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两篇大纲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两篇大纲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3.29W 次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一】

  学习目标:

《勾践灭吴》教案设计两篇

1. 了解《国语》的文学常识

2. 学习勾践励精图治,发愤图强的精神

3. 学习鲜明生动的人物描写方法

4.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文言句式(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的词)

 学法指导:

了解《越王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归纳古汉语知识,最后,分析课文,把握人物形象,汲取经验教训。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了

解《勾践灭吴》的背景,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第一、二、三段思路,在此基础上疏通文义。

  教学难点:

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方法:

讲授、启发、诵读

 一、导入

杨慎的《廿一史弹词》总说历史“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回首春秋,“中国诸侯,尔虞我诈,逐鹿纷争,此消彼长,遂有五霸。南之吴越,意欲逐鹿,然两国彼此虎眈……”

 二、背景

一个是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子胥和齐国的军事专家孙武的吴国,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加强战备,并制定了“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的战略方针。

一个是领土狭小,人口稀少,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越国,但有楚国的结盟和大力支持,从而使越力量迅速壮大。

齐读《学》97页背景中公元前496年至494年间两国的战况…………的吴军乘胜追击,占领越都会稽,并进而包围了会稽山。如果连会稽山也被攻克,那越国就不只是战败而已,而是——亡国。

 三、研习第一段(引文学生找出翻译的关键点——注意双横线)

1.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勾践做出一个关于哪方面的决定?

“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他没有象某些故事讲的那样主人公如何哀痛,或被复仇的欲望驱使几近疯狂,而是痛定思痛,他首先想到的是——求谋臣。简直是老虎将自己半身虎皮相许于人,来表现他对人才的渴求。

2. 大夫文种向勾践献上了一条什么建议?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3. 文种建议用成语表达就是——未雨绸缪。

论述的时候使用了哪些的修辞手法呢?排比,比喻,类比。

4. 面对君王,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但有句话听起来语气不对,哪句?

(1)“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文种直接责备了勾践不能早一点任用贤才 进

勾践听了并不生气“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 纳(本单元还有哪些进谏纳谏的人)

(2)邹忌婉转地进谏齐王应广开言路 进

齐王曰:“善。”乃下令三赏 纳

(3)烛之武含蓄地责备郑伯不能早一点任用贤才“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进

郑伯曰:“吾不能早用子,是寡人之过也。” 纳

(4)当越王求贤才时,吴王夫差对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置之不理(吴越两国是世代的仇敌;吴越两国江水环绕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一山不能容二虎;争霸中原不如灭越有利,并看出越国君臣卑辞厚礼的背后所隐藏的灭吴野心,因而坚决主张彻底灭越,否则,必将纵虎归山,“今不灭越,后必悔之”。但夫差急于北上同齐争霸,听信奸臣伯嚭谗言,认为越国既已投降,不足为患。因此答应越国议和,率军回国。)进纳小人谏拒忠臣谏(由此似乎能想到国家结局)

5. 找出你不能翻译的地方。

6. 齐读一段。听写:栖 絺 贾 爪 蓑笠

 四、研习第二段(引文学生找出翻译的关键点——注意双横线)

1. 求和并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还得有实际行动表现诚意。请找出勾践求和诚意的句子。

明确:“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2.越王勾践对战败的反省及态度如何?

明确:“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3.越王勾践是如何纠正自身错误的?

明确:葬---问---养---吊---贺---送---迎---去---补。

如果把这三点都看成勾践对己的要求,那对吴对民产生了什么效果?

对吴:麻痹,可骗取信任

对民:自责,可平息怨气

对民:更策,可安抚民心

勾践在吴国忍辱含垢三年,据史料记载,勾践在吴王夫差得病时,曾亲口品尝夫差的粪便以了解病情,骗取信任。此后不久(公元前491年),勾践便得以释放,回到越国。

勾践归国后,决心复国灭吴。此时的勾践只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人口也不过万人,谈复国,难啊。

4. 齐读二段

 五、研习第三段(引文学生找出翻译的关键点——注意双横线)

我们想想,一个国家在战后,尤其是战败国,其精壮人口大量战死沙场,物质和财富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国家衰弱,人口稀少。没有人,去哪儿招兵呢?没有物资和money,买什么马呢?再有倘若再加上民怨沸腾的话,即使有人有马,谁又愿意替你卖命呢?勾践还是下定决心,让文种治政,范蠡整军,并下达了哪些方面的命令?

1. 鼓励生育,壮大国力

(1) 重女不轻男

为了确保出生人口的素质,“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

为了保证人口数量,制订了适龄婚育政策“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怎么结婚那么早呢?)

为了提高出生人口的存活率,令“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不能不让人赞叹勾践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谨细务实。

当室者 支子

在描述勾践鼓励生育时有这么一段话“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勾践不仅不实行计划生育,反而要奖赏。赏的东西有那么一点点区别。

A这狗和猪,勾践到底给生男的奖励多还是给生女的奖励多?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同“馈”)孔子豚。”

B 为何奖赏酒呢?酒是奖给谁的?

酒既是物质刺激,又是精神渗透,还广泛运用于感情投资。过去,百姓讨好上天,就频繁地以酒祭神,以酒祭祖;皇帝笼络臣下,就例行设宴赐酒,过节赏酒,立功犒酒,有时还来个赐民共饮;主帅拉拢将土,就赏酒出师,赐酒壮威,颁酒酬功。为此,越王勾践曾倒酒于江河,令三军同醉,得士卒效其死力;霍去病曾倾御酒于泉中,和手下共饮,得戍卒拼命疆场。

小结:适龄、适时婚姻,奖励生育。在生产力普遍低下的上古时期,一个国家要强盛,要发展生产,首先需要的是劳动力;同时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是兵员的多寡。勾践要复兴越国,首先重视发展人口,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而生女孩给予更多的奖赏,不过是为了赢得更多的生育者

拓展:自古以来,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但《兵车行》杜甫“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封建社会,哪怕现在有些地方,重男轻女的现象还很严重,男尊女卑,就是现在找工作,男性似乎有一定的优势,但杜甫一反常态,百姓重生女,是因为战争改变了人们的心理。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其实,男人战死了,女人了成了寡妇,怎么能嫁比邻呢,也要随百草埋没。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

(2)军队培养(培养军队也不是复制机器人,有了更多的生育者,才有可能谈兵员)

2. 轻徭薄赋,笼络百姓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有粮食储备:“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3. 广招贤才,休养生息

人才培养(秦汉人才毁灭情况)

(国内培养人才,注重教育“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必问其名。”这是一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只有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勾践的作法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远见。扶持国内志士“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国外招揽“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即帝王的宗庙,是极为神圣的地方。《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种做法体现了勾践对人才的极度重视。)

4. 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效果: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军队 储备 人才 榜样 武器(虽是冷兵器时代)

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剑,居然毫无锈蚀,且依然锋利无比,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20多层的复印纸,剑从中间“唰”一声一划全破。是我国收藏的第一号名剑,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

另在军事上,筑城立廓,修缮被战争破坏的都城,训练部队,厚赏严刑;在对外政策上,奉行“结齐、亲楚、附晋、厚吴”的方针。

听写:句无鄞 豚 饩 疾疹 餔 歠

 六、总结

越王“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十年生聚”,而这十年内的吴国

不断送给夫差优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对越国的戒备;送美女西施、郑旦给他,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贿赂吴臣,争取他们的同情和帮助;并离间吴国内部,挑起其大臣不和;破坏吴国的经济,用高价收买吴国的粮食,使其内部粮价高涨,造成供应困难;采集良材,选派巧匠,送给夫差,促使其大兴土木,消耗人力、物力(姑苏台横亘五里。台上又建有春宵宫、千石酒钟、天池等,均以铜玉珠宝为饰,奢华之极。《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黩武)。因吴王急于以武力威胁齐晋,称霸中原。勾践也推动夫差北上。上述措施,收效显著,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人。越国力量大为增强,发兵伐吴所缺乏的只是时机问题了。

 七、作业:一、二、三段给你带来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