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案中心 > 八年级教案 > 《唐雎不辱使命》原创优秀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原创优秀教案

推荐人: 来源: 阅读: 2.72W 次

 教育目标:

《唐雎不辱使命》原创优秀教案

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积累重要文言词句,通译全文。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曾经有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们美国人总爱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恩来略加思索后回答:“走下坡路的人,总是仰着头走路,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走路了。”这个记者听后,倍感羞愧。其实,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政治家、外交家在维护国家尊严的关键时刻,表现出了超人的智慧,同时也表现出他们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中也有这样一个人,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二、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三、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1、正音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n 抢qiāng 傀guī 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

2、通假字?? 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

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词类活用??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四、概括故事大意。

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唐雎凭借机智勇敢,最终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

 五、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扫清了字词障碍,疏通了文意。我们知道了唐雎的使命是让秦王放弃异地,他“不辱使命”是因为他最终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维护了本国的尊严。

本文虽短小,但故事精彩,情节紧凑,层层深入,文章是以什么方式推动故事的发展的呢?(对话描写),这节课我们就来体会一番文中精彩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语气。

 二、品读对话,分析故事的发展及人物性格,及对话描写的作用。

1、参与对话的有几人?主要人物是谁?为何这样安排?

明确:参与对话的有唐雎、秦王、安陵君;

主要人物是唐雎、秦王;

安陵君只有一句话,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唐雎。

2、品读第一段对话,从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信息:交代背景(环境),秦王想“以大易小”,安陵君不从,于是唐雎临危出使。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盛气凌人、蛮横、欺诈)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清醒、不悲不亢)

3、品读第二段对话

(1)安陵君不愿易地,秦王态度如何?哪句话课看出?

“不悦”

“……轻寡人与?”(咄咄逼人)

(2)面对秦王的咄咄逼人与“不悦”,唐雎如何应对?

“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坚定立场、不卑不亢、沉着应对)

4、品读第三段对话

(1)唐雎坚定的立场--不易地,秦王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 怫然怒”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骄横狂妄)

(2)唐雎如何应付?有什么行动?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

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

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机智、正气凛然、针锋相对)

“挺剑而起”(勇敢)

5、品读第四段对话,面对唐雎的“挺剑而起”,秦王作何反应?

“长跪而谢之”

6、纵观故事的发展,两个人物各有怎样的性格?

唐雎:临危不俱 机智勇敢

秦王:色厉内荏 外强中干

7、总结对话描写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交代背景(环境);

 三、体会文章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塑造人物的方法。

本文塑造人物成功之处还在于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请说明运用这些手法的内容?

1、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行动和言语与唐雎的行动言语形成对比。

面对唐雎的反击,秦王软弱了,“色挠”“长跪而谢之”以及他说的“徒以有先生也”,都说明了他的外强中奸、色厉内荏的内心世界。

2、秦王的反映从侧面刻画唐雎的形象

从侧面刻画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的智勇超群、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拓展延伸。

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五、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 唐雎

使人谓 临危出使

↓ ↓

不悦 沉着应对

↓ ↓

怫然怒 争锋相对

↓ ↓

色挠,长跪而谢之 挺剑而起

  六、课堂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也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

  七、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