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优质课教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优质课教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07W 次

 教学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通过对课文论证方法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介绍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鲁迅的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建设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近几年有什么值得我们中国人自豪的事情?(神舟九号成功发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北京申请冬奥成功。)然而,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非常落后,还备受欺侮,“九·一八”事变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然而鲁迅这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洞悉着这一切,振臂呐喊、冲锋陷阵。鲁迅写作杂文完全是时代的要求,斗争的需要。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效果。

【设计意图:了解不常见的字音字形,丰富知识储备】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读音:

(1)强调字词读音:脊梁 jǐ 省悟 xǐng 玄虚xuán 诓骗 kuāng 搽 chá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诓骗:用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不满现实,追怀古代的事情。

为民请命:代老百姓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困苦。

2.解题: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3.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层次,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的论证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3—8自然段):批驳敌论。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2.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3.阅读第1、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什么论据?

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2)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3)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找出“敌论”和论据,讨论它们的关系是否成立?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4)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三、论证方法知识归纳。

【设计意图:掌握驳论文的知识,为学写驳论文做准备。】

1.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2.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课后小结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使他的思想软弱、麻木,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并没有削弱他伟大战士的力量;他依然冲在最前线……他就是民族精神的脊梁。

  课后习题

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它可以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根据对上面文字的理解,说说鲁迅对“偶像崇拜”的态度与看法。

2.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优质课教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