受益良多。

序中作者提醒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体验过快乐和痛苦的时日,而且其痛苦时日承受的煎熬仅仅源自其所爱;本书适合这些教师: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心肠变硬,因为他们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学生涯。一下子来了兴趣。因为在平时教学中,有时教室毫无生气,任凭我使出浑身解数,学生还是没有反应,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但是看到孩子们在某一方面取得喜人进步时,亦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本书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前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完整。因为我们教的学生远比生命广泛、复杂,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作为教师,认识自我与认识学生和学科同样重要,并且有益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术。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讲“我”的意识带给学生,印证了我们常说的哪个老师带的学生就像谁,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认识自我,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同时,能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才是好的教学的体现。好老师在生活中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习联合起来,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教学的勇气就在于自己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的结构中。

《教师的勇气》读后感5

“《教学勇气》这本书建立在一个简单的前提之上:良好的教学不在于教学技巧的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源于教师正直、诚实的优秀品质。”怀揣着教师的那份信仰,借助着这次读书的机会,拜读了帕克。帕尔默教授的著作《教学勇气》,不由得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教学工作中,比教师的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在《教学勇气》这书中,帕尔默教授选择从内心世界的角度来解读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他的观点新颖而且独特,并且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教师的尊重,让我愿意去了解他的想法。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因此,在帕尔默教授的观点之上,我对此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要走出恐惧,首要的是要对自己的内心有深刻的认知和校正。从事教育行业二十五年过去了,无论是自己的心态还是时代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作为一名“老教师”,与新时代新技能的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脱节,也是我内心的恐惧。帕尔默在书中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我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首先要敢于接纳真实的自己,敢于接受真实就意味着正视困难。再接着接受内心的指导,向着有益自己的方向出发。

作为教师负有更多的责任,我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丰富自己的知识涵养,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开放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教学勇气》这本书就像陈年酿酒,是越读越香醇。这也是一本具有开创性的书,能带领教育者们,对教学生涯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

《教师的勇气》读后感6

教学生涯,拨开迷雾,认清自己的内心,即使是在冷风中摇曳的一点烛光,也坚信自己的光芒,自己的热和那是给予一拨又一拨学生的关爱与庇护。我相信自己有勇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

帕尔默引导教师们进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帮助我们建立了对教学的共同熟悉。他也号召有关的教育机构在这方面支持教师。教育是带领孩子们进行一次心灵之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用更真实的方式来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存。假如没有这样的鼓励和引导来探索内心世界,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将如何完成它的任务和使命?相信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们热爱教育,同时为教育痛苦。我们不辞辛劳,我们乐意学习,我们希看自己的教学生涯布满成功。但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有时我们甚至想放弃,失往了继续努力的勇气。

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呢?是学科知识的浅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还是对学生的研究不够?反思中,我发现唯独缺少了对自己内心的关注。然而,帕尔默告诉我,核心题目是"熟悉自我",是自我认同和自身完整。他说:"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就不了解我的学生们是谁。…当我还不了解自我时,我也不能够懂得我的学科。"

帕尔默说,要寻找一种与自己本性契合的教学方式。他的话给我指引了一条明确的道路。我们要找回自己,慢慢找回自己,哪怕很艰难。开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于模仿。看到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就想着怎样照搬到我们自己的课堂中来。也许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但假如一直是模仿,就有题目了。我们要自觉地往寻找,学习往寻找。这段寻找的路肯定很漫长,要走很多弯路。但我们必须往。作为老师,我们惟恐告诉学生的不够多,惟恐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足够的信息,惟恐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我们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挤掉,由于我们怕浪费时间不能完成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