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相信未来》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相信未来》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27W 次

【教学目标】

《相信未来》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1.感悟诗人独立不羁的个性和痛苦中毫不沉沦、相信光明一定会到来的乐观。

2.培养学生[揣摩诗歌意象的内涵的能力,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3.了解朦胧诗意象具有多变性和思想内容含蓄隐晦的特征。

【教学重难点】

朦胧诗意象的把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灰烬()凝()露摇曳()睫()毛瞳()孔

给()以脊()骨

二、知人论世

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高中毕业。1948年生于山东聊城一个革命家庭。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起名路生。1969年赴山西汾阳杏花村插队务农,1971年应征入伍,历任舟山警备区战士,北京光电研究所研究人员。职业作家。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8年首次使用笔名食指发表作品,意为别人背后的指点绝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1966-1968年文革前期写出了一批有时代代表性的作品《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这些作品在青年中广为流传,影响了后来的一批人。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文革期间,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的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上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三、写作背景

相关材料:

《相信未来》一诗,作于1968年。其时正是文革最疯狂的时候,文艺一片萧条,绝大多数的青年陷入到盲目与狂热之中。这样的状况让诗人深深地痛苦、迷惘着,但他却不悲观失望。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样好好的生活,怎样自我鼓励,怎样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对明天的承诺!该诗曾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并迅速传颂于一代青年人的口中。

四、整体感知

全文的思路结构:1-3小节,真情抒发,切入题目。4-6节,内心独白,揭示原因。6小节,大声呼告,情意毕露。思想逐层深入韵律渐趋高昂。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1.导入新课

出示三幅幻灯片,内容:第一幅,“文革”时期红卫兵串联;第二幅,举国大跳“忠字舞”;第三幅,大字报铺天盖地。

通过以上四幅图片,让学生直观感悟十年动乱的疯狂与混乱。

出示第四幅幻灯片,展示食指的肖像,通过肖像旁边的一句话“在文化疯狂又迷茫的时代将真正的诗歌------那沉重的大门开启”引导学习本文。

2.检查预习:通过投影,检查字音。

3.文本诵读:播放《相信未来》的录音,在学生课前朗读预习基础上,初步感受到名篇经过朗诵后产生的新的艺术境界。

二、合作探究

1.依次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作者在前两节中选取了那些意象呢?你觉得它们分别隐含了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情感?

2.诵读第三小节,然后提出如下要求:作者虽然历经苦难,但一直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请从第三节找出相关的内容加以说明。

3.诗人相信未来的理由是什么呢?诵读4、5、6节,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

三、精讲点拨:

通过讨论、点拨,对上述1、2逐渐形成以下答题方向:

1.被蜘蛛网查封的炉台,叹息着贫困的悲哀的灰烬余烟,化为露水的紫葡萄,依偎在别人情怀的鲜花。”象征着“陈旧落后,生活贫困,青春逝去,情感失落”等内涵。

2.“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象征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