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小班教案优选[5篇]

幼儿园小班教案优选[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3W 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小班教案优选[5篇]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鼓励幼儿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并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初步培养幼儿主动交往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自我介绍的方法,培养幼儿主动交往能力。

2、幼儿主动地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

3、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还有哪些场合需要自我介绍,初步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木偶娃娃1个,玩具电话2部。

2、幼儿每人自制名片1张(幼儿自己的照片裁成名版大小,背面写上姓名和年龄)。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木偶娃娃和电话,以“娃娃”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小朋友们好!我叫×××,今年3岁,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请一些新朋友到我家来做客,你们愿意来吗?谁要想来,请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点评:以游戏的形式展开课题,激发幼儿介绍自我的兴趣。]

2、请愿意做客的幼儿来给娃娃打电话,并向娃娃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等。[点评:通过打电话,幼儿能很快掌握自我介绍的方法,为幼儿的主动交往打下基础。]

3、教师组织讨论,提出启发性问题:小朋友你们在什么时候向别人介绍自己呢?(如:妈妈带着去陌生人家中做客、表演节目、打电话、迷路时等)。引导幼儿发散性地思考问题。[点评:开发性问题的提出,让幼儿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开思路,培养了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

4、玩游戏:送名片。鼓励幼儿主动去寻找一位伙伴,通过自我介绍,互送名片的形式去认识新朋友。[点评:幼儿主动交往能力在游戏中得到锻炼。互送名片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也能反映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的方式。]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一种认识朋友的新方法——介绍自己。你们把朋友的名片带回家中介绍给爸爸妈妈。明天,我们到娃娃家做客也可以把自己的名片送给娃娃。[点评:父母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幼儿主动交往。同时,名片背面的名字可给父母提示,帮助幼儿正确地说出同伴姓名。名片每天轮换使用,以激发幼儿持续的交往行为。]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向木偶娃娃大胆地介绍自己并请能力强的幼儿介绍同伴;带幼儿到别的班级去玩,鼓励幼儿大胆地主动交往:“我是××,是×班小朋友,你叫什么?”“我是×××,你能帮我个忙吗?”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交往能力

日常生活渗透:

在角色游戏中继续培养幼儿主动交往的能力;让幼儿到隔壁班老师处请求帮助;参观幼儿园各部门,增加锻炼机会。

家园同步:

家长多带孩子出门与人交往,鼓励孩子大胆、主动地向别人介绍自己。

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

改变了传统单纯的自我介绍方式,在游戏中层层深入地让幼儿愉快地掌握了自我介绍的方法,并让幼儿运用这一方法去进行主动交往,有效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初步培养了幼儿主动交往的能力。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感知、理解儿歌内容。

2、在听听、讲讲、找找中掌握每种动物的叫声及喜爱的食物,鼓励幼儿大胆表述。

3、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1、儿歌的配套图谱。

2、小朋友操作卡(动物与食物)。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老师:"大家好,你们知道它是谁吗?""今天巧虎过生日,请来了许多小动物,听!它们来了!"(敲门声)"猜猜是谁在敲门啊?""我们请它进来吧。"(出示小狗图)"这是谁啊?""小花狗,怎么叫的?"(小花狗,汪汪汪)"它喜欢吃什么?"(幼:吃骨头

出示骨头图)"吃什么,吃骨头。""又有许多小动物来了。"(出示猫、鸡、羊的图片)

二、在情境中引导幼儿大胆讲述

1、欣赏儿歌老师:"老师把它们编了一首好听的儿歌,一起来听一听。"

2、学习完整儿歌老师:"儿歌好不好听啊?你们想不想学啊?""小朋友们,请你们也跟着老师,看着图谱一起把儿歌念一念。"幼儿动手操作及创编儿歌(请小朋友找一找与动物相对应的食物)老师:"还有许多小动物也来做客,就在我们的小椅子下,看看它们是谁?""和旁边的好朋友说说这个小动物喜欢吃什么?"

三、结束部分

老师:"小朋友手中的小动物也想去巧虎家做客,现在带着它们一起出发吧。"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秋天的变化,初步理解秋天明显的特征。

2、学习词语:秋天、凉爽。

活动准备:检查幼儿的鞋子、衣服是否穿整齐。

活动过程:

1、交代参观要求:

两人牵好手,一对跟着一对走。

不要去采摘路边的东西,只可以用眼睛看。

2、带领幼儿到田野里。

引导幼儿认识现在是秋天来了

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学习词语:秋天)

小朋友,秋天到了,你知道周围的景物有些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观察景物)

秋天到了,一些树叶有些什么变化?落下来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的?地上的.草怎样了?哪些水果熟了?天气变得怎样了?秋风吹在身上有什么感觉?秋天到了,人们穿上了什么衣服?(学习词语:凉爽)

3、回教室教师小结

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变得凉爽了,有些树的叶子变黄了,有的树叶一片一片飘落下来。秋天到了,草儿开始枯了。苹果、橘子、梨等水果成熟了,秋风吹在身上凉凉的,人们开始要穿上毛线衣了。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乐于参与"使纸船不被打湿"的探索活动,体验操作的乐趣。

2、初步了解蜡不吸水的特性。

3、能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五大盆水、蜡笔每组一盒、毛巾、报纸、报纸制作的纸船若干。

经验准备:幼儿有在水中玩纸船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纸船、引发思考

1、教师出示纸船,你们想玩吗?想想要怎样玩?

2、请小朋友分组参与开纸船的活动。

二、引导幼儿讨论观察结果,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1、为什么有的纸船打湿了,有的没有打湿呢?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幼儿间展开讨论说说船沉的原因,教师引导观察纸船使用的纸不一样。

3、老师示范对比实验,使幼儿明白蜡是不吸水的。为什么涂了蜡的纸船没打湿,没涂蜡的纸船打湿了呢?让我们来做个实验:

①将水滴在涂蜡和没有涂蜡的纸上进行对比:没有涂蜡的纸吸水快,涂蜡的纸吸水慢。

②有什么方法让没有涂蜡的纸也能变得不吸水呢?老师这里有一个好方法"涂蜡"。教师示范在纸上均匀的涂蜡,然后把水滴在上面观察纸不吸水的现象。

③教师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蜡是不吸水的,所以把蜡涂在船上,就好像给纸船穿上了一件雨衣,可以保护小纸船,船就不会被水打湿了。

4、不吸水的蜡还有什么作用呢?你们回家问问爸爸、妈妈然后告诉我好吗?

三、幼儿动手制作小蜡船

1、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没涂蜡的小纸船,想请你们帮帮忙,用蜡笔给它们涂上漂亮的雨衣,让它们都变成不会被水打湿的小船。

2、小朋友用油画棒给小船涂腊。

四、自由玩蜡船,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的不足或者说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教师请小朋友观察与亲手触摸发现了纸船不湿的秘密,这时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契机,请拿着蜡船的小朋友把船举起来,让周围的小朋友也看一看,摸一摸让他们能够发现不同,这样后面孩子关注实验的热情更高,活动的气氛更好。另外,我也在想活动的第一部分是否可以用两种不同的'纸张,如,一种是普通的纸,一种是蜡光纸,这样视觉上的刺激小朋友就能分别它们的不同,在开船的过程中小朋友就会主动的关注周围小朋友的船,把教师的巡回引导的目的,转换为孩子们自己的需要。

幼儿园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感受故事中蜜蜜乐于分享的快乐。

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说短语“X色的气球像XX”。

活动准备

课件准备:《蜜蜜分气球》故事音频及图片。

材料准备:红、黄、绿、蓝、紫气球各一个。

活动过程

出示材料“气球”,引出活动主题。

老师手上拿着什么东西?(气球)

一共几个气球?分别是什么颜色?

小猫蜜蜜有5个颜色不一样的气球,她会和谁一起玩气球呢?我们一起去故事《兔一一分气球》中寻找答案吧。

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蜜蜜分气球》,引导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并尝试学说短语“X色的气球像XX”。

1、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第一段。

蜜蜜妈妈送给小猫蜜蜜什么礼物?

这些气球分别是什么颜色?

2、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第二段。

小猫蜜蜜将红色的气球送给了谁?红色的气球像什么?(红色的气球像太阳)

蜜蜜将黄色的气球送给了谁?黄色的气球像什么?(黄色的气球像鸭梨)

蜜蜜将绿色的气球送给了谁?绿色的气球像什么?(绿色的气球像西瓜)

蜜蜜将紫色的气球送给了谁?

紫色的气球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蜜蜜又将什么颜色的气球送给了壮壮?蓝色的气球像什么?(蓝色的气球像天空)

3、播放故事音频及图片第三段。

美美老师为什么要把一束吹好的气球送给小猫?

小结:因为小猫蜜蜜把自己的气球分给了小伙伴,美美老师夸蜜蜜是个好孩子。

播放故事视频《蜜蜜分气球》,引导幼儿复习短语“X色的气球像XX”并评价故事中的`蜜蜜。

红色的气球像什么?黄色的气球像什么?

绿色的气球像什么?蓝色的气球像什么?

你喜欢小猫蜜蜜吗?为什么?

如果你有好玩的玩具或食物,你会和谁分享?

小结:我们都喜欢小猫蜜蜜,因为小猫蜜蜜懂得分享,我们也要像小猫蜜蜜学习,乐于分享。

活动延伸

家园共育

请家长在生活中引导幼儿看见不同颜色的物品,鼓励幼儿说“X色的XX像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