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张海迪《口哨》教案(六年级上册)

张海迪《口哨》教案(六年级上册)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W 次

 【教学目标】

张海迪《口哨》教案(六年级上册)

1.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明确“脊背”、“缥缈”、“泥泞”、“钦佩”的音形;用“怅惘”、“悠长”造句。

2. 口语训练设计目标: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阅读需要的核心问题目标:如何理解作者热爱生活、面对挫折不气馁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4.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学习环境描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吹过口哨么?今天让我们跟随张海迪,看一个孩子如何用她病痛的身体和心灵奋力吹奏着生活的琴弦。简介张海迪。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1. 同学散读,初步感知口哨是作者艰难岁月中的慰藉,给作者带来了快乐。

注意下列字音

脊(jǐ)背 缥缈(piāo miǎo ) 泥泞(nìng)钦(qīn )佩

2、理清文章的思路 (以时间顺序为突破口)

第一段:(1——6)回忆往事,妈妈教“我”吹口哨。

第二段:(7——10)口哨陪我度过少女时代。

第三段:(11——12)经历了三十年的漫长岁月,我对生活仍存希望,表明“我”决不放弃生活,决心与病魔决战到底。

 三、体验文本,品味语句,理解课文

学生思考ppt上的问题,提问,明确。

1.“我”吹口哨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我”是一个高位截瘫的小女孩,久卧病床,不能动弹,在吹口哨当中“我”找到了快乐,摆脱了孤寂,寄托了“我”对恢复健康的希望,使我敢于面对困难,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2.文中第三段多次用到“我”,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一种压抑情感的宣泄,是作者内心的独白。

3.文中多次提到“小鸟”,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小鸟”暗含自由自在。这是“我”内心的渴望,激发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

往,对生命的热爱,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

4.对第十段的理解,暗含什么?虚实相映,暗含岁月的坎坷,个人的不幸。

 四、口语训练

从“春天来临”至文章结束,由学生品读,再请同学评价,老师点评。

 五、艺术手法

.环境描写: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尤其是写景十分出色,找出这些环境描写并讨论体会其对描写人物的作用。

总体上说,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⑴交代时间、地点、故事发生的背景;⑵烘托人物的心情;⑶渲染气氛;⑷推动情节的发展。

文中多次提到窗外的小树、叽叽啾啾唱着歌的小鸟,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绿色小树,激发起“我”对生命的热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我”勇敢地活下去,自强不息。

 六、拓展延伸

张海迪的故事曾经激励了你们父辈一代的成长,今天,你们能从她身上感受到什么呢?

 七、作业(1.2必做,3选做)

1.造句:“怅惘” “悠长”

2.作文片段训练:“秋天的早晨”,以环境描写为主,并在环境描写中表现内心的情感。(300字左右)

3. 阅读张海迪散文集《生命的追问》

 八、质疑教材:第3自然段是否用笔过多,能否略些

  九、有关资料:

张海迪,1955 年生于山东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哲学硕士,海迪5岁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 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她在家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