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幼儿园教案 > 【必备】幼儿园优秀教案模板锦集8篇

【必备】幼儿园优秀教案模板锦集8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48W 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优秀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幼儿园优秀教案模板锦集8篇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对应画面的钓鱼的数量转换成数字。

2.练习多少关系的比较以及10以内的减法列式计算。

活动准备

图画纸、回纹针、磁铁、竹筷子、蜡笔、毛线、大盆。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教师:小朋友,你们有没有看过钓鱼?

今天我们要自己来做一些鱼,进行钓鱼比赛好吗?

2.教师示范制作钓鱼道具

(1)用图画纸画鱼,并用剪刀剪下来,再用回形针夹在鱼的嘴巴上,一只鱼就完成了。

鼓励幼儿制作不同种类的鱼。

(2)利用竹筷子、毛线、磁铁制作钓竿:

将毛线的一端绑上竹筷子,另一端绑磁铁。也可用胶带固定,不要缠太厚的胶带即可。

二、游戏活动

1.将幼儿制作的鱼,全部放在一个在盆里面,让幼儿可以尽情地钓鱼。

2.教师限定时间,时间到后,请幼儿收竿,记录钓到的鱼。

三、数学活动

1.教师随意举两个人为例,

提问:这两个人谁钓得多?谁钓得少?多多少?少多少?

并问幼儿怎么判断多多少?少多少?

2.引导幼儿以算式表达数学概念,教师用数字卡、减法卡、等于卡,进行示范。

3.在磁板上,以图卡排出表达式,并用口语表达。

例如:强强钓了五条鱼,珊珊钓了两条鱼,谁钓的比较多?多多少?

幼儿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找出答案,

教师表达数学式,强强比珊珊多钓了三只鱼,五减二等于三:5-2=3

4.让幼儿运用上述方式,任选两位同伴钓鱼的数量做比较。

四、请幼儿将自己练习的成果与同伴分享。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塑料袋很难溶解,会造成“白色污染”,感知其危害性。

2、通过制作环保袋,发展幼儿动手能力。

3、通过活动懂得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意义,萌发保护环境意识。

  二、活动准备:

1、场地:华盖山

2、幼儿自制塑料袋衣、裤,等装饰品;

3、实验用品:烧杯、塑料袋、水、醋、打火机;课前把塑料袋埋好在华盖山上。

4、录音机、欢快的歌曲

5、废旧品、剪刀、碎布、胶布等等

  三、活动过程:

  (一)走秀入场(身着自制塑料袋衣、裤,等装饰品)

1、幼儿走秀后入座。

2、师提问:你们身上的多了一样什么东西?

3、讨论塑料袋的好、坏。

4、家里人是如何处理塑料袋的?

  (二)塑料袋的危害性(查看实验结果)

1、查看实验结果,证明塑料袋的危害性:

A、用水浸泡B、用醋浸泡C、用火去烧D、用土去埋

2、和孩子一起总结实验结果

3、师提问:这样很难烂掉、溶解掉的塑料袋,你们在那里还见过呢?(幼儿发散性回答)

4、总结:散落的塑料袋会造成“视觉污染”,危害我们的城市,还有废旧的塑料袋进入环境后,由于它很难溶解在土壤里,就会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导致农作物死亡。

  (三)制作环保袋

1、我们知道了塑料袋对我们的环境污染很大,那我们一起来制作环保袋来代替塑料袋吧!

2、幼儿制作环保袋。

3、把环保袋送给路人!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幼儿认识图形是从最基本的平面图形中的圆形开始的。小班的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对圆形的初步认知经验,圆形的物体是他们生活中常见的、熟悉的。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这种认知带有随意性、表面性和不完整性。本活动意在让幼儿通过找一找、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系列感知操作,初步建立图形与物体之间的认知联系,形成对圆形更准确的知觉,促进其空间概念的形成。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借助“圆形宝宝”这一生动可爱的动画形象,引导幼儿开展多种游戏化的探究活动,同时自然融入对圆形大小、颜色的区分及数量的认知,促使幼儿在自身现有水平上获得多方面的发展,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大胆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

2.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圆形的特征,能按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并拼摆出简单的物象。

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圆形的特征,能按大小、颜色等进行分类。

难点――用大小不同的圆形组合、拼摆出简单的物象。

活动准备

1.幼儿每人一套圆形卡片(大小、颜色不同,共5张)。

2.课件“有趣的圆形宝宝”(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圆形宝宝自我介绍,第二部分是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圆形物品)。

3.故事《小兔找太阳》的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以“圆形宝宝来做客”引出课题,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圆形的基本特征。

操作多媒体课件,圆形宝宝出场。圆形宝宝:“小朋友你们好,你们看看我是谁?对,我是圆形宝宝。你们喜欢我吗?小朋友,我还有好多小伙伴呢,你们能帮我找一找吗?”

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周围生活中带有圆形的物体。幼儿讲述时,教师引导幼儿找出活动室里哪些物品是圆形的,自己身上的衣物哪些东西是圆形的。

二、展开

1.看一看,说一说,拿一拿。

(1)看一看,说一说,区分圆形的大小、颜色。

圆形宝宝:“小朋友,我还有许多小伙伴呢,今天,我把它们也请来了,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好吗?”

教师:“圆形宝宝给大家带来的小伙伴,藏在桌子上的.纸袋里,现在小朋友把它们请出来吧。”在玩的时候,引导幼儿发现这些圆形宝宝有些什么不同。

(2)游戏“快快拿”。

教师:“我们来做个‘快快拿’的游戏,请小朋友按照老师的要求拿出卡片。”

教师分别请幼儿拿出红色的大圆、黄色的小圆、红色的小圆、蓝色的圆、最大的圆、最小的圆等。幼儿拿出后请其点数并说出圆形的总数。

2.欣赏课件“有趣的圆形宝宝”,进一步丰富幼儿对圆形的认知。

圆形宝宝:“小朋友,你们玩得开心吗?告诉你们个秘密,我还会变魔术呢,下面就来看我表演吧!”画面上的圆形变成生活中的各种物品。观看完后引导幼儿讨论:圆形宝宝变成了什么,想想圆形宝宝还能变成什么。

3.游戏“拼拼摆摆”,引导幼儿用大小、颜色不同的圆形进行组合、拼摆,并说出自己变出的物品叫什么。

三、结束

请幼儿欣赏故事《小兔种太阳》,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圆形特征及色彩的认知。

圆形宝宝:“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请大家欣赏。”

提问:小兔为什么把气球、红萝卜和灯笼当成了太阳?

活动延伸

制作“有趣的圆形宝宝”粘贴画。引导幼儿把拼摆好的画面做成粘贴画,并进行添画。

附:故事

小兔找太阳

有一只可爱的小兔子,听说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便要去找太阳。

他来到屋子里,指着两盏红红的、圆圆的灯笼问妈妈:“妈妈,这是太阳吗?”妈妈说:“不,这是两盏红灯笼,太阳在屋外呢!”

小兔子来到菜园里,看见三个红红的、圆圆的萝卜问:“妈妈,这是太阳吗?”妈妈说:“不,这是三个红萝卜,太阳在天上呢!”

小兔子抬起头,看见天上飘着红红的、圆圆的大气球,问:“妈妈,这是太阳吗?”妈妈说:“不,这是红气球……”

“真急人,太阳到底在哪儿呀?”

妈妈说:“瞧,太阳只有一个,还会发光呢!”小兔子顺着妈妈手指的方向,仰起了头,大声叫:“妈妈,我找到了,太阳是红红的、圆圆的、亮亮的,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并学习在图表中表达。

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活动准备:

教具:动物实物图一张,统计表1张,动物头像10个,彩笔、数字印章若干。

活动过程:

集体活动。

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小朋友,看一看这幅图上有什么?”“有哪些小动物?每种小动物有几只?”(请个别幼儿回答,集体验证)认识图表,学习记录。

A:“请小朋友看看这张纸上有什么?(横竖线格子)”“那它叫什么名字呢?”(图表)“你能不能想一个办法用这张图表来记录那幅图上每种动物的数量?”

B:“这张动物图表如何进行记录呢?”帮助幼儿在图表相应的位置记录。如:“图上的猫有几只?”“应该在图表什么位置上记录?”

小组活动。

第一组:记录动物数量。

“先看看图上有哪些动物,每种动物有几只,然后将每种动物的数量记录在图表上。”

第二组:添、去点子。

“这一组的游戏是我们中班玩过的,谁能说说怎么玩?”

第三组:依样贴图“把材料纸上贴的图形从前到后读一读,想想接下去应该贴什么?找出图形排一排贴上去,再由前往后地读一遍。”

活动。

教后感:幼儿先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果,然后再进行活动,这样的形式较好,幼儿很容易掌握。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5

活动由来: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落水的蚂蚁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蚂蚁会自救。

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此次探索活动源于幼儿一次意外现象的发现,产生了“蚂蚁会不会游泳”的疑问。由于问题是幼儿在活中发现的,所以幼儿探索时兴趣浓厚。老师能适时引导,通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使幼儿从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依据猜想到根据客观依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发现蚂蚁不能在水中待长时间,他们也是有爱心的,立刻便把蚂蚁放生了。这不是一次爱心教育的契机吗?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综合评析: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不同动物的叫声,并乐意模仿。

2、通过游戏,学习使用短句:“你好xxx,换一换叫声,好吗?”

3、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动物图片,动物角色头饰。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鸡图片,引出故事主题。

师:“小朋友你们看,谁来了?(小鸡图片)小鸡是怎么叫的?(叽叽)

师:“今天老师就要讲一个关于小鸡的故事,小鸡要出去玩了,它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要出去玩啦!”小鸡会去哪里玩?遇到了谁?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

二、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幼儿欣赏故事。

1、教师分段讲述故事至小青蛙。

提问:它碰见了谁?(小青蛙)小青蛙是怎么叫的呀?(呱呱)小鸡对小青蛙说了什么?(你好,小青蛙,换一换叫声好吗?)请小朋友都来说说看。(幼儿齐声:你好,小青蛙,换一换叫声好吗?)

交换了叫声后小鸡是怎么叫的?(教师和幼儿模仿交换后小鸡的叫声:呱呱)小鸡呱呱地上路了。

2、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到小狗。

小鸡又碰到了谁?小狗是怎么叫的呀?小鸡想与小狗交换声音它是怎么对小狗说的?(你好,小狗,换一换叫声好吗?)请小朋友学一学,交换了叫声小鸡是怎么叫的?(教师和幼儿模仿交换后小鸡的叫声:汪汪)小鸡汪汪地上路了。

3、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到大猫。

师:“这次小鸡遇到了谁呀?大猫是怎么叫的?(喵喵)

小鸡决定和大猫换一换叫声,小鸡怎么对大猫说?(你好,大猫,换一换叫声好吗?)那么小鸡现在是什么声音呢?(喵喵)

4、教师分段讲述故事到结束。

故事的名字叫《换一换》故事里的小鸡和小动物交换了什么?(叫声)

三、教师结合图片完整讲述故事,巩固幼儿对故事内容及句型的掌握。

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这个《换一换》的故事吧!(边演示图片边讲述)引导幼儿运用句式“你好xxx,换一换叫声,好吗?”

四、幼儿表演。

1、幼儿扮演小鸡与教师扮演的动物交换叫声。

现在你们都变成小鸡了,来和我变成的小动物换一换叫声,要看仔细我变的是哪种小动物,不要叫错哦!(如:教师做青蛙动作,幼儿说:“你好,小青蛙换一换叫声好吗”?幼儿:呱呱,教师:叽叽)

2、请个别幼儿扮演动物角色,模仿角色对话及叫声。

五、经验迁移。

总结:今天的故事里,小鸡和好朋友们交换了叫声。

我们小朋友之间也可以交换很多东西,比如好吃的零食,好看的图书,这就是分享,是很快乐的事情。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了故事《换一换》,回家的时候请你们也分享给爸爸妈妈好吗?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体育活动室内有一根拔河用的绳子,这是当年为亲子运动会购置的。孩子们对这根又粗又长的绳子很好奇,经常上前拉拉、摸摸。后来,我们将绳子放到操场上,孩子们开心极了,围着绳子跳来跳去,创造了许多不同的玩法。根据中班幼儿活泼好动、乐意接受挑战的特点,我们创设情境,利用绳子设计了体育活动“过河”,让幼儿在运动和游戏中愉悦身心,锻炼体能。

  目标:

1.学习立定跳远和助跑跨跳的动作技能。

2.提高爬、跑、跳的能力,锻炼体能,发展肢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在难度逐步提高的游戏中,主动参与,大胆尝试,挑战自我。

  准备:

1.大绳一根,鳄鱼胸饰一个,平衡步道、沙包若干,筐一只。

2.活动前布置好场地。

  过程:

  一、小蝌蚪变变变

1.我们一起把绳子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圆的池塘,来做“小蝌蚪变变变”的游戏吧。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这一热身运动的动作,幼儿观察并跟随教师模仿练习。动作如下:(1)身体趴在地上,双手合放在背上,利用上身的扭动移动身体;(2)蝌蚪长出两条后腿:身体趴在地上,用两条腿连续蹬地并扭动身体前进;(3)蝌蚪长出两条前腿:四肢匍匐爬行;(4)变成青蛙起跳:模仿青蛙跳跃的动作,做全身运动。

  二、青蛙跳田埂

1.现在小蝌蚪变成了青蛙。你们知道青蛙有什么本领吗?青蛙不仅会唱歌,还会蹦蹦跳。大家一起来学学青蛙跳田埂。

2.教师用平衡步道作田埂(一块一块间隔、两块两块间隔等,如下图所示),设置活动路线,通过不断增加高度和宽度来提高活动难度。幼儿可选择不同难度的场地进行练习。教师指导要点如下:

(1)要求幼儿从同一方向进行跳跃活动。起跳时,用力蹬地,向前上摆臂;落地时,屈腿全蹲,保持平衡。

(2)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变化难度,也可根据情况运用自己的肢体动作给幼儿增加难度。注意观察个别能力较弱幼儿的活动情况,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帮助。

(3)用塑料圈在活动场地边做小池塘,请小青蛙自主掌控休息时间。(通过本环节,全体幼儿熟练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方法,大部分幼儿能够进行助跑跨跳的动作练习,部分幼儿能够利用助跑跨跳的方式跳过较远的距离。)

3.幼儿自由活动,教师巡回观察,通过增加难度和语言指导(如“看看别人是怎么跳的”“怎样跳才正确”“现在步道变宽了,你怎样跳过去”等),使幼儿的跳跃动作自然地由立定跳远转变为助跑跨跳。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量,适时集中请个别幼儿展示动作,并讲解动作要领和安全保护知识,在重点部分示范动作并带领幼儿集体练习。

  三、青蛙过小河

1.青蛙越长越大,本领也越来越大。对面田里有许多害虫,现在青蛙要跳过这条小河去捕捉害虫。这条河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你们看看能从哪里跳过去。如果游来了鳄鱼,你敢不敢从鳄鱼身上跳过去?

2.教师将绳子在地上对折围成一条宽窄不等的小河,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活动能力跳过小河,巩固前面游戏中掌握的动作方法,并利用所学动作完成一定的目标,进一步锻炼体能。

第一次活动:幼儿自由跳过小河,教师引导幼儿看看自己能跳过多宽的河面,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要求注意安全,避免冲撞。

第二次活动:教师通过增设下雨、河面变宽等情景,提高跳小河的难度。幼儿分散活动,教师巡回观察,注意指导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大胆尝试。

第三次活动:教师胸前贴上鳄鱼图片做鳄鱼,双膝微屈仰卧河中,幼儿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再从鳄鱼身上跳回来,将害虫放到指定的筐里。

3.幼儿依次游戏,教师根据幼儿的能力,通过改变自己膝盖的高度来调节幼儿跳跃的难度。

  四、青蛙回池塘

1. 今天所有的青蛙都很能干,学会了立定跳远和助跑跨跳,跳田埂,过小河,捉害虫,掌握了很多本领。大家累了吧,我们再把绳子围成池塘,休息休息吧。

2.小青蛙在音乐伴奏下在池塘里游一游,用绳子模拟水波晃动,并相互拍腿放松,休息嬉戏。

3.简单点评活动情况,表扬幼儿的勇敢。

4.师幼收拾场地,结束活动。

幼儿园优秀教案 篇8

目的:

1.运用颜色和图案间隔排列的方法对称装饰鳞片。

2.体验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快乐。

准备:

1.在画纸上画一条没有鱼鳞的大鱼,幼儿人手一张半圆形纸。

2.鱼鳞范画三张,纸制小鱼(作教具)三条。

过程:

1.情景导入

小鱼的生日到了,美人鱼问小鱼需要什么礼物。黄色小鱼看到美人鱼身上闪闪发亮的鱼鳞,就说:“要是我身上也有像你一样美丽的鱼鳞,那该多好呀!”美人鱼就取下一片鱼鳞送给它。

2.欣赏讨论

①讨论:鱼鳞上的颜色是怎么排列的?

②桔黄色小鱼也想要,美人鱼也送给它一片。这片鱼鳞和刚才的那片有什么不同?除了颜色不同,还有什么不同?(排列方法不同。)

③粉红色鱼也想要美人鱼送给它一片。这片鱼鳞的颜色是怎么排列的?图案的排列又有什么规律?

3.鼓励独创

①美人鱼把身上的鱼鳞全送给了小鱼,小鱼们就商量着要帮助美人鱼穿上新装。

②及时发现幼儿富有创意的间隔方法,启发幼儿尝试多种排列方法。

③展示作品,请幼儿将自己装饰的鱼鳞粘贴在大鱼上。

 评析:

在传统的装饰画教材中,最常见的是装饰窗帘、桌布、服装之类的题材,这些内容往往缺乏情趣,难以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致使幼儿对装饰画毫无兴趣。而这一活动因其有趣的情节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积极性。

首先,活动一开始,教师就创设了优美动人的故事情境,符合幼儿爱想像的心理特点。接着,教师在组织幼儿观察、讨论范例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故事情节引导幼儿观察颜色和图案间隔排列的变化,使幼儿自始至终处于美丽动人的故事情景之中,并把帮助美人鱼穿上新衣这一美好的愿望自觉地、持久地倾注于创作之中。最后,当幼儿将作品全部组合起来,使美人鱼穿上五彩夺目的新装时,幼儿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体验到了助人为乐的美好情感,顺利实现了教育目标。

 幼儿园中班美术教案:美人鱼穿新衣

 一、活动目标:

1、运用线条和颜色的有序间隔排列的方法装饰鳞片。

2、体验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幼儿每组一箩筐(内放人手一张半圆形纸、三个固体胶);每人一盒蜡笔。

2、在画纸上画一条没有鱼鳞的大鱼,鱼鳞范画三张,纸制小鱼三条。

 三、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新年快要到了,小朋友你们喜欢过年吗?过年的时候小朋友们还能收到自己喜欢的礼物呢!鱼宝宝们也盼望着新年的到来,希望能够收到自己喜欢的礼物。一天,一只美丽的美人鱼来到它们身边,问鱼宝宝需要什么礼物,小鱼们看到美人鱼身上闪闪发亮的鱼鳞,说;“要是我们身上也有像你一样美丽的鱼鳞,那该多好呀!”于是,美人鱼就取下身上的鱼鳞一片片送给它们。

(二)欣赏讨论

1、黄色鱼宝宝来了,美人鱼摘一片鱼鳞送给它。

讨论:鱼鳞上有什么颜色?颜色是怎样排列的?

2、橘黄色宝宝也想要,美人鱼也送给它一片。鱼鳞上有什么颜色?

讨论:这片鱼鳞和刚才的那片有什么不同?(颜色不同、排列形式不同、线条不同)

3、粉红色鱼也想要,美人鱼送给它一片。这片鱼鳞的颜色是怎样排列的?上面有怎样的线条?

(三)鼓励独创

1、美人鱼把身上的鱼鳞全送给了小鱼,小鱼们就商量着要帮助美人鱼穿上新装,做为送给美人鱼的新年礼物,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助它们好吗?

2、幼儿作业,老师鼓励幼儿大胆想像,尝试用不同的线条和颜色有序排列装饰鱼鳞,注意个别引导。

3、展示作品:

幼儿将装饰的鱼鳞粘贴在鱼美人身上,相互介绍自己是怎样设计鱼鳞的,幼儿相互欣赏,体验助人为了的情感。

他人中获得自我满足,获得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