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教案 > 《纪昌学射》两案设计与反思

《纪昌学射》两案设计与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81W 次

早就听说过痴迷阅读教学的同道、前辈们喜欢磨课,我喜欢上磨课也就是这两三年的事。因为入“磨”较晚,自然“磨”道不高。但每每从对一节课的反复琢磨,直至最后消磨到衣带渐宽方才打磨出令自己满意的教学方案时,伴随着那思维之痛,一种强烈快乐之感会油然而生。

《纪昌学射》两案设计与反思

在准备教例研究课时,一见《纪昌学射》就非常喜欢。此文改编自春秋战国时的《列子 汤问》,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介绍了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通过坚持不懈地苦练基本功取得成功。作为寓言,它留给读者的体验是多元的:成事贵在坚持、扎实的基本功是取得成就的前提、虚心、刻苦方能成功、踏踏实实才能精益求精……这是一篇很适合进行感悟式阅读教学的范例。

我的磨课从“读”入手:读典籍,通读《列子 汤问》,特别是与文章相关的文言文;读传说,翻阅描述纪昌、飞卫传奇射术的民间故事;读课文,揣摩、消化语言文字中蕴含的各种信息、元素。与此同时,孩子们也通过多读,达到了熟悉故事内容,并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感知水平。“读”是磨课的必经之路,努力认真地行于此路,会让你收获丰厚。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我已对故事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将课文中各处语言文字训练点和多元感悟点根植于胸,并且产生了和孩子们共同学习、参悟、分享的冲动,第一案应运而生了:

第一案教学流程

一、板书揭题

1.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生字“昌”的写法,同时请学生评价教师的板书。

(说明:练字是我日常磨课的重要方式之一。此环节请孩子针对教师板书进行评价,教师顺势鼓励孩子平时注意练习。其目的有二:一来习字为语文基本功,有必要时常点醒孩子注意,二来这个“练”字也和文章中心关联,使得这一环节本身也成为一种教学资源。)

二、初读后畅谈感受,鼓励质疑

1.学生在预习基础上自由读文后畅谈初读感受。

2.学生提出初读后产生的疑问,教师随机指导学生互助解疑。

3.教师抛出疑问:为什么全文很少写到纪昌怎么学习开弓射箭,大量写到练习眼力?这与其后来成为射箭能手有何关系?

(说明: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一种可通过训练提高的重要的学习能力。中年级孩子的质疑水平更有待教师对其进行训练,以期提高。这一阶段的学生质疑应该理解为一次质疑训练。实际教学中,孩子们所问的多为一些字词的理解,故可以互助解决。一些针对关键句的疑惑则留待细读感悟时随堂讲解,不必在此耽搁时间。而教师提出的疑问则是一种设计,此问既可起到“牵一发动全身”之效,又为继续推进教学环节服务。)

三、细读解疑,鼓励多元、个性地感悟文本

1.从疑问入手,要求学生找出卫飞教射时说的三句话,分别理解句意。教师板书归纳:盯 视小若大 成功。

2.分段研读

精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本段,根据“飞卫说的话”和“纪昌的练习”两个意思划分层次。

(2)由个别学生尝试朗读飞卫说的第一句话,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感受。

媒体运用:出示(飞卫    对纪昌地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要求孩子在横线上添上“严肃、微笑、漫不经心……”等词语后个别表演读,并且为自己个性化朗读作解释,同伴评价。

(3)齐读“纪昌练习”部分。读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对人物的评价等感悟内容概括成简短批注后和同伴交流。

(4)情境评价:请学生以不同的身份来评价纪昌的学习。参考身份:飞卫、邻居、妻子、路人……

(5)再读本段后借助翻译文言文指导背诵。

媒体运用:出示《列子 汤问》中相关部分:(纪昌归,偃(yǎn)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zhuī)未倒眦(zì)而不瞬(shùn)也。)要求学生尝试翻译。

迁移学法,自学第三段。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自由读——批注——朗读——翻译背诵

(2)学生自学后汇报。汇报内容:个性化朗读飞卫的第二句话、解释自己的批注、针对相关文言尝试翻译。

(说明:此环节教学非常强调孩子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如:加语气词朗读、自读批注、变化身份评价等设计都是为了充分展示个体不同的阅读感悟。文言的翻译起到拓宽知识面、辅助背诵的作用。另外由于二三两段在写作结构上相似,故提供给孩子迁移自学的机会,也使得孩子在此环节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略读第1、4、5自然段,讨论归纳寓意

1.个别试读飞卫的第三句话:你就要成功了。

2.解疑:抓住“能手”,联系前文理解“成功”。

3.评两个“能手”:飞卫善教、善射;纪昌善学、善射。

4.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验。

(说明:由于前文教学扎实细腻,读得充分,语言文字训练到位,此时解疑可谓水到渠成。)

试教后反思:

以此案教学,孩子们进入课堂后,思维能被充分激活,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由于在设计上注意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孩子读书、感悟、口语表达,因此孩子参与本案教学后,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到位,阅读的个性体验受到充分尊重。整节课下来,通过参与各种生动有趣的说、读、评、议的表达训练,孩子们能对文本有丰富、独特的感悟,能透过文字体会到文字之后蕴藏的寓意,并能将此感悟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收获良多。但此案设计也有两个遗憾之处:此案对孩子的自学能力要求较高,一些层次较低的孩子在自读、自悟环节困难较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有随大流,做“南郭”先生之嫌;由于过于强调个性化解读,孩子们热情太高,课堂环节推进较为缓慢,课堂效率受影响,不能在40分钟内完成全案。

好课多磨。痴迷磨课的人是不会惧怕缺陷的。相反,这些遗憾正是将课“磨”成精品的突破口。但是我也深知超越别人容易,超越自己是很困难的。除了先入为主的心理在作祟外,因惰性而产生的固执是最大的障碍,而多次磨课的经验也让我摸索出突破这道关隘的最佳途径:取舍。结合试教成败,第二案在取舍中诞生了:(下文括号内的“保留”、“新增”、“修改”为与第一案对比而言)

第二案教学流程

一、板书揭题,读课题检查预习

1.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生字“昌”的写法,同时请学生评价教师的板书。(保留)

2.采用分别突出“纪昌”、“学”、“射”三处重音的方式请多人试读课题,并要求判断哪一种读法和课文写作结构最为接近。(新增)

(说明:学生能够做出正确判断,突出课题中的“学”字,则表示其预习充分,下一阶段的初读可以快速浏览形式进行,提高课堂效率;如果判断失误则有必要再读全文,随机应变。)

二、精读“学”段,鼓励多元、个性地感悟文本

1.浏览全文,找出描写纪昌“学”本领的段落(第2、3自然段)后,集体朗读。(新增)

2.标出2、3段中飞卫的两句话,教师板书概括句意。(保留)

3.个别学生尝试个性化朗读。(修改)

媒体运用:出示(第一次:飞卫    对纪昌地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第二次:飞卫    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要求孩子根据自己理解,在横线上添上表示说话语气的词语后个别表演读,并且为自己个性化朗读作解释。

4.默读思考2、3段中“纪昌练习”部分。读后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验、对人物的评价等写成简短批注后交流。(修改)

5.情境评价:请学生以不同的身份来评价纪昌。(保留)

6.自由,个性化地读2、3段。(修改)

(说明:此环节教学将第2、3段组合起来进行精读指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将飞卫的两句话放在一起,由孩子经过对比后选择不同的语气进行朗读,无疑对孩子深入理解关键句起到很有效的辅助作用。通过对比,他们会更为真切地感受到师傅飞卫教徒时不同的情感。)

三、略读其余自然段,归纳寓意

1.个别试读飞卫的第三句话:你就要成功了。(保留)

2.抓住“能手”,联系前文,阐述“成功”的原因。教师讲述两人射术过人的民间传说。(新增)

(说明: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介绍磨课时收集到的关于飞卫、纪昌出神入化的射术故事,既辅助孩子更进一步深入文本,也使得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变得更为具体形象。)

3.评两个“能手”:飞卫善教、善射;纪昌善学、善射。(保留)

4.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验。(保留)

四、布置作业,课后拓展(新增与修改)

1.媒体运用:出示(纪昌归,偃(yǎn)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zhuī)未倒眦(zì)而不瞬(shùn)也。)要求学生尝试翻译。

(说明:将段落翻译安排至此,既是对全文的一种拓展性学习,又是对之前学习效果的检验。教师以“和中学生挑战”的形式推出此翻译文言文环节,则更增加了此设计的趣味性。)

2.媒体运用:出示(甘蝇,古之善射者,彀弓而兽伏鸟下。弟子名飞卫,学射于甘蝇,而巧过其师。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未倒眦而不瞬也。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氅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兵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要求学生回家后结合原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翻译全文。

3.背诵全文,将这个故事说给家人听

4.写一则简短的读后感

(说明:全文的翻译难度较大,故留为课后作业。孩子通过翻译,对文言文中“纪昌学射”的故事有更多的了解,拓宽了知识面,也引领其走向更为宽广的语文知识世界之中。)

对比后反思

通过取舍,前案的两个遗憾基本得以解决。因舍弃了从第二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的迁移自学,降低了自主学习的难度,同时也腾出时间,让更多的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思想。但倘若能上一节长课,我仍会保留此环节,这里因受时间限制忍痛割爱。新增与修改的多处设计凸显了孩子在课堂上学习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仅体现在“教学环节的推进”“对个性化解读适时激励评价和牵引”“对课堂言语表达的净化”这三个方面。特别是将文言文段落翻译留至课末进行,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孩子对课文感知的整体性,不使文章因教学环节的设计而显得零散。此外,通篇文言的翻译作为课后作业布置,其意义在说明中已阐述清楚,但这一设计对孩子来说是否要求太过,还请大家讨论、指正。

“磨”的过程是痛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之迷茫;因腹中空空,江郎才尽时之懊悔;为取舍做决断时之左右为难……这些痛,不磨怎能体验?“磨”的快乐也是无穷的:寻着柳暗花明又一村时之惊喜;阅读补给后短暂之满盈;当机立断时之快感……千般滋味,只有在反复揣摩中才能体验。这种伴随着思考的痛是一种精神享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更何况是课?磨课吧,走向教学艺术殿堂的阳关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