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课文《鸿门宴》教学设计

高一课文《鸿门宴》教学设计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21W 次

【设计说明】

高一课文《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是指公元前206年12月,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生动表现,是漫长激烈的“楚汉争霸”的序幕。由于文章较长,且较为复杂,首先要加强诵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阅读。然后采取分小组研讨的方式让学生理清小说中主要人物关系及故事情节,进而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使学生把握人物性格,最终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主题。

教学中多方面设计学习活动,侧重“思考”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活动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以便引发学生的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对英雄人物进行的富有创意的个人评价和交流活动,也可完善学生人格,提高人生境界。开展活动时应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参与,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掌握军、击、内、如、倍、谢、坐、意、举、胜、斗、置等重点实词的意义,并掌握文中出现的倍、蚤、距、内、要等通假字的意义。

⑵ 了解部分古代文化常识;熟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人为刀徂,我为鱼肉”、“竖子不足与谋”、“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劳苦功高”名句。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 正确分析刘邦胜利的原因。正确认识项羽失败的个人原因和历史原因。

⑵ 正确评价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两首诗歌,师背诵并发材料:

垓下歌 大风歌

项羽 刘邦

力拔山兮气盖世, 大风起兮云飞扬

时不利兮骓不逝。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骓不利兮可奈何, 安得猛士兮归四方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的《垓下歌》暗示着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刘邦的《大风歌》暗示着归故里时的沾沾自喜以及对国防的忧心。楚汉争霸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们来认识一下《史记·项羽本纪》是怎样说的?

多媒体展示材料: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史记·项羽本纪》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子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二、学生介绍《史记》、司马迁等知识,并回顾历史背景

教师补充后,多媒体展示。

1、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共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候,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他少年好学,二十岁后游踪几乎遍及全国,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太初六年(前104年)与唐都等共定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并正式着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获罪,被汉武帝下狱受宫刑。狱中他仍继续从事写作。太始元年(前96年)被赦,出任中书令。他发奋著述,终于完成我国最早的通史巨著《史记》。此书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整部巨著结构严谨,语言典范,对后世史学与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3、历史背景: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并派兵把守函谷关;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大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西楚霸王,都彭城,刘邦为汉王,都南郑。

三、放录音,范读课文,注意读者与句读

飨( )姬( )卮( )郤( )跽( )眦( )彘( )俎( )为( )

鲰( )生足以当( )项王孰与君少长( )要( )项伯玉珏( )樊哙( )

参乘( )啖( )何辞为( )

四、学生自由读,反复诵读

1、交流难读难懂段落和语句,集中在第三、四、五自然段。

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文中“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原意是项庄拔剑起舞,表面是给大家助兴,实际是想乘机刺杀刘邦。现用来比喻表面上一个堂皇的名目,实际上却另有所图。

⑵ 秋毫无犯

出自本文“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及《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原指任何细小的东西都不侵犯,现多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敢侵犯群众的利益。

⑶ 劳苦功高

出自本文“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意思是做事勤劳,功劳很大。

⑷ 人为刀组,我为鱼肉

出自本文“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别人是刀和砧板,自己是放在砧板上被宰割的鱼和肉。比喻生杀之权掌握在他人手里,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⑸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2、找本文的异读通假,生字练习当堂会写:

⑴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据”,拒守。内通“纳”,接纳)

⑵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⑶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

⑷ 具言臣之不敢倍德(倍通“背”,违背,背叛)

⑸ 旦曰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⑹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

⑺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

五、复述文章,注意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会前形式:无伤告密,张良献计

情节结构会上斗争:刘邦谢罪,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刘邦逃席

会后情况:刘邦脱身、张良入谢,立诛无伤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章后欣赏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以及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第二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文章脉络

1、读第一、二自然段,认识并理解“军、王、飨、善、游、活、兄、籍、谢、因”等实词。

2、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识记“从、目、若、翼蔽、举、胜、刑、如、行、操、道”等实词。

3、读第六、七自然段,识记“再,过”等实词。

二、学生讨论

多媒体展示问题:

1、故事的开端(起因)是什么?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2、故事的核心是什么?(用不到10个字总结出来)

3、故事的曲折性表现在哪里?高潮在什么地方?

4、故事是否有序幕和尾声?

5、《鸿门宴》的斗争双方到底谁在主导方向?谁又左右了局面,原因是什么?

三、教师点拨与总结

1、故事的起因是范增献计,故事的结局是刘邦逃走。

2、故事的核心是杀不杀刘邦。

3、故事的曲折性表现在情节的三起五落。

三起:宴会开始后,“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气氛始趋紧张,一起。项羽因为没有察觉项伯徇私通敌,完全相信了项伯的劝告及刘邦的表白,“默然不应”。而主张“急击勿失”的范增不肯罢休,离席叫项庄进来以舞剑为名,企图“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于是宴会顿时充满杀机:读者眼前,项庄和项伯拔剑对舞,一攻一守,心照不宣,气氛更趋严峻,二起。张良如坐针毡,离宴找樊哙告急,樊哙撞倒守门卫士,闯宴怒视项羽,项羽按剑而跽,此时故事发展到最高潮,紧张的气氛达于极点,伴随刀光剑影而发生的血肉横飞的事件似乎已不可避免,三起。可是,事情却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紧张的气氛竟逐步缓宕下来。

五落;项羽对于贸然闯宴的樊哙不但不怒,反而赞樊哙为“壮士”,读者的心弦稍觉松动,一落。接着,樊哙又锋芒毕露地指斥项羽,赞扬刘邦,其调子虽然是刘邦语言的翻版,却比刘邦要尖锐得多,但“项王未有以应”。并赐“坐”。刘邦与樊哙配合之默契,使项羽更加相信刘邦无意做关中之王,读者的心弦又进一步松弛,二落。但是,杀机仍未彻底消除,身处“鱼肉”地位的刘邦坐不安席,机警的托辞离宴,樊哙、张良会意随出,宴厅内外一片混乱,司马迁描述却有条不紊,使读者的视线在宴厅内外不断移动变化:庭外,“宾客”刘邦与群臣紧急策划脱身之计;庭内,“主人”项羽与左右还不知道,于是“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气氛张中有弛,三落。情节继续发展:庭外,刘邦轻骑简从,抄小路脱身回营;庭内,张良献礼,项羽“受璧”,四落。此时范增的全盘计划被打乱,因此范增受玉斗后,“拔剑撞而破之”,满腹怨恨的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也!”这一很有见地的预言,完全为后来事态的发展所证实。“宴会”至此结束,刘项冲突暂时转为平缓,五落。

4、故事的序幕是曹无伤告密,故事的结局是诛杀曹无伤。

5、《鸿门宴》的斗争双方项羽在主导方向,刘邦却左右了局面,是项羽自矜攻伐而又“为人不忍”的性格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6、总结:

“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进行的长达五年的.楚汉斗争的开端,本篇课文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项羽和刘邦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人生性格及远筹谋略,使楚汉之争的结局初露端倪。

附板书1:

楚汉河界

楚 汉

项 羽(主帅) 刘 邦(主帅)

范 增(谋士) 张 良(谋士)

项 庄(武士) 樊 哙(武士)

项 伯(叛徒) 曹无伤(武士)

四十万大军 十万大军

板书2:

矛盾冲突:项羽是否出兵进攻,刘邦能否化险为夷

核心:杀不杀刘邦

序 开 发 高 结 尾

幕 端 展 潮 局 声

曹 范 项 刘 刘 1、范增举玦 诛

无 增 伯 项 邦 2、项庄舞剑 杀

伤 献 夜 约 谢 3、樊哙闯帐 曹

告 计 访 婚 罪 4、赞哙 无

密 5、赐坐 伤

6、离宴

7、献璧

8、受璧

四、拓展

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这样评价项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沽名”是什么意思?就是“买名”,这里“买”就是“交换”,交换的一方是名誉,而项羽是拿什么做代价的呢?(学生讨论)

五、作业

搜集有关项羽,刘邦人物性格的语句,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认识事件分析事理

细读课文,注意情节。

讨论:

1、斗争双方谁处优势?结合课文对比回答。

2、斗争的初衷和结局怎样?

3、双方在用人方面有何不同?

二、透析事理认识人物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总结。

项羽:自矜攻伐,妇人之仁(好大喜功,朝令夕改,刚愎自用,爱慕虚荣,简单暴躁,独断专行)

刘邦:坚决果断,狡诈多端(谦卑有加,知人善任,能屈能伸)

三、鲁迅高度赞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请结合“鸿门宴”这场政治斗争中的描写分析一下它的文学价值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明确:首先,作者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斗争刻画人物性格。“鸿门宴”从始至终充满矛盾,推波助澜,扣人心弦。开头是黑云压城,杀机四伏,可是刘邦假意向项羽谢罪,紧张气氛骤然缓和;待到项庄拔剑起舞,刀光剑影充盈宴厅,气氛又趋紧张;等到樊哙拥盾强行入军门,项羽按剑而跽,则把矛盾推向高潮。

接着刘邦离席、逃跑,张良留谢,气氛逐渐缓和。作者正是在如此紧张急促、剑拔弩张的斗争中,通过每个人物的具体表现{语言、行动、神情],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两个政治集团里主要人物的不同性格。例如,项羽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立刻大怒,简直是怒不可遏;但第二天见到刘邦谢罪,却洋洋自得,并脱口把曹无伤告密的事和盘托出;樊哙尖锐的指斥,竟未能引起他的反感;听说刘邦逃走,也仍处之泰然,这充分显示了项羽简单暴躁而又刚愎自用的性格。相反,刘邦听到项伯密报军情,马上紧急研究对策,第二天亲赴鸿门假意屈从,听项羽说出曹无伤告密之后不动声色,樊哙创宴后,趁气氛稍缓之机托词离席,,命张良留谢,不辞而逃,后又断然诛曹无伤。这一系列言行,充分显示了刘邦机敏精细,能谋善断的性格。此外,张良与范增,樊哙与项庄,都形成鲜明对比,形象栩栩如生。

其次,语言精炼生动,绘声绘色,常常寥寥几笔,就能刻画出人物的突出个性。例如,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例如写樊哙闯帐:“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写“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三言两语,就把宴会上杀气腾腾的场面勾画的动人心魄。《鸿门宴》中的一些语言,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劳苦功高”等等,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而“鸿门宴”则已成为敌对双方政治斗争的代名词。

四、拓展学习活动

英雄人物纵横谈

自古以来,有人认为“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是英雄,有人认为“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刘邦是英雄。对此我们应怎样看?

辅助材料:(印发给学生)

1、《史记·项羽本纪》(同上)“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故事)“垓下之围”(乌江之刎)

2、《史记·高祖本纪》刘邦论成败。(同上)

讨论后发言,并整理成材料在班内“名著赏读”栏展示。

五、布置作业

改编课本剧《鸿门宴》

印发材料:如何编写课文剧(详见语文教学参考94页)

1、深入理解课文,精心设计冲突

2、根据原文特点,合理安排结构

3、精心设计人物语言,力求精炼,富于动作性

第四课时

编、排、演课本剧

1、编剧:宋君张岩

2、导演:王雪

3、主演:全体男生

项羽:耿永彪 刘邦:徐`光春

范增:王占彬 张良:孟祥坤

项伯:于立军 樊哙:孙九瑞

项庄:王伟 夏侯:邓海滨

陈平:康建亮 靳强:席钊

纪信:张`凯

卫士:若干

4、解说

郑明珠

5、作业

评选最佳表演奖,评选最具创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