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幼儿园教案 >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范文5篇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范文5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8.04K 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范文5篇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在了解自己特征的基础上,学习比较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知道每个人有很多方面的不同,例如长相、性别、身高、声音、愿望等。

2、在操作中有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积极态度。

活动重点:

在观察、操作、游戏中比较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并能够清楚地表达和交流。

活动难点:

能自己或者在老师提示下发现一些隐性的不同特征:例如声音、爱好、优缺点等。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圆镜或钢琴镜、记录单、大白纸、勾线笔、卡通身高贴、印泥、抹布、彩笔、录音机、磁带

2、经验准备:事先进行“我喜欢的……”调查,并做成汇总表。内容可以有“我喜欢的玩具、动物、食品、运动、颜色等”。在幼儿不知情的情况下,录下孩子的对话片段,可以是晨间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或自由活动等日常生活中的对话。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发兴趣。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这里有好多的什么?(镜子)镜子可以用来干什么?

二、照镜子,观察比较自己和他人面部特征的不同。

1、请小朋友每人找一个好朋友,两人一组,照镜子观察并作记录。

师:我们一起来照一照镜子,看看自己的长相,也瞧瞧好朋友的长相,比一比脸型、头发、眼睛、鼻子、嘴巴……把两个人不同的地方在记录单上用笔勾画出来。

2、请两两个幼儿在集体中拿着记录单说一说自己和好朋友不同的地方,并请全体幼儿验证。

3、老师做简单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一个铺垫性质的热身活动,通过幼儿的两两互动,将脸部特征的不同之处用记录单简单地勾画出来,并在集体中做交流。本环节比较的是小范围、比较显见的特征,如脸型、头发、眼睛等。而一些隐性的、不显见的特征将通过本环节的铺垫在下一环节中进行深入发掘。)

三、在老师引导下,再次比较自己和他人其他方面的不同之处。

1、播放偷录的幼儿对话录音,引导幼儿讨论。

师:呵呵,这是谁的声音?你怎么知道是×××和×××?为什么不是×××的?×××的声音是怎么样的?×××的声音又是怎么样的?哦,我们每个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

2、扩展讨论。

师:我们知道每个人的长相是不同的,刚才还知道了每个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那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幼儿小组内交流或两两讨论,老师参与其中,对幼儿观察到并讲述出的一些易忽略的特征或方面,老师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

3、比较、验证。

(1)师:我们来请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上来,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你们刚才说到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如性别、高矮、胖瘦、兴趣、爱好等)

(2)展示“我喜欢的……”调查汇总表,看看自己喜欢的项目和班级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3)游戏:“猜猜他是谁?”。老师讲述班上某一孩子的特征、兴趣、爱好等,请幼儿猜一猜他是谁?提问:为什么你们猜的是×××而不是其他人呢?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重点部分。对一些显见的特征,幼儿观察的比较仔细,但是一些不易察觉的隐性特征,需要老师有策略地引导。在本环节中,老师准备的一些有趣、熟知的材料,如偷偷录制的幼儿对话,事先进行的“我喜欢的……”的调查汇总等,可以让幼儿在有趣有味中不断地达到目标。再加上随机进行的男孩女孩的现场比对以及猜测游戏等,更让幼儿在玩乐中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四、幼儿小组操作活动

1、老师介绍每组操作活动的材料和使用方法,提出操作活动的要求,鼓励幼儿勇于探索,在实际比较中发现较多不一样的地方。

2、幼儿分小组自由操作,比较异同。

第一组:身体印画。用大白纸铺在地上,幼儿用统一的姿势躺在纸上,其他幼儿帮助在他的身体外轮廓画出身体轮廓线,比较每个人的异同。

第二组:量身高,比高矮。幼儿用卡通身高贴来量身高,用笔在身高贴上做记录,比较异同。

第三组:印手印,比不同。幼儿蘸上印泥,在白纸上印下手掌的纹路,比较每个人手掌上纹路的不同和指纹的不同。

第四组:照镜子画像。幼儿照镜子画出自己的脸部特征,和其他孩子比较异同。

第五组:画脚印,找不同。幼儿脱掉自己的鞋子,将脚放在白纸上,用笔画出轮廓,比较异同。

第六组:录音比不同。小组幼儿每人在录音机前说一句话,录下后,听听是谁的声音,分辨声音的不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部分。幼儿在以上几个环节中得到了一定的经验,本环节将通过幼儿的实际操作来进行真正的比较。在操作材料的准备上,六个组的活动有难有易 ,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在本环节中,幼儿将自由分组,自己找寻同伴,在操作中还要寻求同伴的合作和帮助,自主性将得到充分发挥。)

3、老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新的本领,知道了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特别的地方,有优点,也有缺点。大家在一起要互相学习、友好相处,爱自己,也要爱别人,这样才会拥有更多的朋友。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一)尝试交新朋友,学习和新朋友认识、交往的技能。

(二)体验与新朋友共同游戏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环境创设:选择好语言区、建构区、手工区(橡皮泥、画画)、益智区(飞行棋)、科学区、操作区域活动的场景资源利用:与大三班教师约定好互动时间五、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相互交新朋友的愿望。

(1)提问:①你们有自己的朋友吗?谁来说一说?②两个已经认识的朋友叫做老朋友,今天每个小朋友要找一个以前没认识过的新朋友。怎么样才能交到新朋友呢?有哪些好办法?

(2)引导幼儿讨论结交新朋友的办法。

(3)幼儿集中交流,教师:交新朋友的.时候需要,知道对方的名字,向他介绍我们班上好玩的东西,还可以和新朋友玩游戏,和他一起玩自己喜欢的玩具,互相帮助,两个人玩得很开心。

2.交新朋友,提出与新朋友交往的任务,幼儿初步进行交友游戏活动。

(1)引:今天我们要去认识大三班的小朋友,我们班一半的小朋友要去大三班做客,去做客的小朋友要有礼貌,一半的小朋友留在班上当小主人,欢迎并认识大三班的小朋友,要求每人找一个新朋友一起玩,看谁最快交到新朋友。

(2)幼儿两两结伴,参与区域活动游戏,教师观察幼儿的交友情况,鼓励幼儿相互交往,并根据需要随机指导。

(3)认识新朋友后,请小朋友与新朋友再次拥抱,并说"再见,新朋友!",然后带回本班班级。

3. 集中交流初次交友的体会。

引:①你交到新朋友了吗?他(她)叫什么名字?②记不住新朋友的名字怎么办?这里有一个办法,可以问问新朋友的小名,因为小名比较容易记得,你们可以试一试。③你们和新朋友相互认识时说了哪些好听的话,做了些什么?

:认识新朋友时,我们要礼貌地和别人打招呼,主动地做,问问朋友的名字,喜欢做的事,还可以拉拉手、对他微笑表示友好。记不住新朋友的名字,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记住新朋友的小名。

4.提出继续交新朋友,结束活动。

引:今天交新朋友的方法还可以用到以后遇到其他小朋友,上小学后遇到新同学,希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1、让幼儿知道重阳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有其独特的活动和风俗习惯。

2、知道“重阳节”的由来。

3、让幼儿懂得“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要尊敬长辈。

4、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5、让幼儿知道重阳节的日子。

活动准备:

1、VCD光盘“常回家看看”

2、剪辑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中,百岁老人幸福生活的精彩片断。

3、电脑课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课前和幼儿园退休教师刘子平老人(孤寡老人)取得联系,到重阳节这一天把她请来.

5、幼儿人手一份自制礼物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观看VCD光盘“常回家看看”

谈话:

1、刚才你看到的是什么?(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

2、片中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望老人,回家团圆的情景)

3、引出老人节:我们小朋友有自己的节日,老人也有自己的节??日,介绍(农历九月九日)就是老人节。

4、你们知道老人节是怎么来的吗?

二、介绍重阳节的来历:

1、老人节也称重阳节,相传在我国古代有个叫恒景的名士,九月九日那天,全家一起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当时据说这样可以避邪。因此,重阳节登高以后就逐渐形成一种风俗。打那以后,在九九重阳这一天有不少诗人都做诗来纪念。

2、播放

课件: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萸少一人。”让幼儿领略诗中重阳节插的风俗和诗人身处异地的兄弟想念之情。

活动反思:

相信这次重阳节的“敬老”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也让孩子们体验一份爱的情感,感受着爷爷、奶奶们的辛苦,学会感恩和尊敬长辈,从而萌发关心老人的美好情感。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解读画面,感受、理解各种“爱”的表现, 并能大胆连贯地讲述。

2、 在说说、拼拼、议议中,体会心中有爱的美好。

活动准备:

(一)物质准备:

1、公益广告《family》《和谐生活》剪辑影片

2、《爱》课件

3、立体拼图

(二)经验准备:

有一定的环保知识

活动过程

一、看看说说(目的:解读画面,感受爱家人的情感,体会心中有爱的温暖。)

1、欣赏“family”―― 这录像里有些谁?

2、认识“family”―― 哪个字母是爸爸,哪个是妈妈,哪个是孩子?

3、猜猜“family”――“family”可能是什么意思?

4、家是我们心里最重要的地方,说说家里谁让你最温暖?你让家人温暖吗?

小结:家人的爱让我们时刻温暖

(设计思考――通过直观的欣赏公益广告,尝试从自己对家人的爱出发,激发幼儿的回忆,说说熟悉的爱。)

二、猜猜讲讲(目的:猜测画面,感受爱他人的情感,体会心中有爱的快乐。)

1、出示图片,猜猜我们身边发生的温暖故事。

出示六幅图片线索,猜测故事

出示两幅图片线索,猜测故事

(设计思考――让幼儿尝试寻找图片间的内在联系,在挑战幼儿思维的同时,也渗透了爱他人的情感)

2、 欣赏视频《和谐生活》(设计思考――采用和第一环节不同的策略,以视频进行验证)

3、 两个故事中有个共同的地方你们能发现吗?

4、 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你有过这样的快乐吗?

小结:身边的爱让我们彼此快乐。

三、拼拼议议(目的:拼图组合,感受爱地球的重要,体会心中有爱的美好。)

1、如果没有爱我们会怎样的呢?

2、小组拼图,尝试推测图片寓意。

3、四组合一,感受大爱。

(设计思考――在推进中,发现大爱是从每一个小爱开始的,地球的每个角落都需要爱)

总结:小爱让生活美丽,大爱让生命美好!关键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相信你们能让明天更美丽。

活动反思

一、 内容选择源于幼儿兴趣所在

活动来自我们大班的主题《我们的城市》。在其中《广告》这个活动后,我们发现孩子们非常喜欢广告,常常在自由活动时听见孩子在模仿广告里的语言或动作, “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在孩子单纯的模仿广告语时,我静静的思考,广告除了能给孩子欢乐外,让他们消费意外,还给孩子带来了什么?于是我开始留意起广告来。有许多 “公益广告” 深深感动了我。如何将这一类能触动我们心灵的公益广告带给孩子,成了我设计这次活动的初衷。今天为什么选择央视的“family” 和东方卫视的《和谐社会》呢?第一个是他用了生动形象的字母动画讲述了一个家庭成长的故事,故事很短,但爱却很深。而另一个广告中讲述了人与人之间助人为乐,相亲相爱,社会是一家的故事。这两个广告所表达的离我们生活很近,孩子们很容易理解。其实教育资源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用心,每个资源都能变成教育的契机。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教学活动设计。

二、 价值体现源于孩子发展目标

《3-6岁幼儿学习发展指南》中指出:给孩子们一个积极的自我。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倾注了家人、老师、同伴以及社会大家庭许多人的爱,他们习惯了获取爱,而吝啬于说出爱、付出爱。本活动以“爱”为支点,选择生活中常见的爱心行为,让孩子感受爱是双向的,体会从爱家人――爱他人――爱地球的小爱到大爱的递进。引导感受爱、理解爱、表达爱。让孩子从小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爱的人。整个活动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奠定健全的幼儿人格更是举足轻重。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小学的环境设施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

2。在交流与比较中感受小学与幼儿园的差异。

3。激发幼儿当一名小学生的愿望。

活动准备:幼儿前期参观过小学、反应与小学生活的照片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说说小学是什么样子的。

1。 幼儿交流讨论,说说小学校舍与幼儿园校舍有哪些不一样。

“上次我们去小学参观了,谁来说一说,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

2。说一说,小学的教室和幼儿园的教室有什么不一样。

“小学的厕所在教室里吗?”

“我们幼儿园老师有办公室吗?”

3。引导幼儿说说,小学教室和幼儿园教室还有那些不一样。

二、看图片,再次回忆小学环境和幼儿园环境的不同。

1。讨论交流,小学上课和幼儿园上课有哪些不一样。

“小学的桌椅和我们幼儿园摆放的一样吗?”

“小学每个教室都有两块黑板,分别是干什么的呢?”

2。观看小学一年级的课表,了解小学课程。

“小学的课程和我们一样吗?”“都有哪些课程呢?”

根据幼儿的疑问左适当回答。

3。学一学小学上课时师生的礼貌用语。

三、解答幼儿疑问,说说愿望。

1。大家的疑问。

“上小学后,我们的座位怎么办?”

“为什么上课要先举手再发言?”

“什么是作业?什么时候做作业?”

“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地方呢?”

2。幼儿的愿望。

“就快要上小学了,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选择有利于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内容,如“要毕业了”、“做个小学生”、“学校什么样”、“小学生的生活”等,让幼儿感受自己长大了,越来越能干了,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了;知道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小学生要会自己管理自己、照顾自己,要遵守纪律,用心学习等等,为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打好基础。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以幼儿参观小学掀开活动的帷幕,到对小学的好奇、想要上小学,都体现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情感发展。我组织孩子参观了小学,观摩了小学的环境、操场、音乐室等场景,消除了幼儿对小学的陌生感。通过对小学生活、学习、交往的了解,逐渐萌发了孩子们“我想上小学”的兴奋心理。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孩子的兴趣与需求是教学活动的生长点。作为教师,我们要满足孩子的兴趣与需求。教学活动是孩子积累经验,学习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愿望想法给予积极回应,并将活动的目标与孩子的需求相结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丰富孩子的经验,使活动深入开展。相信孩子,将孩子作为主体,老师要真正成为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倾听者、提问者、合作者,并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