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苏教版四下《最佳路径》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下《最佳路径》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4W 次

 【苏教版四下《最佳路径》教学反思篇一】

苏教版四下《最佳路径》教学反思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讲述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从法国老太太卖葡萄的做法中受到启发,设计了迪斯尼乐园的最佳路径的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道理浅显明白,孩子们学得兴致盎然,正当我为今天的教学效果感到满意,以为可以结束教学的时候,有个孩子提出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老师,我觉得那位老太太这样卖葡萄也有不好的地方。要是有人不投入5法郎就摘走一篮葡萄怎么办?”她的质疑立即引来一片附和:“要是有人不但不交钱,还把葡萄带出去卖,那她不是亏了吗?”“还有的人不买葡萄,就在葡萄园里吃个够。碰到酸的、不好吃的就乱丢,那怎么办?”……

学习这个自然段时,我原来设计的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人们在无人看管的葡萄园里自由自在地采摘葡萄,尽情享受自己动手、体验收获的乐趣。没想到孩子们并没有在我设计的“乌托邦”里逗留太久,就马上回到现实中来了。

听了孩子们的发问,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我们的国民素质太低了,孩子们一定是平时见多了那些不诚实的行为,所以很自然地将他们对人们诚信行为的怀疑态度与文本中的情感认知联系起来,这就产生了差距。

面对孩子的质疑,我该如何说服他们?怎样才能让他们明白诚信是做人的最基本原则呢?情急之下,我想到了超市这一自选商场的经销方式。于是就以超市为例,启发孩子:“在我们的身边,超市也是这样一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地方,那么当你们在超市购物的时候,会不会把超市里的商品偷偷装进你的口袋带回家呢?”孩子说:“不会,因为有摄像头,还有人看着。”“那要是没有摄像头,周围也没有人看见呢?”有的同学说“不会”,有的同学笑笑说“有可能会”。我说:“是啊,人的道德水平有高低之分,有的人不管有没有人看见,他都会做一个诚实的人,这样的人就值得我们信任;有的人只要没有人看见,就会做一些违反道德标准的事,这样的人就不可信任。那么葡萄园里的顾客是不是值得信任的人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来说明。”孩子们从文中找出了“她的葡萄最先卖完”来说明那些顾客是值得信任的人,所以葡萄才能卖完。

唉,这个“疑”解得挺费劲,上完之后总觉得自己导得太多了,几乎要取代了孩子的思维了,却还是找不出理想的解决办法来,心里感到很郁闷。

无独有偶,在听同年段邓老师的课时,一个孩子也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老师,要是有人不付钱就摘一篮葡萄上路怎么办?”这个时候,邓老师的处理就比我智慧得多了。她首先肯定孩子的想法,说:“是呀,起初老太太也有这样的担心,可是事实证明她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她的葡萄总是最先卖完。这也告诉我们,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就包含着对人信任,给人尊重。而那些顾客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是值得信任的人。”我在心里暗暗佩服,邓老师因学利导,在解答学生的疑问中自然地揭示了“给人自由、任其选择就包含着对人信任,给人尊重”这个道理,实在是妙呀!

我不禁由此想到:因为邓老师对教材的钻研比我深入,课备得比我充分,所以教得比我到位,学生在这节课中的收获也比我的学生大。那么,这之间的差距就是我欠孩子们的了。——真的应该好好备课,精心预设,这样面对孩子的质疑,才能游刃有余。

【苏教版四下《最佳路径》教学反思篇二】

《最佳路经》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第6课,是一篇内容生动,意蕴深远的课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迪斯尼乐园设计路径的故事,着重记叙了他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原主“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卖葡萄的方法上受到启发,产生了“撒下草种,提前开放”的路径设计策略,最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的过程。告诉我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本身就是一种最佳选择。

教学过程我努力做到“四有”,即“目中有人”,时刻关注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心中有本”,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层进与落实;“课中有情”,关注学生情感的熏陶和人格的养成;“学中有趣”,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思辨能力的提高。

 一、语言感召,唤起情感体验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以优美的文字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以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撩拨学生情感之弦,切实唤起他们情感体验的冲动,在“以情会文”的过程中,使体验更加逼近课文的思想感情。在《最佳路径》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我或绘声绘色地描摹场景,或生动传神地再现情境,或情真意切地传递情思,或声情并茂地渲染气氛,令学生如临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节之中。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使其心灵产生感应,加深了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二、角色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教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亲身体验,就不会有心灵的震撼,也不会在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个性也很鲜明。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让学生亲身经历文中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无疑能使学生对文本感到真实、亲切,从而强化感受,进而引发共鸣,并且在共鸣中动情。

教学中,我以“如果你格罗培斯的秘书,你会怎样向工人解释电报内容……”、“如果你是评委,你为什么把最佳设计奖颁给格罗培斯……”、“如果你是格罗培斯,你想对后辈说……”等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使教材描写的客观世界成为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学生的“我情我景”。这样一来,学生就融“我”入境,于“身临其境”之中进行推测、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变化的轨迹,在角色参与、角色转换中不但丰富了想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增进了情感体验,升华了思想认识,学生所体验到的远远超出了课本上局限的内容。不仅如此,这样的问题设计开放性极强,便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情感,从而驱动了他们一颗颗灵动的心,激发了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学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体验中也得到了浸润、感染和丰富。

角色决定着人的思维、情感和语言,让学生担当特定的而又是与教材相关的角色,会极大满足学生主体的生命需要,他们会以“主体”的身份去触摸课文精彩的内蕴,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体验,去表白,往日“被动接纳”的角色会变成“主动参与”的角色。教学时,教师要努力发挥这种“有我之境”产生的巨大而无形的导引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以往积累的生活、情感、知识等因素,以他们自己独特的感情和经验模式介入和参与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去,让他们充分经历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移情体验的过程,不断释放自我潜能,不断蓄积情感,使他们的体验真实而多元且不断深入,进而实现各对话主体在互动交往中的超越与创新。

三、有效的默读,是激发思维的火花

学会默读,进行有效的默读是我们四年级向高级过渡的一个要求。因此我在本课内充分注意了这一点,让学生围绕中心话题默读、圈注,课堂上静悄悄地持续了四五分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自学能力,如在学生自由默读第二大段时,让学生圈画出许多葡萄园主是如何卖葡萄的?“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呢?他们各自卖葡萄的结果怎样?再通过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结果的对比,思考如果自己作为一位买主会如何选择?思考老太太的办法好在哪里?为理解下文中格罗培斯的设计方案打下基础。

 四、注重前后知识的运用

我校一直在对学生积累、掌握、运用成语进行研究,加上我们是首届国标版教材,其中对成语的积累非常重视。四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部分成语,已经到了应该充分引导其运用的阶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力地做着,希望学生能学以致用,这样不仅记牢了成语,学会了运用,使语言简练有说服力,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在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格罗培斯认真工作时,让学生用所积累的成语进行概括,用成语归纳老太太和其他人卖葡萄的不同结果,不仅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学会了正确使用成语,而且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思考碰撞中培养运用成语的能力。

另本节课整体感不太强,如果在课始直接以:上节课同学们给课文的段落加了小标题是遇到难题—深受启发—完成设计—获得最佳,那格罗培斯到底遇到了什么难题?这样处理的话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