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苏教版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W 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一

苏教版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10月13日,我在校内上了一节算是语文观摩课,所讲的是九年级上册11课《我的是叔叔于勒》。基于曾在上个月去开封听语文的省优质课大赛中,有老师讲过这一课,所以我备课时,也采取了济源樊静老师的“精品细读,品析人物”这个环节,同时也把主要的人物解析作为课堂上的一个重难点。

我的这节课共三个环节,一目了然:

一、 情节回顾,为人物出场铺垫

二、 品析人物,着重对话神态描写

三、 对话热线,和作者沟通交流

这三个环节其实目标只有两个,怎样认识一个人物,对作品的鉴赏和把握,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和作者进行沟通。

在真正的授课过程中,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小意外,学生在品析人物,再现人物形象的时候,从动作神态语言各方面的形象再现,以及情感朗读,都显示了较好的水平,可能一时间和学生融入一体,所以在时间的把握上出现了小得偏差,第二个环节的教学多出了5分钟,导致第三个环节处理稍微有些紧张。

第二个遗憾是在板书的时候,写错了一个字,也是自己很出丑的地方,哎!把吝啬的“啬”写成了别字,这种低级的错误以后一定要杜绝。

其实这节课看似很简单,准备起来真的很难,很麻烦。因为课堂上的弹性太大,学生参与的多,教师参与的少,自然课堂生成难以预测,只能凭借“估计”和全面撒鱼思想来着重准备,既要备课,又更要备学生,备可能的“课堂生成”,因此需要老师有“高屋建瓴”般的真知灼见,能够从容的应对一切可能出现的局面,能够做好学生的舵手,既要学生迎风破浪,又要学生不迷失方向。既要求教师可以最快的融入课堂,又可以抽身局外,有效的引导学生。

就像这一课一样,我的任务就是放手让学生去“再现“人物形象,又要适时的引导学生去关注原因,关注一些社会现象。而我所做的远远不够,我所讲的课远远不是自己想要的效果,看来”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仍需不止的努力!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二

《我的叔叔于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小说作品。主要是通过发生在亲兄弟之间因贫穷而不认弟的故事讲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小人物的辛酸。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小说的结构和特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人生观。要想在一两节课的有限时间里,诠释这篇经典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尝试“长文短教”法。打算用两个课时,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第一课时紧紧抓住文体特点,把握小说三个要素,精心设计了几个环节,特别注意到了环节之间的自然衔接。

首先,从人物出发,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圈点出人物,理清人物关系。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称呼、心理、采取的行动的变化,完成对表格的填写。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对课文材料进行筛选,培养学生的速读和提取重点信息的能力。同时,表格的填写,对文本又再次熟悉了。为情节的梳理作好了铺垫。

其次,对情节复述的处理。在表格填写的基础上,结合书后练习,请学生从逻辑、心理、技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讨论交流后选取喜欢的角度进行复述。然后,相互点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和评析能力。

再次,对重要文段的处理。根据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高潮部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放手让他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在后来看,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很多学生都参与进来,提了好多问题,而且他们相互的解答也完成的很好,掀起了一个课堂学习气氛的高潮。

再其次,对主题的把握。通过文中“父亲看着女婿给她(母亲)使了个眼色”这处细节描写中,父亲心理的猜测,引出金钱在人物亲疏关系上的决定作用,自然而然的得出本文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小人物的辛酸。再次用填表的形式提示性的完成,增加了文章线索的理解和概括主题的规范化训练,为今后的主题归纳打下基础。

最后,对主人公的把握。课前我想通过讨论,把这个环节设计成本堂课的又一个高潮。果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用人物描写中神态、动作、心理等重要字词概括了人物性格,围绕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分别找出自己的根据,展开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之后,我不失时机的点评并且给出了小说主人公判断的标准和方法。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巩固了教学成果。

整个课堂,虽然容量很大,但是思路很清楚,每个环节都是紧紧相扣的,上个环节为下个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使得每个结论的得出都是水到渠成的。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贯穿“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真正让他们参与了课堂,在潜行中收获了知识,锻炼了自己的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学预想完成的很成功。当然,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复述故事情节的时候可以再简洁点,上一个同学复述了,不足的地方同学点评后,下一个同学就要有改进,避免重复相同的不足。这样就可以节约时间,使课堂更注意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