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七年级教案 > 鲁教版初一上册《枯叶蝴蝶》教学设计

鲁教版初一上册《枯叶蝴蝶》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46W 次

  一、导入新课

鲁教版初一上册《枯叶蝴蝶》教学设计

请同学们欣赏几组图片,你们从图片上看到的是什么?(生:蝴蝶)能用几个词语进行形象地描绘吗?(色彩艳丽、色彩斑斓、舞姿优美、翩翩起舞、漂亮),一句话,蝴蝶是美的化身。再看这一张图片,你看到的是什么?(枯树叶?蝴蝶?)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二、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徐迟先生的《枯叶蝴蝶》。

  三、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语境赏析生动而深刻的语言。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感悟做人道理。

  四、交流展示(同学们搜集的资料比较完备,把老师准备的展示一下)

作者:徐迟(1914-1996),中国诗人、作家,浙江吴兴人。早年从事文学编辑工作,60年代起创作《祁连山下》、《地质之光》、《歌德巴赫猜想》、《生命之树常青》等报告文学作品,影响广泛。 枯叶蝴蝶:二级保护。枯叶蝶,又名木叶蝶或枯叶蛱蝶。一种形似树叶状的蝴蝶,在生物学中经常作为拟态与保护色的著名例证,体长约30毫米,翅展不过65毫米。停在枝干上是头向下的,酷似一片下垂的枯叶,足以乱真。在中国,枯叶蝶产于南方省区,四川峨眉山较多。

 五、了解了作者和枯叶蝴蝶的相关资料,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在听读的基础上标注自然段序号并圈点你认为重要的字词。生交流

  六、请同学们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生齐读,读准字音。

  七、请同学们细读课文,在此基础上以下列句式回答问题。 这是一只 的蝴蝶,我的依据是 。

同学们找得很准确,说明你们有一双善于洞察事物的慧眼,并且善于运用文中的语言来解答,这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试想一下,人们为什么给它取名“枯叶蝴蝶”?

生:当它阖起两张翅膀的时候,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的树叶。) 师:难道只是外形像枯叶,就叫它“枯叶蝴蝶”吗?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虚伪或装假作伪。

师:它装假作伪的目的是什么? 生:保护自己

它又是如何装假作伪的? 能找出相关的内容吗?

生:它收敛了它的花纹、图案、隐藏了它的粉墨、彩色,逸出了繁......

华的花丛,停止了它翱翔的姿态,变成了一张憔悴的、干枯了的,....

甚至不是枯黄的,而是枯槁的,如同死灰颜色的枯叶(排比、比喻)

 八、这一部分哪几个词用得好?

收敛,隐藏,逸出,停止,变成

师:几个动词就写出了枯叶蝴蝶一幅善于装假作伪的嘴脸,真可谓 师:颜色上的变化哪几个词语用得好? 生:枯黄、枯槁、死灰。师:这三个词语好在哪?

师启发引导:(枯黄,只是写出了它的色彩;枯槁,不仅写出了色彩,更写出了它枯萎的形态,枯叶蝶的伪装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死灰,是没有生命的。这里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枯叶蝴蝶的神态。)

  九、赏析图片:(进一步领会)

师:枯叶蝶这样费尽心思,目的达到了吗? 生(集体):没有。 师:它的结局如何?

生一:没有逃脱被捕捉的命运。

生二:这一生物品种快要绝种了。师 :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①将它制成标本,作为商品出售,价钱越来越高,人们大肆捕捉。

②国家的禁止提高了它的身价。

师:枯叶蝴蝶装假作伪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最终的结局却是凄惨的。也许枯叶蝴蝶今天凄惨的命运就是装假作伪者的明天。

请同学们大声说出徐迟老先生的美好愿望

生:“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

我愿这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出他们的真相。 ..

师: “两面” “真相”(重读),我们再读一下这两个句子。

师:通过对枯叶蝴蝶的学习,我想大家一定对它的命运感慨万千。枯叶蝴蝶用丑陋掩藏自己,保护自己,它的悲剧命运可以归结为 “咎由自取”,老师相信你会对这件事有着清醒的认识,那么此时此刻你想对枯叶蝴蝶、对人类说些什么?

 十、心灵对话

生1:我想对枯叶蝴蝶说:你要大胆地展现自己的美丽风姿。

生2:我想对枯叶蝴蝶说:伪装不能让你更快乐,反而给你带来灭顶

之灾。

生3:我想对枯叶蝴蝶说:如果你是至美的,就不要掩藏它;否则会

给你带来祸患。

生4:我要对人类说:人类的贪婪是枯叶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不要太贪婪,做见利忘义的事,要保护动物,保护我们的家园。

生5:我要对人类说:我们应该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物 人

装假作伪 濒临灭绝 表里如一

  十以、板书 枯叶蝴蝶

  托物 明理

  十二、小结 是装假作伪害了枯叶蝴蝶,而装假作伪也是人类的特技之一。老师送大家一句话“让我们做一个表里如一,既不张扬,也不低调的人。把自己最真实、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人们,做一个光彩夺目的自己!”

  十三、作业:

1、 收集与蝴蝶有关的诗句和故事。

2、 摘抄文中的哲理名句并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