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七年级教案 > 《黄河颂》教学反思5则

《黄河颂》教学反思5则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06W 次

  《黄河颂》教学反思1:

《黄河颂》教学反思5则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部分,如《黄水谣》《保卫黄河》这几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痛苦呻吟,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领会、感受,学生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上课时,分析课文的主题,学生基本都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都说在朗诵这首歌词时要体现出一种在压迫下的呻吟,要展现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要表现出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学生能谈到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黄河颂》时,我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学生唱了《黄水谣》、《黄河大合唱》、《满江红》等几首歌,让学生在宏观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为下面的分析课文奠定的基础,虽然在介绍背景和作品时用去了大量的时间,但在教学效果上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河颂》教学反思2: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教师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黄河颂》教学反思3: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现就《黄河颂》一课,谈谈我的感想。

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本文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诗歌。上课之前我就想:这些学生大都出生于九十年代,生活在和平幸福之中,没有遭遇过战争与离乱、国破家亡的伤痛。保卫国家的激情,要在他们心中产生共鸣,有一定的难度。但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事物,而且乐于表达自己的体会。教学时如果能创设好情境,积极引导、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黄河、保卫黄河的情感,便会使其产生共鸣。于是就设计了这堂课。

一、多媒体课件充分辅助教学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于是在设计教学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激情,导入新课中,一开始就播放《黄河颂》歌曲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打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欣赏音乐中体味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为下文的朗读蓄势,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学习效率也高了。接着在教学活动的第三、四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体会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入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我又播放黄河画面让学生进行听读,老师指导后再自由朗读、抽生读。通过反复朗读,加深记忆,培养语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都能放得开,大胆、激情地去朗读,感受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主体地位的确定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保证。在教学活动的第四个环节美读诗歌,内容研讨中设计四个台阶式问题,来点拨各层次学生的思维,形成提高的坡度。由于先前情境的熏陶,学生们课堂气氛很活跃,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在课堂上展示的一览无余。在谈“你认为黄河是一条怎样的河”时,学生有的说:“雄伟壮阔”,有的说:“气势磅礴”,有的说:“勇敢坚强”……课堂上,学生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激情高涨。这时的语文课已经不仅仅是语文课了,它将欣赏课、音乐课等综合在了一起,体现了大语文观综合学习的思想,小小的课堂有效地拓宽了、延伸了。加之多媒体先进手段的运用,更是将教学推向了高潮。

三、课堂容量大,环节紧密

在对课文重点朗读、内容理解的基础上,最后一环节设计延伸拓展。课前就让学生收集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成语、故事俗语等资料,给学生在课堂上创造讨论、发言的条件,也将知识面进行了扩大。

四、三维目标落实较为到位

这节课上,学生的情感能力得到了自主而全面的发展,他们真正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朗朗的读书声,踊跃的举手声,思考的智慧声,都展示着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了学生以往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贯彻、落实了课改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从这节课的成功可以想到,课堂效率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觉主动的学习效率最高。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对主题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整节课虽扣住了黄河精神,反复朗读体味爱国热情。但具体什么是黄河精神还显得比较抽象。

2、在读文时对作品的主旨把握和文中个别语句、词语的意思挖掘深度不够。

3、激励性语言使用偏少。

以上都是我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改进的。当然,还有很多缺点,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指出。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课堂效率,将课改进行得更加深入!

作为一名善于反思的教师,就要大胆地挑战自己,在学习上要永不知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为了语文,为了学生,也为了我们,让我们多多反思吧!

  《黄河颂》教学反思4: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部分。在上课一开始我向学生介绍了作品的有关背景,从九、一八事变到《黄河大合唱》的几个部分,如《黄水谣》《保卫黄河》这几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作品。由介绍历史背景到聆听这段历史的痛苦呻吟,由对《黄河大合唱》的整体感知到对音乐作品的领会、感受,学生对这样宏大的作品的主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上课时,分析课文的主题,学生基本都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都说在朗诵这首歌词时要体现出一种在压迫下的呻吟,要展现出人民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愤,要表现出全民团结抗战的激情。学生能谈到这些,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思想基本可以掌握。

在教《黄河颂》时,我还根据自己的见解和简单的音乐了解给学生唱了《黄水谣》、《黄河大合唱》、《满江红》等几首歌,让学生在宏观的角度先感知作品,把抽象的事物变得生动具体,为下面的分析课文奠定的基础,虽然在介绍背景和作品时用去了大量的时间,但在教学效果上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黄河颂》教学反思5:

《黄河颂》选自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现代诗。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面对着黄河唱出了赞颂之歌。他歌颂黄河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号召中华儿女向黄河学习,学习黄河的伟大坚强。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教师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教师播放《黄河美景》的视频,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黄河美景》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这些诗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运用了直接反复的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以诗歌“三美”为轴心,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旨,又了解诗歌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线是清晰的,诗歌知识点的安排是合理的。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上,却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未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流于形式,往往由教师回答了事。学生从诗歌中分析诗句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让学生回答押几个小问题,而未能让学生具体找分析句子和诗歌的含义;教师自己回答了几个问题,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诗歌的意象和含义,无从得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问自答的时间明显多于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的时间。由于这样,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课堂气氛不活跃,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落到实处

教师讲得好,学生也应该学得好,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得好,学生学不好,课堂教学便失去了意义。在分析诗歌的历史贡献时,学生未能清晰的找出体历史贡献的地方,教师也没有强调指出。其实,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歌具体的物象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诗歌意境美的特点就体现出来了。

三、在诵读过程中,未能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本诗写得明快雄健、音节洪亮,隔二、三句押韵,形成自然和谐的韵律。由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背景与现在不同,学生缺乏对写作时代背景的了解,未能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就需要教师讲明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光未然创作《黄河颂》的经过;教师应该给学生示范诵读(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节奏感来。教师可以这样指导: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两部分之间的停顿。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后面四个

句的重音词是“奔”、“掀”、“奔”、“劈”,四个分句应该越读越激昂,方能表现黄河的气势。

3、歌词中的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拉长,“黄河”要读得高昂。

4、诗歌第一次“啊!黄河!”,要读得舒缓深沉;第二次“啊!黄河!”,要读得坚强有力;第三次“啊!黄河!”,要读得高亢激昂。

5、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教师指导完毕之后,自己进行范读,再由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集体朗读,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诵读。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也能发现学生朗读存在的问题。只有朗读,才能让学生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的审美情趣。

当然,出现以上问题,除了教师本身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其一,由于本校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大多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诗歌知识的了解知之甚少,平时很少看课文,在课堂上未能很好的与教师呼应。其二,教师是主要考虑到整堂课的连贯性,整体性目标,没有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所难免。

看来,今后的语文教学,还得继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