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九年级教案 > 人教版《沁园春·雪》教学建议

人教版《沁园春·雪》教学建议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89W 次

  人教版《沁园春·雪》教学建议一

1、预习:要求学生弄懂这首词字面上的意思,将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向教师提问。

人教版《沁园春·雪》教学建议

2、要熟读和背诵这首词。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地感受词中的意境,深切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能借助音像辅助教学资料进行教学,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这首词的语言十分凝练、贴切,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要引导学生逐词逐句揣摩语言,细心咀嚼品味。

4、词中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是教学的难点。要抓住“诗要用形象思维”这一点来认识诗人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评价。

5、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作为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理解要实事求是,准确恰当。

  人教版《沁园春·雪》教学建议二

一、字句的剖析欣赏意象美和意境美

诗词是用形象表达情感的,优秀的诗词创作者往往能够借助客观形象。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把这些表达情感的形象称作“意象”,这里主要指文学意象,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众多意象汇集的画面就是意境。笔者认为,诗词形象是作者精心挑选的,人的眼耳口鼻肤能够切实感觉到的客观实在的物。就《沁园春·雪》而言,“雪”即是作者精心挑选的主要形象,是全词的写作对象。本词的上阕以写雪景为主,作者笔下的雪景从视觉上、听觉上都让读者身临其境,从形象分析上让学生借助作者的文字饱览北国风雪应该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千里”“万里”“长城内外”“大河上下”等空间地理概括给人辽阔无边的疆土概念,银装素裹的世界一望无垠的意境;“银蛇”“蜡象”把雪山的蜿蜒、雪原的粗犷形象生动地呈现;“封”“飘”的动静结合让动景与静景融为一幅画卷;“惟余”“顿失”二字把雪的大而急,用不可度量的面积和速度夸张表现。这样一幅气势磅礴的雪景,不用心借作者的文字用眼看是体会不到的。字句的剖析,让学生的脑海中浮想词中的形象,通过想象联想借助多个形象勾勒词境,走进文本是语文课堂的要点,由字词刻画的形象勾勒出词境的画卷非字字句句的剖析是欣赏不到的。

二、朗读品味词的声律美和建筑美

诗词教学最注重朗读,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要手段。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词的声律美并在朗读中体会结构层次的变化那么教学的效果也就达到了。能够朗读并背诵经典文本也是本词的教学目标之一。本词朗读起来气势磅礴,意气风发。从句型上欣赏声律美:创始于初唐的词牌《沁园春》,具有双调一百十四字,前阕四平韵,后阕五平韵,一韵到底,前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本词虽写于当代但大致上严格按照词牌创作。从对仗和承接美:上下阙分别用“望”“惜”引领整阙,各有侧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自然衔接两阙的同时借景抒情在下阕升华主题。

三、考查作者的心境,品味词的思想境界

知人方能论事,考查作者创作的年代可以了解当时的时事;考查作者的习性可以认识其作品的风格;对作者机遇的考查有助于明了作品的背景。本词作者其个人遭遇境遇、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的身份地位及其肩负的使命都使其具有独立的个性特征。

读懂下阕一定要从时代背景及作者背景入手,教师在这里务必要建构一定的教学支架:首先应当明确作者具有伟人、革命者、词人的三重身份,把本词的作者当作开国元勋、一代伟人来看的同时不能忽视其文人的身份,在教学中意识其思想境界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单纯地把文本当作文学作品。其次,介绍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我国历史名人的功过得失才能让学生读懂“略述文采”“稍逊风骚”“风流人物”。以上两点拿捏得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学生读出伟人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就够了。如果能根据学情将阅读抬升一个小高度,把努力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也当作是“今朝”的“风流人物”,学生的思维深度也就拓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