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六年级教案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两篇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两篇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1.5W 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1

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顽强地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是一个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下来的奇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两篇

同是柳树,所处的环境不同,所走的路就不同,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它们都成就了自己,都值得欣慰和歌颂,那么,人也一样,顺境中要珍惜,逆境中不畏怯。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之树都郁郁葱葱……

借学校的名师展示课的机会,昨天在六年级二班教学著名作家陈忠实的散文《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后,语文组的教师在评课时给予了较多的溢美之词,但在我心里这节课真的不算是一节好课。

原因之一:部分学生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对于这节课不温不火。他们课下高傲的头在此刻低低的。没有对于课文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当出示对于课文整体把握后产生的问题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例如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出示了问题:“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这株柳树的?”这个问题是从文章整体入手来回答的,问题难度不大,不过学生回答的兴趣却不盎然。

原因之二:我想抓住“奇迹”这个词来作为突破点来进行教学,但是学生找到这个词后如何深入,显得很茫然。我的教学中的贯穿线不是很清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就是围绕“神奇、敬畏、顽强”这根主线来进行教学。但是我在教学中却只是主要围绕“神奇”来进行,却忽略了其他的方面。所以,总是围绕一个方面来讲,学生的情趣就会降低,不可能用饱满的精神面对整节课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的教学一定要主次分明,讲出效果,真正完成教学目标。

原因之三:我在教学中缺乏指导孩子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毕竟高年级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写的什么”,还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是“怎么写的”。作者的写作思路是高段孩子应该理解的,但是我缺乏相应的指导。在这节课中,作者的写作思路就是让从“平常”转移到“神奇”,这是一个顺其自然的写作思路,但是我没有抓住这样的特点进行教学。

教学这一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不仅仅去了解这棵树,关键让学生读书体会到怎样在逆境中成就自己。

一、找准重点,引领全文

一堂好课往往有一条引领全文的总线,这也是一堂课的重点突破。我首先让学生读描写这棵柳树的段落(包括:样子、环境、历程),让学生读懂文字,让这株柳树从文字背后跳出来。组织学生去研读文本,去感悟语言,真正领略这株柳树的神奇。

二、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教学《青藏高原一株柳》这篇长篇课文,我把教学的支点定在全文的中心词“神奇”上,以此铺开。在指导读时别有用心却不露痕迹,以静带动,动静交融,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领到那片神秘而广袤的青藏高原上。见到了那株坚强的、苦不堪言的、艰辛的、令人敬畏的柳就撑出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撑出了一棵柳执着而坚定的信念!撑出了一个人最美的人格魅力……我紧紧抓住“神奇”这个词,引导学生读中悟、读而感,对课文内涵的浓度提升就那么不“经意”的融在了诗一般的朗读中。

三、尊重学生、展现个性

当整堂课最后回环到课题“青藏高原一株柳”时,当学生们再次与这棵“巍巍然撑立”于高原之上的柳“见面”时,老师请学生再次读课题:此时你想怎样来读这棵“树”?此时此刻,请你用一个词写出你心中的这株柳树,学生们各抒己见:“不屈不挠、顽强、坚持不懈、有毅力、毫不动摇、不怕困难......”这些词语都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后,对柳树撑立的一种理解,正是这样此时的课堂已把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推向了高潮。让我们做教师的也不禁被柳树的那种顽强不屈的精神所感动。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我教学以来教授最有难度的一课,两节课连着上也增加了难度,但这不是我给自己不足着的理由。每一次经历,无论是常态课或是公开课,我都需要打起精神去迎接、准备、反思,因为这都是我成长的收获。用一颗平常心去观察、去汲取,在有限的时间使我的教学有所进步,这才是我这正需要的。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后反思2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与想象,赞美了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课堂上,我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为主线贯穿全文,把教学的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层层渐进。

一、图文对照,感知困境中的柳树

1、一幅广袤无垠的青海高原图片创设学习情境,学生自由读读课文3-5自然段,想一想并说一说,这株柳树是极其平常的柳树,为什么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就使得它神奇。

2、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三个层次体会柳树的神奇:

第一层是图文对照,想象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能长出一株唯一的柳树,这是神奇的,然后体会“哦”的一声的想法和情感;

第二层是图(稍远)文对照,想象这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比其它地方更恶劣,却还能长出这样的柳树,这是神奇的,并通过反复读反问句提升学生的情感;

第三层是 通过图(近影)说柳树的神奇,通过文字想柳树的神奇,通过朗读感悟柳树的神奇,然后通过讨论“这株柳树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来体会柳树的生命伟力和作者的情感。

我先让学生品读3、4小节,找出关键的词句,体会青海高原的环境的恶劣。再加以图片展示,在视觉上让学生再次感受青海高原那高寒干旱的环境,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二、引发想象,感叹生长中的柳树

1、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实而坚硬”等词句,加以举例,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问学生:在江南水乡长这么大的柳树稀奇吗?学生答:稀奇。再问:这可是在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啊?!如此,强调了柳树的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2、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第6、7小节,体会在作者的想象中,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又表现出怎样的“神奇”。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小节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条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灵活地说一说在这三个生长过程中柳树的神奇,接着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3、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三、前后联系,感悟对比中的柳树

1、在与名贯古今的家乡灞河柳树的比较中,还能看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吗?边读课文第8自然段,边找到关键词句来体会灞河柳树的特点,并适时用图片来展示两种柳树的形象和生长环境的不同。

2、用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

四、整体回顾,深刻体味人生哲理

1、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2、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

《青海高原一株柳》形散而神不散,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与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走近柳树,走近柳树的生存环境,去仰视形象,去俯视环境,去剖析内心,让学生经受一次“洗礼”——身处逆境,只有想自救的人,才能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