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二年级教案 >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狮子和山羊》教案及反思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狮子和山羊》教案及反思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9W 次

教学目标

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狮子和山羊》教案及反思

1、能独立认识本课“央、呆、付、劫、徒、誓、缘、诡、牌、执、罪、”共11个生字,正确描写“央、付”等五个生字。通过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积累“对付、立誓、缘故、诡计、冒牌”等词语。

3、能分清故事中的角色,正确朗读课文,并尝试读出不同动物的语气语调。

4、继续学习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山羊的勇敢、机智。从而在与狮子和豺狗的较量中获得胜利。教育学生遇到危险时沉着冷静,处事时沉着、机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边读故事,边提出疑问,逐步培养学生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2、分角色朗读,体会了解山羊的品质,激发学生临危不乱,沉着应付。

教学媒体ppt

课前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训练引入,出示课题:

1、媒体出示:狮子、山羊的图片。(用一个词语形容其中的一种动物)

2、语言训练:()的狮子()的山羊

过渡:在今天的故事中,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对狮子和山羊,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3、出示课题:39、狮子和山羊(齐读)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一听录音,了解故事中的角色。

2、二分节朗读课文(及时正音),思考,说说对这些动物的初步印象。

3、交流,顺势板书:狮子:愚蠢、慌张……山羊:沉着、冷静、聪明……

豺狗:狡猾……

4、小组合作学习字词。

学习流程:朗读词语——拼读易错的生字音节——交流字形记法、部分字义——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5、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誓、缘书空;牌组词)

三、朗读感悟,质疑讨论:

过渡:一只迷路的老山羊,来到一个山洞中藏身,意外地遇到了百兽之王——狮子,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山羊的表现。

1、出示课文第二节。

(1)轻声读,用双直线找出描写老山羊想法的句子。

(2)为“盘算”找近义词。

(3)指导朗读,体会山羊的心情变化。

(4)师生合作读第二节。

过渡:山羊最终还是如她所愿逃过了这一劫,你们看……(引读课文最后一节),让我们仔细回味老山羊与大狮子之间的精彩较量。

2、深入学习3——11节。

(1)默读课文,用心找找山羊的表现(语言、动作……),说说你的看法,也可以提出疑问。

(2)交流,随机出示:“我是山羊女王,”……现在我正在寻找10只狮子。”(理解“立誓”,山羊态度的坚决)

(3)出示:于是,老山羊大摇大摆地走到狮子面前。狮子对她看了又看,猜不透眼前这大胆的怪兽为何物。(动作演示,体会山羊“大摇大摆”的用意)

(4)同桌分角色读3——6节。

(5)出示:山羊看见狮子回来了,知道那一定

是同来的豺狗的主意……为了你这个罪过,我就该剥了你的皮!”(抓住“迎、庄严……”指导朗读)

(6)质疑、解疑。(如:狮子走出洞后,山羊为何不离开呢?……)

(7)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3、小结:老山羊凭借着冷静、机智,战胜了狮子,这就叫“以弱胜强”(板书)

四、巩固字词,描写生字:

1、开火车朗读词语。

2、指导书写:央、诡、罪。

3、家作:收集一则关于羊或狮子的小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积累,回顾课文:

1、根据意思听写词语:盘算、中央、冒牌、诡计、大摇大摆。

2、完成书后写的练习1。(校对)

3、师生合作朗读全文。

4、训练:你想对山羊、狮子或者豺狗说些什么?

二、文本拓展,补充阅读。

1、补充出示:《山鹰和狐狸》,思考文中的动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小组交流自己收集的故事。

板书设计

39、狮子和山羊

山羊:(沉着、冷静……)

以弱胜强

狮子:(愚蠢、慌张)豺狗:(狡猾、自作自受)

教学反思

对于课文的学习,我主要抓住老山羊的具体表现来感悟整篇课文。首先集中学习第二节,找出老山羊心里的盘算,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概括出老山羊的特点。然后抓住老山羊两处语言及动作、神态,体会她的聪明、机智。在本篇课文中运用最多的就是分角色朗读。分析以往的教学,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但朗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归根结底是不会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好课文,必须靠大家的齐心协力。一篇课文读下来,总感觉支离破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在小组内练习,也可由教师邀请学生示范一遍后,再扩散到全班进行训练。训练时还要抓住狮子和豺狗这两个配角,通过对配角的体会,同样能反衬出山羊的智勇。课尾训练学生抓看似矛盾处质疑。

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本文最大的矛盾之处便是狮子借故走后,此时,山羊为何不逃?学生仅仅掌握质疑的方法,是不行的,要想达到成功的彼岸,必须会解疑。这是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解疑”这一任务,也应交给学生。教师组织学生广泛思考、发言、争辩,让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引发学生认真读书,反复咀嚼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